【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23)页,36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23页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老师提醒大家对身边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算。以下是小丽同学估测
的一些数据,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50𝑐𝑚B.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𝑘𝑔C.人体的脉搏每秒钟大约跳动80次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𝑚/𝑠2.下列做法中,能改变响度的是()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
速度划过梳齿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3.如图是某种物质在凝固时的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第2页,共
23页A.晶体的凝固点是45℃B.在𝐴𝐵段物质处于液态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经历7.5𝑚𝑖𝑛D.在𝐵𝐶段物质放热,温度保持不变4.下列关于图中所示的四种光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像时所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
视眼C.图丙中,色散现象说明白光不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5.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𝑚𝑚,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应()A.大于100𝑚𝑚B.略大于50𝑚𝑚C.小于50𝑚𝑚D.恰好等于50𝑚�
�6.一石块浸没在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8𝑔的酒精(𝜌酒精=0.8×103𝑘𝑔/𝑚3,𝜌水=1.0×103𝑘𝑔/𝑚3)。若把它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能溢出水的质量是()A.8𝑔B.10𝑔C.小于8𝑔D.无
法确定7.对于公式𝜌=𝑚𝑣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小,密度越小C.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
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8.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则关于两透镜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C.甲、乙都是凸透镜D.甲、乙都是凹透
镜第3页,共23页9.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所用透镜的焦距为𝑓。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𝑎、𝑏、𝑐、𝑑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𝑎、𝑏、𝑐、𝑑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蜡烛放在𝑐点比放在𝑏点成的像小B.正常使用放大镜与蜡烛放在𝑑点时成像情况相同C.投影仪的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𝑎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D.街道上摄像头成像情况与蜡烛在𝑏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10.为测量某种液体的
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𝑚及液体的体积𝑉,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了𝑚−𝑉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液体密度为2𝑔/𝑐𝑚3B.该液体密度为1.25𝑔/𝑐𝑚3C.量杯质量为40𝑔D.60𝑐𝑚3该液体质
量为60𝑔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1.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车,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两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5𝑚/𝑠B.通过30𝑚的路程,乙车所用的
时间比甲车的长第4页,共23页C.4𝑠时,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D.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人可能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12.下面是小明的物理笔记,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
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13.甲、乙两物体质量相同,已知甲物体的体积𝑉甲=𝑉,乙物体的体积
𝑉乙=4𝑉甲,甲的密度是乙密度的3倍,若两物体中只有一个是空心,则()A.甲物体一定是空心的B.乙物体一定是空心的C.空心部分的体积为𝑉D.空心部分的体积是0.8𝑉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
0.0分)14.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金属片的长度是______𝑐𝑚。15.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______;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16.严冬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结有一层冰花,这是______(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17.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18.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
光线的夹角是______;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大5°,则反射角是______。19.小明同学站在穿衣镜前1𝑚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𝑚,当他向穿衣镜靠近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5页,共23页20
.在实施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______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______成小水滴落下来。21.验钞机发出的______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______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器等。22.王亚平作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曾获“英雄航天员”称号,她的质量为60𝑘𝑔,进入太空后,质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等,那么她的
体积是______𝑚3。23.小雨在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装有水的塑料瓶相当于一个______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
24.0分)24.在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1)此装置,最后安装的是______(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可见:水的表面上方气压______(选填“低于”
、“高于”或“等于”)一标准大气压。水沸腾的特点______、______。(2)水沸腾时撤掉酒精灯,水不能继续沸腾;水沸腾的条件:______、______。(3)两组同学的实验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相同,则他
们所用水质量大小关系为𝑚𝑎______𝑚𝑏(选填“>”、“<”或“=”)。第6页,共23页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甲图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𝑓=______𝑐𝑚;(2)如图乙所示,光屏
上接收到了清晰的烛焰的像,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______(完整的/不完整的/不成像)。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反射。蜡烛燃烧后变短,像会向______移动,若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要向______移动凸透镜。(
3)小明将点燃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4)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______(𝐴/𝐵/𝐶)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
焰的像。(5)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光屏______(靠近/远离)透镜适当距
离。第7页,共23页26.小明所在的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15𝑔/𝑐𝑚3的盐水,为检验配置的盐水是否合格。(1)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𝑚1;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𝑚2;③将烧杯
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𝑉;④利用𝜌=______,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2)小组成员认为该方案会使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______。(3)小组成员改进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______刻度线上,发现指
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将它放在天平的______盘,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𝑔(如图乙);③将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为______𝑚𝐿(如图丙);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15𝑔;⑤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𝑔/𝑐𝑚3。(4)为配制出合格的盐水,需要继续向盐水中适量______(选填“加盐”或“加水”)。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7.小明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
开水,妈妈在一旁提醒他:小明快满了!说话间,水真的满了,小明奇怪地问:妈妈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妈妈说:“听出来的,”小明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你能帮助他弄清其中的奥妙吗?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7.0分)第8页,共23页28.狗和兔子同时从同一地点𝑂出发,沿同一平直
路运动到𝐵点,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则:(1)前10𝑠内,狗和兔子谁运动得更快?(2)兔子在前60𝑠的平均速度是多少𝑚/𝑠?(3)狗和兔子经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29.一只容积为3×10−4𝑚3的瓶内盛有0.2𝑘𝑔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
0.01𝑘𝑔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快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2)石块的密度。七、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0.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冻豆腐冻豆腐是东北一种
传统的豆制品美食。新鲜豆腐的内部有无数的小孔,这些小孔大小不一,有的互相连通,有的闭合成一个个小“容器”,这些小孔里面都充满了水分。把新鲜的豆腐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到0℃时,水结成了冰,它的体积比常温时水的
体积要大10%左右,原来的小孔被冰撑大了。当豆腐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即使豆腐温度再降低,冰的体积几乎也不再变化。将冻豆腐从冰箱内取出,等到豆腐中的冰化成水,从豆腐里跑掉以后,就留下了数不清的海绵状孔洞(如图所示)。此时的豆腐孔隙多、弹性好、吃上去的口感很有层次,深受人们的喜爱。(1)0℃时,水结
成了冰,它的体积比常温时水的体积要大______左右。推理可知,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密度将变______。(2)冻豆腐从冷冻室里取出时周围会出现“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属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______热量;“白气”是______
的(选填“上飘”或“下落”)。第9页,共23页第10页,共23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𝐵【解析】解:𝐴、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𝑐𝑚,故A错误;B、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𝑘𝑔,符合实际,故B正确;C、人体的脉搏每秒钟
大约跳动1次,故C错误;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𝑚/𝑠,故D错误。故选:𝐵。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
活实际的答案。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2.【答案】𝐷【解析】解:𝐴、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梳齿振动的频率不同,梳齿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B、用相同的力
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频率不同,编钟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C、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由于杯中水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C错误。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D正确。
故选:𝐷。(1)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远近相同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本题考查了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还考查了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振幅越
大,响度越大。3.【答案】𝐴【解析】解:𝐴、此凝固图象中,有一段时间此物质温度是不变的,故此物质是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就是凝固点,图示凝固点为50℃,故A错误;第11页,共23页B、在𝐴𝐵段物质还没有凝固,处于液态,
故B正确;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经历12.5𝑚𝑖𝑛−5𝑚𝑖𝑛=7.5𝑚𝑖𝑛,故C正确;D、在𝐵𝐶段物质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此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故选:𝐴。(1)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体
现在凝固图象中就是有个温度不变的过程;非晶体凝固时温度也在不断下降,体现在凝固图象中就是温度没有一个不变的过程,一直都是在下降;(2)晶体凝固前处于液态,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凝固完毕处于固态。晶体的熔化图象比较常考,而凝固图象在考试中相对出现的就比较少,导致有些学生对凝固图象不太熟悉,其实凝
固图象和熔化图象是正好相反的。4.【答案】𝐵【解析】解:𝐴、图甲中,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且是一个实像,故A错误;B、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的作用,所以一般用凹透镜来矫正;故分析上图可知,这是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B正确;C、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色光,故C错误;D、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故选:𝐵。(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成倒立的实像;(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一般用凹透镜来矫正;(3)光的色散表明,白光是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4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答案】𝐵【解
析】第12页,共23页【分析】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并且照相机工作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物距像距之间的关
系.【解答】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50𝑚𝑚,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2𝑓>𝑣>𝑓,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50𝑚𝑚小于100𝑚𝑚.因为航空摄影人员从高空拍摄时,物距很大,因此这时像几乎成在焦点处,但要略大于焦距,即略大于50𝑚𝑚.故选:𝐵.6.【
答案】𝐵【解析】解:𝜌酒精=0.8×103𝑘𝑔/𝑚3=0.8𝑔/𝑐𝑚3由𝜌=𝑚𝑉可得,石块放入酒精中时,溢出酒精的体积:𝑉酒精=𝑚酒精𝜌酒精=8𝑔0.8𝑔/𝑐𝑚3=10𝑐𝑚3,因石块的体积不变,所以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溢出水的体积和石块浸没在酒精中时溢
出酒精的体积相等,即𝑉水=𝑉酒精=10𝑐𝑚3,𝜌水=1.0×103𝑘𝑔/𝑚3=1.0𝑔/𝑐𝑚3,溢出水的质量:𝑚水=𝜌水𝑉水=1.0𝑔/𝑐𝑚3×10𝑐𝑚3=10𝑔。
故选:𝐵。石块浸没在酒精中和水中的体积不变,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酒精的体积相等;已知排开酒精的质量,根据𝑉=𝑚𝜌求出排开酒精的体积即为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𝑚=𝜌𝑉求出排开水的质量即为从杯中溢
出的水的质量。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都和物体的体第13页,共23页积相等,即排开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7.【答案】𝐶【解析】对于同一种物质,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即物质
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所以选项A、𝐵、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𝐶。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只能
求出物质的密度而不能决定物质的密度。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把握密度的本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答案】𝐴【解析】解:光通过甲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了,因此甲为凸透镜;而光线经过乙之后,折射光线发散了,故乙应为凹透镜。故选:𝐴。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本题考查了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注意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与光线原来的传播方向比较而言的,乙图中的光线的会聚点比原来的光线的会聚更远离了透镜,故是发散作用。9.【答案】𝐵【解析】解:𝐴、𝑏点和𝑐
点都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蜡烛放在𝑏点和𝑐点时,凸透镜都成实像,蜡烛在𝑏点到𝑐点,物距减小,像变大,故A错误。B、蜡烛放在𝑑点时,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B正确。C、蜡烛放在𝑎点时,𝑢>2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C错误。D、蜡烛放在𝑏点时,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D错误。故选:𝐵。(1)𝑢>𝑓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𝑢>2𝑓,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第14页,共23页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10.【答案】𝐷【解
析】【分析】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1)设量杯的质量为𝑚杯,液体的密度为𝜌,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𝑉1=20�
�𝑚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𝑚总1;当液体体积为𝑉1=80𝑐𝑚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𝑚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2)当液体的体积𝑉3=60𝑐𝑚3,利用𝑚=𝜌𝑉求液体质量。【解答】𝐴𝐵.设量杯的质量为𝑚杯,液体的密度为𝜌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𝑉1=20𝑐𝑚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𝑚总1=𝑚1+𝑚杯=40𝑔可得:𝜌×20𝑐𝑚3+𝑚杯=40𝑔,---①当液体体积为𝑉2=80𝑐𝑚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𝑚总2=𝑚2+𝑚杯=100𝑔可得:�
�×80𝑐𝑚3+𝑚杯=100𝑔,---②①−②得:液体的密度𝜌=1𝑔/𝑐𝑚3,故AB错误;C.将𝜌=1𝑔/𝑐𝑚3代入①得𝑚杯=20𝑔,故C错误;D.当液体的体积𝑉3=60𝑐�
�3,液体质量:𝑚3=𝜌×𝑉3=1𝑔/𝑐𝑚3×60𝑐𝑚3=60𝑔,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𝐵𝐷【解析】解:𝐴、由图象可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20𝑚所用的时间为3𝑠,甲车运动的速
度𝑣=𝑠𝑡=20𝑚3𝑠=203𝑚/𝑠,故A错误;第15页,共23页B、由图象可知,甲通过30𝑚所用时间为4.5𝑠,乙通过30𝑚所用时间为12𝑠,由此可知乙车所用时间比甲车的长,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4𝑠时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长,即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故C错误;D、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可知甲车上的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或以自己为参照物的,故D正确;故选:𝐵𝐷。A、由图象可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20𝑚所用的时间为3
𝑠,利用𝑣=𝑠𝑡可得甲车运动的速度;B、由图象可知,甲通过30𝑚所用时间为4.5𝑠,乙通过30𝑚所用时间为12𝑠,由此可知乙车所用时间比甲车的长;C、由图象可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4𝑠时甲车通过的
路程比乙车的长;D、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可知甲车上的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或以自己为参照物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𝑠−𝑡图象得出结论,正确理解𝑠−𝑡图象是解本题的关键之一。12.【答案】𝐵𝐶𝐷【解析】解:𝐴、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正确;B、在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故B不正确;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C不正确;D、因为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其速度是不变的,和通过路程的
大小无关,故D不正确。故选:𝐵𝐶𝐷。该题考查的物理知识点比较多,因此要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题目对学生的知识点要求比较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四个选项逐一排查、分析后,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这也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难度不大,但是考查的知识面广泛。13.【答案】�
�𝐶【解析】解:由题可知:𝑚甲=𝑚乙;𝜌甲:𝜌乙=3:1,假如甲、乙两物体均为实心,由𝜌=𝑚𝑉得𝑚=𝜌𝑉可知:𝜌甲实𝑉甲实=𝜌乙实𝑉乙实,第16页,共23页𝑉甲实:𝑉乙实=1:3;已知乙物体的体积𝑉乙=4𝑉甲,则甲物体与乙物体的体积比为1:4,所以可以
看出乙物体的体积比实心时的体积要大,因此乙物体是空心,甲为实心;空心部分的体积𝑉=𝑉乙−𝑉乙实=4𝑉−3𝑉=𝑉,故BC正确。故选:𝐵𝐶。已知甲、乙两物体质量相同和密度之比,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其体积比,然后与题目中所给的体积之比相比
较判断空心实心问题;然后根据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物体的总体积减去实心部分的体积。本题考查空心混合物的相关计算,解答时除了灵活运用公式计算外,还要注意利用两球的质量相等和密度之比先判断出乙球是空心的,这是此题的突破点,也是此题的难点。14.【答
案】1𝑚𝑚2.80【解析】解:由图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𝑚𝑚;以5.50𝑐𝑚作为“零刻度”,因此该金属片的长度为:8.30−5.50=2.80𝑐𝑚;故答案为:1𝑚𝑚、2.80。在读数前,首先要确定刻度尺的零刻度和分度值,
然后再读出金属片的长度。使用刻度尺要“五会”:(1)会认,(2)会放,(3)会看,(4)会读,(5)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毫无意义的)。15.【答案】分贝减小【解析】解: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当附近没有
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噪声减小,所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减小;故答案为:分贝。减小。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噪声越小,分贝数越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强弱的表示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6.【答案】室内凝华【解析】解:严冬的早晨,窗户玻璃
的内表面结有一层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第17页,共23页故答案为:室内;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
什么状态。17.【答案】地球太阳【解析】解:同步卫星运转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所以相对地球位置没有改变,始终在地球的上方,所以相对地球是静止的;同步卫星相对于太阳位置发生改变,相对太阳是运动的。故答案为
:地球;太阳。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
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8.【答案】140°65°【解析】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20°,所以入射角为90°−20°=7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7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0°+70°=140°;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大5°,则入射角减小5°,反射角等于
入射角,也减小5°,反射角为70°−5°=65°。故答案为:140°;65°。要知道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
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19.【答案】1不变【解析】解: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距为1𝑚,则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也为1𝑚;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当他向穿衣镜靠近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
答案为:1;不变。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第18页,共23页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
运用。20.【答案】升华凝华熔化【解析】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中会迅速的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的过程;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冰晶变成水
,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物态变化的有关题目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
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概念进行判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要知道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21.【答案】紫外线;红外线【解析】解: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即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
电视遥控器实现对电视的遥控作用。故答案为:紫外线;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𝐷,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分清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对比记忆比较好。22.【答案】不变0.06【解析】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宇航员从地球进入太空后质量不变;如果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等,为1.0×103𝑘𝑔/𝑚3,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知宇航员的
体积:𝑉=𝑚𝜌=60𝑘𝑔1.0×103𝑘𝑔/𝑚3=0.06𝑚3。第19页,共23页故答案为:不变;0.06。(1)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大小与位置、温度、形状、状态等无关;(2)根据密度公式算出宇航员的体积。此题是关于质量的理
解、密度公式的应用等知识,是一道基础题。23.【答案】凸透;会聚【解析】解:盛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可能会引起火灾.故答案为:凸透;会聚.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
作用.此题考查我们对于凸透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特点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24.【答案】温度计98低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解析】解:(1)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装配,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调试;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
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该装置最后安装的是温度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的沸点为98℃。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此时水的沸点为99℃低于100℃(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所以此时液面上方的气压低于标准
大气压。(2)停止对水加热,水就不能沸腾,这说明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由图乙知𝑎的初温比𝑏的初温高,𝑎𝑏同时沸腾,说明吸收的热量相同,𝑎升高的温度低,根据𝑄=𝑐𝑚𝛥𝑡知,说明𝑎的质量大。故答案为:(1)温度计;98;低于;吸收
热量;温度不变;(2)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分析表中
数据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再判断出水的沸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2)要解决此题还要掌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通过𝑎𝑏初温不相同,但到达沸腾的时间相同,根据𝑄=𝑐𝑚𝛥𝑡判断水的质量。水的沸腾实
验是初中热学中重要的实验,一般考查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沸点、沸点和气压的第20页,共23页关系、沸腾的条件、沸腾的特点、加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器材、水沸腾的图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等等。25.【答案】10
.0完整的漫上下烛焰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𝐵远离【解析】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𝑓=20.0𝑐𝑚−10.0𝑐𝑚=10.0𝑐�
�;(2)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发生了漫反射;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
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在蜡烛和凸透镜不动的情况,凸透镜下移一定的距离;(3)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即烛焰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4)由图丙可知𝑢<
𝑓,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虚像与成像物体在同侧,所以应从与烛焰高度大致相等的𝐵处透过凸透镜观察;(5)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因此,不改变烛焰
、眼镜和透镜的位置时,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故答案为:(1)10.0;(2)完整的;漫;上;下;(3)烛焰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4)𝐵;(5)远离。(1)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
透镜的距离;(2)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反射面的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人的眼睛,使各
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物体;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短了是烛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光屏应向上方移动适当位置或凸透镜下移一定的距离;(3)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到一点,同时也可以把焦点发出的光变平行,在
光屏上形成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4)𝑢<𝑓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应透过凸透镜去观察这个像;(5)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根据凹透镜的第21页,共23页作用和物远像近小的特点可判断应进行的操作。本题考
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包括焦点的测量、成像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等,综合性较强。26.【答案】𝑚2−𝑚1𝑉偏大烧杯内壁粘有少量盐水,测量出的盐水体积𝑉偏小零左左59.8401.12加盐【解析】解:(1)盐水的密度𝜌=𝑚�
�=𝑚2−𝑚1𝑉;(2)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时,由于烧杯内壁粘有少量盐水,测量出的盐水体积𝑉偏小,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可知,密度偏大;(3)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处,
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②被测烧杯应放置天平的左盘中;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𝑚2=50𝑔+5𝑔+4.8𝑔=59.8𝑔;③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𝑉=40𝑚𝐿=40𝑐𝑚3;④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15𝑔;量筒中盐水的质量:𝑚=𝑚2−
𝑚1=59.8𝑔−15𝑔=44.8𝑔;⑤盐水的密度𝜌=𝑚𝑉=44.8𝑔40𝑐𝑚3=1.12𝑔/𝑐𝑚3;(4)因为测得盐水的密度小于1.15𝑔/𝑐𝑚3,所以需要加盐以增大
盐水的密度。故答案为:(1)𝑚2−𝑚1𝑉;(2)偏大;烧杯内壁粘有少量盐水,测量出的盐水体积𝑉偏小;(3)①零;左;②左;59.8;③40;⑤1.12;(4)加盐。(1)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盐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𝜌=𝑚
𝑉表示;(2)由于烧杯内壁粘有液体,测得的盐水体积𝑉偏小,但质量准确,所以密度变大;(3)①调节横梁平衡时,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向右移动平衡螺母;若指针指针分度盘的中线的右侧,需要向左移动平衡螺母。根据指针的位置确定平衡螺母
的移动方向;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用镊子向右盘添加砝码,并适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质量之和加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③量筒读数时,先认清分度值,视线与液柱凹面相平;⑤已知质量和体积,利用𝜌=𝑚𝑉计算盐水的密度;第22页,共23页根据容器的质
量和容器和盐水的总质量可以求得盐水的质量,利用求得的盐水质量和告诉的盐水体积,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得盐水的密度。(4)如果大于已知密度,需要加水;如果小于已知密度,需要加食盐。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是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除熟练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外,更要注意如何安排实验的步骤才能更有效地减小误差,并能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27.【答案】答:当我们向暖瓶中灌水时,瓶内响声是由于瓶里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随着瓶内水的增多,瓶里空气柱越来
越短,其振动频率也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知道这一规律就可以凭声音来判断暖瓶中水的多少。【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瓶内响声是由于瓶里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频率及音调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28.【答案】解:(1)
读图可知,在前10𝑠内,兔子运动的路程长,所以狗和兔子相比,兔子运动得快;(2)读图可知,兔子在前60𝑠的路程为450𝑚,其平均速度是:𝑣兔=𝑠兔𝑡兔=450𝑚60𝑠=7.5𝑚/𝑠;(3)由图可知,兔子兔子和狗同时出发,兔子10−50𝑠静止,读图可知,狗一直做
匀速直线运动,狗的速度:𝑣狗=𝑠狗𝑡狗=600𝑚60𝑠=10𝑚/𝑠;狗运动200𝑚所用时间:𝑡狗′=𝑠狗′𝑣狗=200𝑚10𝑚/𝑠=20𝑠,即狗和兔子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20𝑠。答:(1)前10𝑠内,兔子运动得更快;(2)兔子
在前60𝑠的平均速度是7.5𝑚/𝑠;(3)狗和兔子经20𝑠第一次相遇。【解析】(1)根据图像,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狗和兔子谁运动的距离长即可比较;(2)从图中找出兔子前60s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3)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狗的速度,由图可知,兔子
和狗同时出发,兔子10-50s静止,求出狗运动200m所用时间,即为狗和兔子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能从图像中找出对应的时间点和路程是解答的关键。第23页,共23页29.【答案】解:(1)由𝜌=𝑚𝑉可得,0.2𝑘𝑔水的
体积:𝑉水=𝑚水𝜌水=0.2𝑘𝑔1.0×103𝑘𝑔/𝑚3=2×10−4𝑚3;则石子总体积:𝑉石=𝑉瓶−𝑉水=3×10−4𝑚3−2×10−4𝑚3=1×10−4𝑚3;(2)石块密度:𝜌石=𝑚石𝑉
石=0.01𝑘𝑔×251×10−4𝑚3=2.5×103𝑘𝑔/𝑚3;答:(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为1×10−4𝑚3;(2)石块的密度为2.5×103𝑘𝑔/𝑚3。【解析】(1)25块石子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0.2𝑘�
�水的体积,(2)求出石块的总质量,利用密度公式𝜌=𝑚𝑉求石子的密度。本题考查体积、密度等的计算,关键是想到石块总体积加0.2𝑘𝑔水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算石块的密度还可用一块石子的质量除以一块石子的体积。30.【答案】10%小液化放出下落【解析】解:(1)由材料可知,把新鲜的豆腐放入冰箱
的冷冻室,到0℃时,水结成了冰,它的体积比常温时水的体积要大10%左右;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由𝜌=𝑚𝑉可知密度变小;(2)白气是冻豆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液化放热;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故答案为:(1)10%;小;(2)液化;放出;下落
。(1)液态变为固态为凝固,水结冰体积变大;固态变为液态为熔化,冰化成水后体积变小;(2)“白气”为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本题以冻豆腐的实例考查水的凝固,冰的熔化过程中体积的变化,以及液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