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广西南宁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26)页,406.13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26页2021-2022学年广西南宁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1.“吃着中国的饭,还砸着中国的锅,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在房内写作业的明明听到电视里传来的声音,立
马就判断出说话人是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他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音色B.音调C.响度D.语气2.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B.C.D.3.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小孔成像B.渔民叉鱼C.潜望镜D.古人日
晷计时4.在月球上,宇航员哪怕离得再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在月球上()A.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B.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C.宇航员的声音响度太小D.只能传递超声波5.烈日下,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应尽快擦干,否则阳光经过小水珠后会聚到一点,使该点位置上的
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火灾。其中小水珠的作用相当于()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D.凸面镜6.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2页,共26页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7.
如图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是非晶体B.海波的熔点是48°℃C.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12𝑚𝑖𝑛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8.下列物理量估算不合理的是()A.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𝑑𝑚B.人步行速度约1𝑚/𝑠C.中学生正常走
一步大约为0.5𝑚D.中学生脉搏1秒钟正常跳动约1.2次9.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白露,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B.立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C.霜降,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D.冬至,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10.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
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11.4月30日,桂林出现日晕天象奇观如图所示,其彩色光环与彩虹的成因相同,
都属于()A.光的色散B.平面镜成像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第3页,共26页12.酒精、水银、煤油、水的熔点分别为−117℃、−38.8℃、−30℃、0℃,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4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A.水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酒精温度计13.晓阳同学在做测
量密度实验时,分别测量了𝐴、𝐵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绘制了𝑚−𝑉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𝐴物质的密度𝜌𝐴=1.5𝑔/𝑐𝑚3B.水的𝑚−𝑉图像应该在Ⅰ区域C.𝐴物质的密度大于𝐵物质的密度D.图像反映出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14.飞机研制中,需
将飞机模型固定在“风洞”中,让风迎面吹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风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B.风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C.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是运动的D.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透镜焦距一定在10𝑐𝑚到15𝑐𝑚之间B.透镜焦距一定在15𝑐𝑚到20𝑐𝑚之间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小
些的实像16.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𝑠−𝑡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第4页,共26页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第4𝑠∼
第19𝑠,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5.0分)17.如图所示,进行精确测量时,我们应采用______(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物体长度为__
____𝑐𝑚。18.如图甲所示,“禁止鸣笛”是在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如图乙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其发出的音调将______(填“升高”或“降低”)。19.如图所示,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尾翼常常拖着长长
的白线,这是因为高空气温较低,燃料燃烧所产生物质中的水蒸气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的缘故。第5页,共26页20.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_____
_是入射光线,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界面的______(选填“上”、“下”、“左”或“右”)侧是空气。21.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𝑎处竖直下落,到𝑏处的过程中每隔1𝑠所处的位置。若𝑎𝑏两处的距离为60𝑐𝑚,则甲球的平均速
度为______𝑚/𝑠,乙球做______,且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______。22.甲、乙两球的质量分别为81𝑔、27𝑔,体积分别为30𝑐𝑚3,20𝑐𝑚3,甲球的密度是______𝑔/�
�𝑚3,若甲、乙两球用同种材料制成,且只有一个球是实心的,则该金属材料的密度是______𝑘𝑔/𝑚3。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𝑐𝑚3。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3.请将如图所示的反射光路补充完整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4.请将如图所示的折射光路补充完整(�
�为焦点)。第6页,共26页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25.小明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时,设计了图甲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和沸腾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1)将装有
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2)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图乙可
知冰在𝐵𝐶段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2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
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①实验时人应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蜡烛𝐴经玻璃板所成的像。②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未点燃的蜡烛𝐵与点燃的蜡烛𝐴的像完全重合,得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的结论。这种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的研究方法是______。③如果将蜡
烛𝐴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7页,共26页(2)小红用一个焦距为10.0𝑐𝑚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乙所示时,恰好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烛焰像。①此时的像是______(选填
“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将蜡烛移到20𝑐𝑚的刻度线上时,应将光屏移到______𝑐𝑚的刻度线上,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烛焰像。②小红用食指触摸凸透镜时,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完整的烛焰
像。③小红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27.小明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他淘到一块陨石,但辨别真伪。小明查阅资料后,得知陨石密度一般大于3𝑔/𝑐𝑚3,于是采用如下步骤测量“陨石”的密度,来
初步鉴别真伪。(1)将天平放在______桌面上,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2)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如图乙,则“陨石”的质量𝑚0为______𝑔。(3)接着,缓慢将陨石(陨
石不吸水)放入盛有20𝑚𝐿水的量筒中,“陨石”浸没后,水面升高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则该陨石的体积为______𝑐𝑚3,密度为______𝑔/𝑐𝑚3。(4)实验中,若小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则他可以在第(2)问的基础上,继续采取了以下步骤完成“陨石”密度的测量:①如图丁�
�所示,用细线系住“陨石”放入盛水的烧杯底,在水面位置做上标记。②如图丁𝐵所示,取出“陨石”,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𝑚1。③如图丁𝐶所示,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𝑚2。第8页,共26页陨石”的密
度𝜌=______(用字母𝑚0、𝑚1、𝑚2、𝜌水表示),这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8.小明吃饭的时候,看到热汤面上浮着很多油,为什么油会浮在汤面上
?当他对着热汤表面吹气时,汤就凉得更快,这是为什么?请你用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0分)29.某洒水车空载时车的质量为12𝑡,水箱罐体容量为10𝑚3。环卫工人驾驶者空洒水车以50𝑘𝑚/ℎ的平均速度,从甲地前往乙地取水,若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为5𝑘𝑚
,途中需要经过一座限重20𝑡的桥梁。求:(1)洒水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2)洒水车水箱所能装水的最大质量;(3)洒水车满载时返程,能否通过该桥梁。30.假期,爸爸驾车从会展中心送小明到南宁东站,然后小明从南宁东站乘动车去桂林。在驾车前往南宁东站的路上,小明看到
前方路边的标志牌如图所示,之后上网查询的𝐷9642动车时刻表(如表所示)做好行程安排。途中,𝐷9642动车以40𝑚/𝑠的速度通过长度为600𝑚的大桥,列车全部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𝑠。求:(1)在不违反交规的前提下,从该标志牌到南宁东站的最少时间;(2)𝐷9642动车从柳州站
到桂林站的平均速度;(3)𝐷9642动车的车身长度。第9页,共26页𝐷9642时刻表车票预订南宁——3小时34分——全州南10:14出发13:48到达车站名称到达出发停留历程(千米)南宁东始发10:14
0柳州11:2511:305分钟240桂林12:4512:505分钟388全州南13:48终点50231.一个底面积为100𝑐𝑚2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水平电子秤上,向容器中缓慢注入液体,停止注入液体时,容器中液体的深度
为4𝑐𝑚;将均匀实心柱体缓慢放入液体中,放手后,柱体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整个过程,电子秤的示数与容器内液体深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部分数据没有标识)。求:(1)液体的密度;(2)停止注入液体时,容器的总质量;(3)该实心柱体的密度。第10页,共26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𝐴【解析】解:不同物体的
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判断出谁在发言,是利用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𝐴。由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动的幅度决定响度的大小。音色是我们判断发声体的依
据,物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2.【答案】𝐶【解析】解:𝐴、温度计玻璃泡触及容器底,操作错误,故A错误;B、温度计玻璃泡未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C、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
柱的上表面相平,操作正确,故C正确;D、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选:𝐶。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本题要注意三点:①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②玻璃
泡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③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特别注意的是液柱是在零刻度的上方还是下方。3.【答案】𝐵【解析】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渔民叉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光从水中
传播到空气发生折射引起的,故B符合题意;C、因潜望镜内部装有平面镜,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第11页,共26页D、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光障碍物后,被障碍物挡住,于是在障碍物后面就形成影子;日晷就是利用影子的方向、长短粗略判断时刻的计时仪器,故D不
符合题意。故选:𝐵。(1)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有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及影子等;(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3)平面镜成像时是光的反射现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4.【答案】𝐵【
解析】解:A、在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可以正常振动,故A错误;B、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C、人听到声音的响度和声源的距离有关,但在宇航员离得很近的情况下还是无法直接交谈,说明不是因为响度太小的原因,
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任何声音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也是声音,也无法传播,故D错误。故选:𝐵。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是真空环境,宇航员哪怕离得再近,也不能直接交谈。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
基础题。5.【答案】𝐴【解析】解:在阳光下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小的凸透镜,阳光经过小水珠后会聚到一点,使该点位置上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火灾,从而伤害汽车的外表。故选:𝐴。水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所以可以看做是凸透镜,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据此解答。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作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6.【答案】𝐴第12页,共26页【解析】解:由于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由于人
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故选:𝐴。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
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一些,这样像可以成在视网膜上。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7.【答案】𝐵【解析】解:(1)由图知,海波从第6到第12分钟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海
波是晶体,其熔点为48℃,熔化过程持续了12𝑚𝑖𝑛−6𝑚𝑖𝑛=6𝑚𝑖𝑛。(2)由图知,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综上分析选项B正确,ACD错误。故选:𝐵。(1)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图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常识可判断海波是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2)知道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海波的熔化过程。根据图象进行判断熔化时间。此题通过考查海波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
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8.【答案】𝐴【解析】解:𝐴、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65𝑐𝑚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𝑘𝑚/ℎ=4×13.6𝑚/𝑠≈1.1𝑚/𝑠,故B符合实际;C、中学生正常行走一步的距离大约0.5𝑚,故C符合实际;D、某中学生
脉搏1秒钟正常跳动约1.2次,1分钟跳动约72次,故D符合实际。故选:𝐴。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第13页,共26页后判断不合理的是哪一个。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
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9.【答案】𝐵【解析】解:𝐴、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B、白雪消融,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
晶,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D、冰的形成,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𝐵。(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
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
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0.【答案】𝐷【解析】解:𝐴.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照相机是应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所以被照者站在凸透镜的2倍焦
距以外,故B错误;C、投影仪是应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D、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可使光线推迟会聚来矫正近视眼的,故D正确。故选:𝐷。(1)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用凸透镜进
行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第14页,共26页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𝑓>𝑣>𝑓。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𝑣
>2𝑓。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一道基础性题目。11.【答案】𝐴【解析】解:日晕”光环颜色由内到外的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青、蓝、
紫七种颜色,与彩虹相同,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𝐴。太阳光能穿过云层在小冰晶上发生折射,看上去在太阳的周围出现一个圆圈,由内而外呈、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就是日晕,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题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掌握情况,需要加以强化记忆。12.【答案】𝐷【
解析】解: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此可知水、酒精、煤油、水银的凝固点分别为0℃、−117℃、−30℃、−38.8℃;−49.2℃低于水、煤油、水银的凝固点0℃、−30℃、−38.5℃,此时水、煤油和水银都变为固态,无法完成温度的测量,而−49.2℃高于
−117℃,此时酒精还是液体,能完成温度的测量。故选:𝐷。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熔点来确定凝固点;温度高于凝固点物质处于液态,温度低于凝固点物质处于固态;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要保证测温物质是液态。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熔点来确定凝固点并且根据液体
温度计的原理以及凝固点的含义解题。13.【答案】𝐵【解析】解:A.由图像可知,当𝑚𝐴=30𝑔时𝑉𝐴=20𝑐𝑚3,则𝐴物质的密度𝜌𝐴=𝑚𝐴𝑉𝐴=30𝑔20𝑐𝑚3=1.5𝑔/𝑐𝑚3,故A正确;第15页,
共26页𝐵𝐶.由图像可知,当𝑚𝐵=5𝑔时𝑉𝐵=20𝑐𝑚3,则𝐵物质的密度𝜌𝐵=𝑚𝐵𝑉𝐵=5𝑔20𝑐𝑚3=0.25𝑔/𝑐𝑚3,由𝜌𝐵<𝜌水<𝜌𝐴可知,水的𝑚−𝑉图像应该在𝐼𝐼区域,故B错误
、C正确;D.由图像可知,甲、乙的𝑚−𝑉图像都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D正确。故选:𝐵。(1)根据图像读出一组𝐴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对应值,根据𝜌=𝑚𝑉求出𝐴物质的密度;(2)根据图像读出一组𝐵物质的
质量和体积的对应值,根据𝜌=𝑚𝑉求出𝐵物质的密度,然后比较两者密度的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与水的密度关系,然后得出水的𝑚−𝑉图像所在的𝐼𝐼区域;(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同种状态)的密度是相同的,即同种物
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读懂图像并能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是关键。14.【答案】𝐶【解析】解:𝐴、风从风洞中通过时,风与风洞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风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故A错误;𝐵𝐶、飞机模型和迎面吹来的风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飞机模型和风是相对运动
的,故B错误,C正确;D、飞机模型固定在风洞中,飞机和风洞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𝐶。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
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5.【答案】𝐴【解析】解:𝐴𝐵、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80𝑐𝑚−50𝑐𝑚>2𝑓𝑓<50𝑐𝑚−30𝑐𝑚<2𝑓,解之得,此凸透
镜的焦距范围是:10𝑐𝑚<𝑓<15𝑐𝑚,故A正确,B错误;𝐶𝐷、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将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左第16页,共26页凸透镜,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
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故CD错误。故选:𝐴。(1)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凸透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像,应有物距2𝑓>𝑢>𝑓,像距𝑣:𝑣>2𝑓,求解不等式即可。(2)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本题主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像时的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16.【答案】𝐶【解析】解:𝐴、由图可知乙在甲出发3𝑠后才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𝐵𝐷、由图可知第24𝑠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
,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𝑠后两物体的𝑠−𝑡图像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故BD错误;C、第4𝑠∼第19𝑠,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𝑚−12𝑚=45𝑚,运动时间相
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故选:𝐶。A、由图可知乙在甲出发3𝑠后才出发;𝐵𝐷、由图可知第24𝑠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𝑠后两物体的𝑠−𝑡图像是一组平行线,两
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C、第4𝑠∼第19𝑠,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𝑚−12𝑚=45𝑚,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从
图中正确读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7.【答案】乙2.80【解析】解:甲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𝑐𝑚;乙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𝑐𝑚=1𝑚𝑚,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乙刻度尺,物
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8𝑐𝑚对齐,读数为2.80𝑐𝑚,所以物体的长度为𝐿=2.80𝑐𝑚。故答案为:乙;2.80。第17页,共26页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
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使用厚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的刻度线要贴紧待测物体,且刻度尺的0刻度线或整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观察刻度线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此题主要考查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做题时关键要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不要忘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8.【答案】声源处升高【解析】解: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瓶子,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所以,液面低的瓶子
发出声音的音调高,则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时,其发出声音的音调将升高。故答案为:声源处;升高。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音调
和减弱噪声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19.【答案】放出液化【解析】解:燃料燃烧产生的物质中有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是比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放出热量。故答案为:放出;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水
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液化要放热。此题考查了对液化现象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要有所了解。20.【答案】𝐵𝑂35°左【解析】解:由图可知,∠𝐵𝑂𝑀′=30°,所以∠𝐵𝑂𝑁=90°−30°=60°,同理∠𝐴𝑂𝑁=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
以𝑀𝑀′的左侧发生了光的反射,则𝑀𝑀′为界面,𝑁𝑁′为法线,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𝑂𝐶一定为折射光线,𝐵𝑂为入射光线,𝑂𝐴为反射光线;第18页,共26页由图可知,入射角∠𝐵𝑂𝑁=60°,折射角为:
∠𝐶𝑂𝑁′=90°−55°=35°;此时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是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所以界面的左侧为空气。故答案为:𝐵𝑂;35°;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此题首先根据
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和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和界面,则可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
光线。21.【答案】0.2匀速直线运动53【解析】解:𝑎𝑏两处的距离为60𝑐𝑚=0.6𝑚,则甲球的平均速度为:𝑣甲=𝑠𝑎𝑏𝑡𝑎𝑏=0.6𝑚3×1𝑠=0.2𝑚/𝑠;乙球从𝑎处竖直下落,且乙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故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设每隔时间𝑡拍摄一
次照片,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运动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之比:𝑡甲𝑡乙=3𝑡5𝑡=35;两球运动的路程相同,根据速度公式𝑣=𝑠𝑡可知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等于时间之比的倒数,即:𝑣甲𝑣乙
=𝑡乙𝑡甲=53。故答案为:0.2;匀速直线运动;5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乙球从𝑎处竖直下落,且乙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据此分析乙球的运动情况;设每隔时间𝑡拍摄一次照片,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运动路程相同,据此得出所用的时间
之比,根据速度公式𝑣=𝑠𝑡可知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第19页,共26页本题考查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知识,关键是从图中得出信息和公式的灵活运用。22.【答案】2.72.7×10310【解析】解:甲、乙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𝜌甲=𝑚甲𝑉甲=81𝑔30�
�𝑚3=2.7𝑔/𝑐𝑚3,𝜌乙=𝑚乙𝑉乙=27𝑔20𝑐𝑚3=1.35𝑔/𝑐𝑚3,因为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所以,乙球是空心的,甲球是实心的,且金属的密度𝜌=𝜌甲=2
.7𝑔/𝑐𝑚3=2.7×103𝑘𝑔/𝑚3;由𝜌=𝑚𝑉可得,另一个空心球金属部分体积:𝑉金属=𝑚乙𝜌=27𝑔2.7𝑔/𝑐𝑚3=10𝑐𝑚3,空心部分的体积𝑉空=𝑉乙−𝑉金属=2
0𝑐𝑚3−10𝑐𝑚3=10𝑐𝑚3。故答案为:2.7;2.7×103;10。利用𝜌=𝑚𝑉求出甲、乙两球的密度,再比较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是实心的,反之是空心;由𝑉=𝑚𝜌求出空心球的金属部分体积,用总体积减去金属部分体积即为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利用密度来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这也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23.【答案】解: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角也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解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此题主要考查
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第20页,共26页角的概念。24.【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解析】在画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
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凹透镜光
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5.【答案】均匀晶体不变固液共存态98吸热【解析】解:(1)实验时选择碎末状的冰并用水浴法加热,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2)由图乙可知在𝐵𝐶段冰吸热但温度不变,故冰是晶体,𝐵
𝐶段为熔化过程,冰处于固液共存态;(3)由图乙𝐷𝐸段可知,水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为98℃。故答案为:(1)均匀;(2)晶体;不变;固液共存态;(3)98;吸热。(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2)①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②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③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3)沸腾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物质的沸点。本题考查了冰熔化特点的实验、水浴法加热、沸点、沸腾的特点,是一道综合题,难度不大。26.【答案】前等效替代法不变
放大65能右【解析】解:(1)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𝐴,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侧才能观察到蜡烛𝐴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第21页,共26页②在竖立
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𝐴,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𝐴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𝐵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种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③当蜡烛向玻璃板靠
近,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蜡烛的像大小不变;(2)①由图可知,𝑢=15.0𝑐𝑚,𝑓<𝑢<2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像是放大的实像。将蜡烛移到20𝑐𝑚的刻度线上时,𝑢>2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𝑓<𝑣<2𝑓,根据光的可逆性,应将光屏移到6
5𝑐𝑚的刻度线上,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烛焰像;②小红用食指触摸凸透镜时,仍有光线会透过透镜成像,只是透过的光线减少,成像变暗,光屏上能呈现完整的烛焰像;③小红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
光线有发散作用,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所以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答案为:(1)①前;②等效替代法;③不变;(2)①放大;65;②能;③右。(1)①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不能成在白纸上,只能在
玻璃前观察;②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③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
(2)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当𝑢>2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𝑓<𝑣<2𝑓,应用为照相机;当𝑢=𝑣=2𝑓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𝑓<𝑢<2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𝑣>2𝑓,应用为投影仪;当𝑢<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
为照相机;凸透镜成像时,光路可逆;②凸透镜一部分被遮挡后,仍有光线会透过透镜成像,只是透过的光线减少,成像变暗;③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2
7.【答案】水平左62203.1𝑚0𝜌水𝑚2−𝑚1偏小第22页,共26页【解析】解:(1)测量前,应先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
,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标尺的分度值是0.2𝑔,所以游码的示数是2𝑔,则被测物体的质量𝑚0=50𝑔+10𝑔+2𝑔=62𝑔;(3)缓慢将陨石(陨石不吸水)放入盛有20𝑚𝐿水的量筒中,“陨石”浸没后,如图丙所示,量筒每一个大格代表10𝑚𝐿,每一个小格
代表2𝑚𝐿,水和陨石的总体积是40𝑚𝐿,所以陨石的体积:𝑉=40𝑚𝐿−20𝑚𝐿=20𝑚𝐿=20𝑐𝑚3;则陨石的密度为:𝜌=𝑚0𝑉=62𝑔20𝑐𝑚3=3.1𝑔/𝑐𝑚3;(4)由
实验步骤知,①如图丁𝐴所示,用细线系住“陨石”放入盛水的烧杯底,在水面位置做上标记;②如图丁𝐵所示,取出“陨石”,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𝑚1;③如图丁𝐶所示,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再用
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𝑚2;根据题意可知,将陨石从水中取出,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则加入水的质量为:𝑚水=𝑚2−𝑚1;陨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相同为:𝑉石=𝑉水=𝑚水𝜌水=𝑚2−𝑚1𝜌水;则陨石密度的表达式为:𝜌石=𝑚0𝑉石=𝑚0𝑚2−𝑚1𝜌水=
𝑚0𝜌水𝑚2−𝑚1;当将陨石从水中拿出时,陨石上会沾有水,使得测得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测量值𝑚1偏小,则加入水的质量为:𝑚水=𝑚2−𝑚1偏大,由𝜌=𝑚𝑉可知水的体积测量偏大,故陨石的体积测量偏大,质量不受影响,由𝜌=𝑚𝑉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测量值小于真实值。故答
案为:(1)水平;左;(2)62;(3)20;3.1;(4)𝑚0𝜌水𝑚2−𝑚1;偏小。(1)天平的正确使用: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此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度相等;调节横梁左
右两端的平衡螺母时,遵循“左偏右调”的原则;(2)天平在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3)陨石的体积应等于水和陨石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读数时以凹液面的底部为准;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得出陨石的密度;第23页,共26页(4)标记法测陨石密度的关键在于
使被测陨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相同据此分析接下来的实验步骤;根据题意加入水的质量为𝑚水=𝑚2−𝑚1,已知水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得出加入水的体积;又陨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相同,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可得出陨石密度表达式;由于将陨石从水中拿出时,陨石上会沾有
水,使得测得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测量值𝑚1偏小,则加入水的质量为:𝑚水=𝑚2−𝑚1偏大,由𝜌=𝑚𝑉可知水的体积测量偏大,故陨石的体积测量偏大,质量不受影响,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可分析出误差。本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
、密度的计算、误差的分析以及等效替代思想的运用,综合性较强。天平的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是一个重点知识,包括放置天平、怎样调节横梁平衡、调节横梁平衡前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怎样读数等等。此外在进行误差的分析时,当将陨石从水中拿出时,
陨石上会沾有水,使得测得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测量值偏小,则加入水的质量偏大,故影响了陨石体积的测量。28.【答案】答:油会浮在汤面上,是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汤的密度;当我们对着热汤表面吹气时,加快了热汤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热
汤中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凉的更快。【解析】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可以漂浮在液面上,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下沉到底部;蒸发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汽化现象、汽化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本题考查了物体的浮沉与
密度的关系,影响蒸发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现象等,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29.【答案】解:(1)由𝑣=𝑠𝑡变形可得洒水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𝑡=𝑠𝑣=5𝑘𝑚50𝑘𝑚/ℎ=0.1ℎ;(2)由𝜌=𝑚𝑉变形
可得洒水车水箱所能装水的最大质量:𝑚水=𝜌水𝑉容=1.0×103𝑘𝑔/𝑚3×10𝑚3=1×104𝑘𝑔=10𝑡;(3)洒水车满载时车和水的总质量为:第24页,共26页𝑚总=𝑚车+𝑚水=12𝑡+10𝑡=22𝑡;20𝑡<22𝑡,所以这辆洒水车不能通过该桥梁
。答:(1)洒水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是0.1ℎ;(2)洒水车水箱所能装水的最大质量是10𝑡;(3)洒水车满载时返程,不能通过该桥梁。【解析】(1)根据𝑣=𝑠𝑡变形可求洒水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2)
根据𝜌=𝑚𝑉变形可求洒水车水箱所能装水的最大质量;(3)根据车满载时车和水的总质量;和这座桥限重20𝑡进行比较即可判断货车是否允许通过这座桥。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常见题目。30.【答案】解:(1)由图可知,交
通标志牌到南宁东站的路程𝑠=40𝑘𝑚,限速𝑣=80𝑘𝑚/ℎ,由𝑣=𝑠𝑡可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到南宁东站的最少时间:𝑡=𝑠𝑣=40𝑘𝑚80𝑘𝑚/ℎ=0.5ℎ;(2)由列车时刻
表可知,𝐷9642动车从柳州站到桂林站的时间𝑡′=12:45−11:30=1ℎ15𝑚𝑖𝑛=1.25ℎ,总路程𝑠′=388𝑘𝑚−240𝑘𝑚=144𝑘𝑚,则𝐷9642动车从柳州站到桂林站的平均速度:𝑣′=𝑠
′𝑡′=144𝑘𝑚1.25ℎ=115.2𝑘𝑚/ℎ;(3)𝐷9642动车通过大桥的速度𝑣″=40𝑚/𝑠,全部通过大桥的路程𝑠″=𝑣″𝑡″=40𝑚/𝑠×20𝑠=800𝑚,因列车完全穿过大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车长,所以,列车长𝐿桥=𝑠″
−𝐿车=800𝑚−600𝑚=200𝑚。答:(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至少需要0.5ℎ可以到南宁东站;(2)𝐷9642动车从柳州站到桂林站的平均速度为115.2𝑘𝑚/ℎ;(3)𝐷96
42动车的长是200𝑚。【解析】(1)根据交通标志牌可知此处到南宁东站的路程和限速,根据𝑣=𝑠𝑡求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到南宁东站的最少时间;(2)根据列车时刻表读出𝐷9642动车从柳州站到桂林站的时间和总路程,据𝑣=𝑠𝑡求出𝐷9642动车从第25页,共26页柳州
站到桂林站的平均速度;(3)知道𝐺124列车通过大桥的速度,根据𝑠=𝑣𝑡求出列车完全穿过大桥的路程,根据列车完全穿过大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车长求出列车长。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会从交通标识牌和列车时刻表得出有用的信息以及知道列车完全穿过大桥的
路程等于桥长加上车长是关键。31.【答案】解:(1)由乙图可知,当液体深度为零时,容器的质量𝑚容器=50𝑔,当液体的深度为2𝑐𝑚时,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𝑚总=250𝑔,则𝑚液=𝑚总−𝑚容器=250𝑔−50𝑔=200𝑔;液体的体积𝑉液=𝑆容器ℎ1=
100𝑐𝑚2×2𝑐𝑚=200𝑐𝑚3,再由密度公式可得液体的密度𝜌液=𝑚液𝑉液=200𝑔200𝑐𝑚3=1𝑔/𝑐𝑚3;(2)当ℎ2=4𝑐𝑚时,则液体的体积𝑉′液=100𝑐𝑚2×4𝑐𝑚=400𝑐𝑚3,则𝑚′液=𝜌液𝑉′液=1𝑔/𝑐𝑚
3×400𝑐𝑚3=400𝑔,故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为𝑚′总=𝑚′液+𝑚容器=400𝑔+50𝑔=450𝑔;(3)由图甲的电子秤示数可得柱体的质量为𝑚柱=1260𝑔−450𝑔=810𝑔;设柱体的底面积为𝑆柱,由图
乙可知液体的最大深度ℎ最大=10𝑐𝑚,又𝑉′液不变,则有:(𝑆容器−𝑆柱)×ℎ最大=𝑉′液,所以𝑆柱=𝑆容器−𝑉液′ℎ最大=100𝑐𝑚2−400𝑐𝑚310𝑐𝑚=60𝑐�
�2;所以𝑉柱=𝑆柱ℎ柱=60𝑐𝑚2×(10𝑐𝑚+5𝑐𝑚)=900𝑐𝑚3;由密度公式得柱体的密度为𝜌柱=𝑚柱𝑉柱=810𝑔900𝑐𝑚3=0.9𝑔/𝑐𝑚3;答:(1)液体的密度为1𝑔/𝑐𝑚3;(2)停止注入液体时,容器的总质量为450
𝑔;(3)该实心柱体的密度为0.9𝑔/𝑐𝑚3。【解析】(1)由乙图可知,当液体深度为零时,容器的质量,当液体的深度为2𝑐𝑚时,可求液体的质量和体积,再由密度公式可求液体的密度;(2)当液体的深度为4𝑐𝑚时,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液体的质
量,进而确定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3)由甲图和(2)的总质量可求实心柱体的质量,由图乙可知,液体最大高度变为10𝑐𝑚,可求柱体的底面积,进而可求柱体的体积,再由密度公式求柱体的密度。本题考查液体密度和固体密度的计算的知识,利用图像确定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第26页,共26
页的关键,求解实心柱体的密度是解答本题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