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9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367.537 KB
  • 2023-01-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_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17)页,367.53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7页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1.如图所示,中学生的手掌长度约为()A.15𝑚B.15𝑑𝑚C.15𝑚𝑚D.15𝑐𝑚2.小明准备入口的热豆浆的温度约为()A.−16

℃B.3℃C.40℃D.96℃3.如图所示,不颠簸的船向前直线行驶,静坐在船上的乘客观察东塔相对于船向东运动,此时()A.船向西运动B.船向东运动C.船有可能静止D.西塔相对于船静止4.“女高音”、“男低音”描述的是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

声速5.如图所示,将甲音叉、手机分别放在𝑀、𝑁处,利用手机软件测出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40𝑑𝐵。撤去甲音叉,将乙音叉放在𝑀处,手机位置不变,测出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60𝑑𝐵,甲比乙()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C.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D.振动

的振幅一定较小6.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A.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C.在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树木花草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7.判断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第2页,共17页A.衣柜里樟脑丸日久变小--凝华B.夏天冰棒周围冒着“白气”--升华C.阳光

下湿衣服变干--汽化D.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液化8.下面四种光现象不能用对应的光路图解释的是()A.B.C.D.9.如图甲、乙所示的光路图,则图乙眼睛()A.是近视眼B.一定能看清近处的物体C.可戴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D.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比图甲的弱10.适合放在方

框内的光学元件是()第3页,共17页A.B.C.D.11.如图,光源𝐴发出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1)画出:①水面的反射光线。②水中的折射光线。③𝐴点在水中的像。(2)逐渐往容器中加水,光斑会______(选填“左移”、“右移”、“不动”)。12.如图,𝑂是透镜的光心,来

自于物体𝐴𝐵的光线𝑎平行于主光轴,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一点。第4页,共17页(1)在图中:①画出𝑏经透镜后的光线。②标出右侧焦点𝐹的位置。③标出物距𝑢。(2)𝐴𝐵经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正立”)、______(选填“放大”“等

大”“缩小”)的______(选填“实”“虚”)像。13.如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𝑣。介质𝑚/(𝑚⋅𝑠−1)介质𝑣(𝑚⋅𝑠−1)空气(15℃)340海水(25℃)1531空气(25℃)346

铜(棒)3750空气(35℃)352大理石3810煤油(25℃)1324铅(棒)5000蒸馏水(25℃)1497铁(棒)5200(1)在15℃空气中,声速是______𝑚/𝑠,声源发出的声音需要经过______𝑠才能让放在离声源68𝑚处的声音采集设备接收到。(

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3)分析表格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写出两种)______、______。(4)月球上两个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借助

无线电交流,这是因为______不能传声。14.用如图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质:(1)在熔化过程中______,(选填“吸热”“放热”“不吸热不放热”),温度______(选填“升

高”“不变”“降低”),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非晶体”).(2)凝固点是______℃.第5页,共17页(3)在第12𝑚𝑖𝑛时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_𝑚𝑖𝑛.15.小明用图1装置探究水沸腾时

温度变化的特点,记录数据如表格:时间/𝑚𝑖𝑛012345678温度/℃8688909496969696(1)0~4𝑚𝑖𝑛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第3𝑚𝑖𝑛时的温度计示数如图1,水温为______℃。(2)图2______(选填“𝐴”、“𝐵”)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3)根据表格,在坐标系中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图象,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4)撤去酒精灯后,小明观察到水仍在沸腾,此时

水温______(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沸点。(5)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16.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查询信息如图甲,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大致的𝑠−𝑡

图像,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______(填序号);(2)第一天,他乘坐地铁,测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行驶的路程______;(3)第二、三天,他打车出行,第二天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第三天用时3𝑚𝑖𝑛。请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天

车速的大小______;第6页,共17页(4)第四天,他试着步行,果然需要24𝑚𝑖𝑛,在图丁中画出𝑣−𝑡图像(步行速度𝑣=3.5𝑘𝑚/ℎ)______。17.小明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

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为了验证猜想,(1)首先,他把滑块在图示位置从静止释放,并滑到长木板底部,测量下滑的路程𝑠1、下滑的时间𝑡1,如图甲所示。接着,改变斜面坡度,但关于滑块释放的位置,小红、小

芳的方案不同,如图乙,能验证小明猜想的是______(选填“小红”或“小芳”)的;(2)如图丙所示,用刻度尺测得木块高度为______𝑐𝑚;(3)小明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①第1次实验过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②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______。实验次数坡度下滑路程/𝑚下滑时间

/𝑠平均速度/(m/s)1逐次变大1.00020.0020.80011.920.067131.6007.950.075518.小明把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发现管内的液面上升,待液面静止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为ℎ(如图).他查资料得知同一根细玻璃管的ℎ

与水温第7页,共17页𝑡有关.他想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ℎ与水温𝑡的定量关系,需要测出多组不同的ℎ与𝑡.请帮他设计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______。(2)实验步骤(请补充剩余步骤,序号自行添加):①按图所示,将玻璃管插入水中,待液面静止.②用______测出管内

外液面高度差,记作ℎ.③______。④多次改变水温,用同一根细玻璃管重复上述步骤.(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将划线处补充完整,不需要填数据)实验次数①______②______123第8页,共17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𝐷

【解析】解:中学生手掌的宽度约为15𝑐𝑚。故选:𝐷。首先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2.【答案】𝐶【解析】解:人体正常

温度约36.5℃,所以准备入口的热豆浆的温度略高于人在正常体温,约为40℃,故C正确。故选:𝐶。生活中最佳饮热豆浆的温度应接近人体正常温度。本题考查了温度的估算,学生要会利用已知的生活温度进行比较得出入口热豆浆的温度。3.【答案】𝐴【解析】解:由题意可知,静坐在船上

的乘客观察东塔相对于船向东运动,说明以塔为参照物,船在向西运动。故选:𝐴。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

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4.【答案】𝐵【解析】解: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她们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

音调不同,故B正确,ACD错误。第9页,共17页故选:𝐵。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听声能辨人,是因为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此题考查了对声

音特征的辨别,要会利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5.【答案】𝐷【解析】解:已知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40𝑑𝐵,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60𝑑𝐵,则甲比乙响度小,则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不能比较二者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故A

BC错误,D正确。故选:𝐷。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声音的大小,由发生体的振动幅度、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本题主要考查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明确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

.【答案】𝐴【解析】解: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有效改善环境,不能够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在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树木花草,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

符合题意;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𝐴。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是中考的热点。7.【答案】𝐶【解析】解:𝐴、衣柜

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B、夏天冰棒周围冒着“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在其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故B错误;C、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正确;D、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是汽化现象

,故D错误。故选:𝐶。第10页,共17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

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8.【答案】𝐵【解析】A、上图中书本表面粗糙不平,当太阳光射到书本表面时,会发生漫反射,下图中是光照射到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发

生的漫反射,能用对应的光路图解释,故A正确;B、通过凸透镜看邮票,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下图中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不能用对应的光路图解释,故B错误,C、上图中人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下图中光线被不透明的物体

挡住形成影子,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能用对应的光路图解释,故C正确;D、水中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能用对应的光路图解释,故D正确。故选:𝐵。(1)一束平行光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仍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做镜

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光在同一均

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4)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

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凸透镜成像情况、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9.【答案】𝐷【解析】解: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属于远视眼的成像

情况;第11页,共17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𝐷。(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

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

解决此题的关键。10.【答案】𝐵【解析】解:由图知,入射光线经光学元件后变得会聚(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说明该元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虚线框内的光学元件是凸透镜,如图所示:故选:𝐵。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

线具有发散作用,根据入射光和折射光的方向,判断光线被会聚了还是发散了。若光线被会聚则填凸透镜,若光线被发散则填凹透镜。在分析会聚、发散现象时,需要将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比较。若比原来靠近主光轴则为会聚作用;若比原来远离主光轴,则为发散作用。1

1.【答案】(1);(2)右移。【解析】解:(1)①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空气中法线的左侧作出第12页,共17页反射光线𝑂𝐵;②根据光射入水中时在水底形成光斑,连接光斑

和入射点,在法线左侧的水中作出折射光线𝑂𝐶;③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对称的特点,作出𝐴点关于水面的对称点𝐴′,即为𝐴点在水中的像,如图所示:(2)逐渐往容器中加水时,水面上升,入射点右移,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所

以光斑会向右移动。(1)①要作出反射光线必须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按反射定律的内容作出反射光线;②要作出折射光线,必须知道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作出折射光线;③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对称的特点作出𝐴点在水中的像。(2)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情况,一定要熟记反射和折

射定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12.【答案】(1)(2)倒立;缩小;实。第13页,共17页【解析】解:(1)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

向不改变,据此画出光线𝑏经光心后的光线,由图可知,光线𝑎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焦点𝐹,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𝑢表示,如图所示:(2)由图可知,𝐴𝐵经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1)光线𝑏经凸透镜的光心后传

播方向不改变,凸透镜有一个重要的光学性质,就是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称之为焦点;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2)透镜成像规律之一:𝑢>2𝑓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认识凸透镜、学习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必须从认识它的基本概念入手,包括焦点、焦距、光心、主光轴等

。13.【答案】3400.2增大温度介质种类真空【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15℃空气中,声速是340𝑚/𝑠;由公式𝑣=𝑠𝑡得,声源发出的声音能让放在离声源68𝑚处的声音采集设备接收到需要经过得时间为:𝑡=𝑠𝑣=6

8𝑚340𝑚/𝑠=0.2𝑠,即经过0.2𝑠能采集到;(2)由表格可知,在15℃、25℃、35℃空气中,声速分别是340𝑚/𝑠、346𝑚/𝑠、352𝑚/𝑠,可得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空气

的温度不同时,声速不同;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可得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介质种类有关;(4)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1)(2)(3)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分析解答;利用公式𝑡=𝑠𝑣可计算出时间。(4)真空不能传声。第14

页,共17页本题考查了声速相关的知识,属于基础题。14.【答案】吸收不变晶体80固液共存15【解析】(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为晶体;(2)从图象上

可以看出物质的熔点为80℃,即凝固点是80℃;(3)由图可知,物质从第10𝑚𝑖𝑛开始熔化,到第25𝑚𝑖𝑛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力25𝑚𝑖𝑛−10𝑚𝑖𝑛=15𝑚𝑖𝑛。(1)晶体熔化是吸热过程,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

要区别;(2)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根据温度不变时经历的时间得知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和温度的测量,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温度计的

读数等;还考查了图象的阅读等。15.【答案】(1)变大;液化;92;(2)𝐴;(3);96;(4)等于;(5)适当减少水的质量。【解析】解:(1)0~4𝑚𝑖𝑛水温不断升高,则温度计内的液体会受热膨胀,因此体积会变大;温度计管壁模糊,是由于高温的水蒸

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上,因此读数是92℃,即第3𝑚𝑖𝑛时的水温为92℃;(2)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开,因此图2中𝐴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3)在坐标系中画出水的温度与时

间图象如下图所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因此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6℃;第15页,共17页(4)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温度会维持在沸点,因此此时水温等于沸点;(5)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措施

有:适当减少水的质量。(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和液面在零上或零下;(2)水沸腾前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开;(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水的温度与时

间的关系图;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4)影响水的加热时间的因素有:水的质量、水的初温、火力大小等,可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本题考查了对水沸腾实验的理解,需要掌握水沸腾的特点和温度计的读数。16.【答

案】①1.4𝑘𝑚第二天车速比第三天车速慢【解析】【详解】(1)因为乘坐地铁用时最短,所以应选择图乙中相同路程时间最短的图线,即①。(2)由图乙可知𝑣=28𝑘𝑚/ℎ𝑡=3𝑚𝑖𝑛=0.05ℎ根据速度公式𝑣=𝑠𝑡可知𝑠=𝑣𝑡=28k

m/h×0.05h=1.4km第16页,共17页(3)由于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所以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𝑠相同,𝑡1=5𝑚𝑖𝑛,𝑡2=3𝑚𝑖𝑛,第二天用时大于第三天用时,由𝑣=𝑠𝑡可得𝑣1<𝑣2。(4)[

4]因为步行速度不变,所以在𝑣−𝑡图像中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17.【答案】(1)小红(2)20.00(3)①0.0500𝑚/𝑠②正确【解析】(1)由题可知,实验时需要保证物体离地高度不变,再改变斜面坡度,小芳的方案中物体离地高度大于小明的实验高

度,而小红的方案中物体离地高度等于小明的实验高度,因此能验证小明实验猜想的是小红的方案;(2)由图可知木块高度为20.00𝑐𝑚;(3)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第1次实验的路程𝑠1=1.000𝑚,所用时间𝑡1=20.00�

�,第1次实验的平均速度𝑣1=𝑠1𝑡1=1.000𝑚20.00𝑠=0.0500𝑚/𝑠;②由表格数据可知,物体离地高度一定,坡度越大,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越大,因此小明的猜想正确。分析:(1)根据实验的要求分析即可;(2)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①由

表格数据可知,第1次实验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𝑣=𝑠𝑡可求出第1次实验的平均速度;②由表格数据分析当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随着坡度的增加,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大小的变化,结合题意便可知道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本题考查了对实验结论的验

证,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实验的条件”物体离地高度一定“进行分析。第17页,共17页18.【答案】(1)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ℎ与水温𝑡的定量关系;(2)②刻度尺;③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温度计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3)①水的温度(𝑡/℃);②管内外液面高度差(ℎ/𝑐𝑚)。

【解析】解:(1)由题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想利用这支细玻璃管探究管内外液管面高度差与水温的定量关系;(2)①将细玻璃管插入水中,等细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②用刻度尺测出液面高度差,③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计示数稳定

后读出温度计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④多次改变水温,用同一根细玻璃管重复上述步骤;(3)实验中需记录温度和管内外液管面高度差,根据实验需记录的数据完善表格。(1)根据题意确定实验的目的;(2)(3)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管的内径有关,要想利用这

支细玻璃管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的定量关系,应该控制管的内径不变,改变水的温度;同时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该进行多次实验。据此完善实验步骤和表格。此题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及其应用,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

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要求同学

们熟练掌握。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7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