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天津市南开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21)页,399.22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69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21页2021-2022学年天津市南开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次声波B.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
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由于凝华形成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③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B.实像、虚像都能用光屏接收C.小孔成像
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D.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额温枪是利用紫外线热效应来工作的4.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A.教室的空间高度约为10𝑚B.人的一次脉搏时间约为10𝑠C.中学生跑步的速度约为20𝑚/𝑠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𝑠−
𝑡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𝑣−𝑡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第2页,共21页C.甲、乙两车都以10𝑚/𝑠匀速运动D.甲、乙两车经过5𝑠通过的路程都是10𝑚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B.C
.D.7.下列关于图片的描述正确的是()A.图中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B.图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需要佩戴凸面镜进行校正C.图中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倒立放大实像D.图是“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它的反射面相当
于一个凸面镜8.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𝑀𝑁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𝑀𝑁左侧是空气,入射角是40°。B.𝑀𝑁右侧是空气,折射角是60°第3页,共21页C.𝑀𝑁右侧是空
气,反射角是50°D.𝑀𝑁左侧是空气,折射角是60°9.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凸透镜靠近投
影片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B.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C.铜的密度是8.9×103𝑘𝑔/𝑚3,表示1𝑚3铜的质量为8.9×103𝑘𝑔D.一钢瓶
中充满氧气时氧气的密度𝜌,当用完一半后,钢瓶中的氧气的密度仍为𝜌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光年是时间单位B.物体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大C.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随着路程的增加,速度不变D.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会用到的两种
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𝑐𝑚,小于15𝑐𝑚B.如果像成在光屏上方,为
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上移动第4页,共21页C.蜡烛光屏不动,透镜向左移动,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D.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动,将透镜换成焦距小的凸透镜,要在光屏上重新成一个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13.分别由不同物质�
�、𝑏、𝑐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𝑎物质的密度最大B.𝑏物质的密度是2×103𝑘𝑔/𝑚3C.𝑐物质的密度是𝑎的3倍D.等质量的𝑎、𝑐物质均匀混合后的密度正
好是𝑏物质的密度14.如图甲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请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并测出物块的长度为______𝑐𝑚;如图乙所示,为某寒暑表的示数,此时室内温度为______℃。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猴发出声音交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
信息”或“能量”);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选填“万重山”或“轻舟上的人”)。16.如图甲所示,为玻璃熔化的过程图象,由此可知,玻璃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于玻璃透光性良好,常被用于制
造透镜,如图乙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光通过透镜后再发电,该透镜是一个凸透镜,它对光有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第5页,共21页17.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
的现象。“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______形成的虚像和云在水面的______形成的虚像同时出现的现象。18.如图所示,两束光线经过一个透镜后相交于主光轴上的𝐴点,取走透镜后,光线相交于𝐵点,则该透镜为______透镜;若入射光线射向光心,则该光线通过透镜将会______(选填“偏折
”或“不偏折”)。19.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𝑘𝑔/𝑚3,质量为4.5𝑘𝑔的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则水的质量为______𝑘𝑔,水的体积为______𝑚3。20.如图所示,试画出光源𝑆发出的一
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𝐴点的光路图。21.小明向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1)实验前,小明同学对实验器材进行了选择:选择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下进行实验;(2)如图甲所示,调节蜡烛𝐵的位置,当与蜡
烛𝐴的像重合时,标记蜡烛𝐴、𝐵的位置,测得蜡烛𝐵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𝐴到玻璃板的距离;当蜡烛𝐴远离玻璃时,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3)为了让同桌也能够看到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
至乙的位置时,蜡烛𝐴的成像情况是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蜡烛成像仍在𝐵处第6页,共21页B.蜡烛成像在𝐵处右侧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22.小明在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活动时,捡到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矿石。他想知道小矿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时,将天
平放在水平台上。图甲是小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的情景,请你指出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之处:______。(2)纠正上述错误后,小明发现分度盘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3)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矿石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
平横梁平衡,之后在量筒内先倒入适量的水,然后将小矿石放入量筒中,如图丁所示,请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并将测量的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填入表格。第7页,共21页(4)小明将小矿石放入量筒中时,在量筒壁上溅了几滴水,所测的矿石密度会______(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23.小刚从家中出发到新世纪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1)小刚骑车的速度。(2)小刚从家到新世纪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3)小刚步行20𝑠通过的路程。24.小红同学在实验室中
要测量某种金属砂粒的密度,器材有:如图所示的密度瓶(详见“小资料”),天平和配套的砝码,足够的水以及吸水纸,已知水的密度为𝜌0,待测金属砂粒足够多。请写出实验步骤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待测金属砂粒密度的表达式。小资料:密度瓶密度瓶
是一个壁比较薄的磨口玻璃瓶,配有磨口瓶塞,瓶塞与瓶口密合,瓶塞中央留有一毛细管,在注满液体缓慢盖上瓶塞时,多余的液体会从毛细管溢出,从而保证瓶内的总容积一定。(1)实验步骤:______。(2)金属砂粒的表达式
:𝜌砂=______。25.如图所示,高为0.3𝑚、底面积为1×10−2𝑚2的薄壁轻质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中盛满水。求:(1)水的质量;(2)将一个实心均匀圆柱体物块𝐴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后,整个容器在物块𝐴放入
前后的总质量的变化量△𝑚总是物体𝐴质量的0.6倍,求物体𝐴的密度。第8页,共21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𝐵【解析】解:𝐴、蝙蝠的“回声”定位,是蝙蝠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物体又被反射回来,通过接收到超声波的时刻和方向,可确定物
体的位置和形状等,故A错误;B、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对话是利用电磁波,故C错误;D、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弦的发声部分长度改变,主要目的是
改变音调,故D错误。故选:𝐵。(1)声音能传递信息;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工作的。(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
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本题综合考查了声学部分多个知识点,解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2.【答案】𝐶【解析】解:①湖中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②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③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④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选:𝐶。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
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第9页,共21页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答案】𝐶【解析】解
:𝐴、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不是红、黄、蓝,故A错误;B、实像能被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故B错误;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D、额温枪是利用红外线热效应来工作的,故D错误。故选:𝐶。(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2)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3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4)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物体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线越强。常用在红外线照相、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加热、红外线遥控等方面;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感光,用于验钞和防伪;适当的紫外线照射能够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𝐷,对钙的吸引,但过量对人体有害;紫外线
的化学效应强,常用于杀菌消毒。本题考查了光的三原色、光的直线传播、实像和虚像、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4.【答案】𝐷【解析】解:𝐴、普通教室的高度在3𝑚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正常
情况下,人的脉搏1𝑚𝑖𝑛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𝑠,故B不符合实际;C、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月5𝑚/𝑠,中学生跑步的速度略小于此数值,在3𝑚/𝑠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
右,变化幅度很小,故D符合实际。故选:𝐷。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第10页,共21页5.【答案】
𝐷【解析】解:𝐴、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𝑣甲=𝑠甲𝑡甲=10𝑚5𝑠=2𝑚/𝑠,乙车的速度𝑣乙=2𝑚/𝑠,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错误;B、因𝑣甲=2𝑚/𝑠,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的速度为2𝑚/𝑠,也不
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错误;C、甲、乙都以2𝑚/𝑠匀速运动。故C错误;D、甲、乙都以2𝑚/𝑠匀速运动,经过5𝑠通过的路程𝑠=𝑣𝑡=2𝑚/𝑠×5𝑠=10𝑚。故D正确。故选:𝐷。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
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6.【答案】𝐵【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光的传播方向,然后根据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对各个
图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解答】解: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𝐴𝐶𝐷、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
ACD错误。7.【答案】𝐴【解析】解: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属于光的色散,白光是由7种色光混合成的,故A正确。B、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
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应配戴凹透镜来矫正,故B错误;C、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故C正确;D、“中国天眼”的反射面对光有会聚
作用是凹面镜,故D错误。第11页,共21页故选:𝐴。(1)白光是复色光;(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3)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中国天眼”的反射面对光有
会聚作用是凹面镜。本题考查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望远镜以及凹面镜的应用,是一道光学综合题。8.【答案】𝐵【解析】解:已知𝑀𝑁是界面,此时反射光线与𝑀𝑁间的夹角为50度,则反射角为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则入射角为40°;折射光线与𝑀𝑁间的夹角为30度,则折射角为90°−30°=60°,此时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𝑀𝑁的右侧为空气,左侧为玻璃,故B说法正确。故选:𝐵。(1)已知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𝑀𝑁,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
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此题已经告诉界面和光的传播方向,再根据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确定介质即可。9.【答案】𝐶【解析】解:𝐴、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故A正确;B、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故B正确;C、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物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为倒立、放第12页,共21页大的实像,故C错误。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应减小物距,则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故D正确。故选:𝐶。(1)平面镜的作用是用于改变光路的;(2)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
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3)投影仪的原理:当物体到凸透镜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在屏幕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大。此题通过投影仪中各元件的作用,考
查了光的漫反射、平面镜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道综合题。10.【答案】𝐶【解析】解:𝐴、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体积相同的铁和铝,铁的质量较大,故A错误;B、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质量变小,但物质种类和状态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故
B错误;C、铜的密度是8.9×103𝑘𝑔/𝑚3,表示1𝑚3铜的质量为8.9×103𝑘𝑔,故C正确;D、一钢瓶中充满氧气时氧气的密度为𝜌,当用完一半后,质量减半,但是体积不变,所以钢瓶中的氧气的密度为12𝜌,故D错误。故选:𝐶。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
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②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熟知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是解此类题的基础,同时还要准确分析题目中所举的实例到底是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位置、形状、状态、体积、温度等等,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是否会引起质量和密度的改变。11.【答案】𝐴𝐵第13页,共21页【解析】解:𝐴、光年指光在真空中1年内通过的路程,是长度的单位,故
A错误;B、在相同时间内,运动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大。时间不确定,通过路程长短无法判断,故B错误;C、匀速直线运动是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因此速度大小是不变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正确;D、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分
别是刻度尺和秒表,故D正确。故选:𝐴𝐵。(1)光年指光在真空中1年内通过的路程,是长度的单位;(2)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年、速度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属于基础题目。12.【答案】𝐴𝐷【解析】
解:𝐴、由图可知,此时𝑢>𝑣,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𝑢>2𝑓,2𝑓>𝑣>𝑓,,则𝑢=50.0𝑐𝑚−20.0𝑐𝑚=30𝑐𝑚>2𝑓,2𝑓>𝑣=70.0𝑐𝑚−50.0𝑐𝑚=20.0𝑐𝑚>𝑓,解得10.0𝑐𝑚<𝑓<15.0𝑐𝑚,故A正确;B
、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蜡烛应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所以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或将光屏向上移,故B错误;C、由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蜡烛光屏不动,透镜向左移动,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故C错误;D、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
增大物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光屏应该左移,故D正确。故选:𝐴𝐷。(1)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𝑓>𝑣>𝑓;𝑢=2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𝑣=2𝑓;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𝑓𝑣>2𝑓;𝑢<𝑓,成正立、放大
的虚像;(2)根据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第14页,共21页(4)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增大物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要理解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意义。13
.【答案】𝐵𝐶【解析】解:由图可知,当体积𝑉=2×10−3𝑚3时,𝑚𝑎=2𝑘𝑔,𝑚𝑏=4𝑘𝑔,𝑚𝑐=6𝑘𝑔,𝑎的密度为:𝜌𝑎=𝑚𝑎𝑉=2𝑘𝑔2×10−3𝑚3=1×103𝑘𝑔/𝑚3;𝑏的密度为:𝜌𝑏=
𝑚𝑏𝑉=4𝑘𝑔2×10−3𝑚3=2×103𝑘𝑔/𝑚3;𝑐的密度为:𝜌𝑐=𝑚𝑐𝑉=6𝑘𝑔2×10−3𝑚3=3×103𝑘𝑔/𝑚3;A、由上述分析可知𝑐的密度最大,故A错误;B
、由上述分析可知𝑏的密度是2×103𝑘𝑔/𝑚3,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𝑐物质的密度是𝑎的3倍,故C正确;D、相同质量为𝑚的𝑎、𝑐物质的体积:𝑉𝑎=𝑚𝜌𝑎=𝑚1×103𝑘𝑔/𝑚3,𝑉𝑐=𝑚𝜌𝑐=𝑚3×103𝑘𝑔/𝑚3,
均匀混合后体积:𝑉=𝑉𝑎+𝑉𝑐=𝑚1×103𝑘𝑔/𝑚3+𝑚3×103𝑘𝑔/𝑚3=4𝑚3×103𝑘𝑔/𝑚3,混合后的密度:𝜌𝑎𝑐=𝑚总𝑉=2𝑚4𝑚3×103𝑘𝑔/𝑚3=1.5×103𝑘�
�/𝑚3,不等于𝑏的密度,故D错误。故选:𝐵𝐶。(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𝑚𝑉求出𝑎、𝑏、𝑐物质的密度;(2)等质量的𝑎、𝑐物质均匀混合,求出总质量和总体积,利用密度公
式求混合后的密度。本题考查了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对密度影响因素的理解,从图中读取有用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14.【答案】2.8037【解析】解:(1)由图知:𝐴刻度尺1𝑐𝑚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𝑐𝑚,𝐵刻度尺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
�𝑚=1𝑚𝑚,使用𝐵刻度尺测量较准确;使用𝐵刻度尺时,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80𝑐𝑚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𝐿=2.80𝑐𝑚;第15页,共21页(2)温度计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液面在零刻度的上方
,示数是37℃。故答案为:2.80;37。(1)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其分度值,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示求出物体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2)
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根据液面位置读数;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读数,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15.【答案】信息万重山【解析】解:猿猴发出声音交流,说明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万重山,因为轻舟相对于山位置发生变化。故答案为:信息;万重山。(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解答此题。16.【答
案】非晶体会聚【解析】解:由图甲可知,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为非晶体;由题意可知,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则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知,此透镜是一个凸透
镜。故答案为:非晶体;会聚。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凸透镜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7.【答案】折射反射【解析】解:水中的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看到水中的
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第16页,共21页故答案为:折射;反射。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
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
,认真。18.【答案】凹不偏折【解析】解:放上透镜的会聚点𝐴要比不放透镜的会聚点𝐵更要远离透镜,由此可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该透镜是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若入射
光线射向光心,则该光线通过透镜将会不偏折。故答案为:凹;不偏折。(1)根据题目中放透镜与不放透镜的会聚点位置的变化确定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进而确定透镜类型;(2)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是发散
了还是会聚了,其判断标准就是看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和不经过透镜折射沿直线传播的光线相比,其范围大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若变大了就是发散了,若变小了就是会聚了。19.【答案】4.54.5×10−3【解析】解:冰熔化成水后,质量
不变,所以水的质量𝑚水=4.5𝑘𝑔,水的密度𝜌水=1×103𝑘𝑔/𝑚3,由𝜌=𝑚𝑉可知,水的体积:𝑉水=𝑚水𝜌水=4.5𝑘𝑔1×103𝑘𝑔/𝑚3=4.5×10−3𝑚3。故答案为:4.5;4.5×10−3。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知道水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水的体积。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是解题的关键。第17页,共21页20.【答案】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𝑆的对称点𝑆′即为𝑆的像;连接𝑆′𝐴交平面镜于点𝑂,𝑆𝑂为入射光线,𝑂𝐴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𝑆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所有的反向延长线都会过𝑆的像;连接像点与𝐴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即可。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来完成光路。一定要注意物与像关于镜面是对称的。21.【答案】较暗等于不变𝐴【解析】解:(1
)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或反射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应在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标记蜡烛𝐴、𝐵的位置,通过测量可知,𝐵到镜面的距离等于蜡烛𝐴到镜
面的距离;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𝐴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
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故选A。故答案为:(1)较暗;(2)等于;不变;(3)𝐴。(1)物体射出或反射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
,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2)(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22.【答案】没有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左偏大【解析】解:(1)在调节天平水平平衡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该同学未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第18页,
共21页(2)由图乙可知,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稍大,左盘高右盘低,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左侧移动,直至天平横梁平衡;(3)由实验步骤和图示可知:①矿石的质量𝑚=52𝑔;②量筒中水的体积𝑉1=20𝑚𝐿=20𝑐𝑚3;③量筒中水
和矿石的体积𝑉2=40𝑚𝐿=40𝑐𝑚3;④矿石的体积𝑉3=𝑉2−𝑉1=40𝑐𝑚3−20𝑐𝑚3=20𝑐𝑚3;则矿石的密度𝜌=𝑚𝑉=52𝑔20𝑐𝑚3=2.6𝑔/𝑐𝑚3;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为:矿石的质量𝑚/𝑔
水的体积𝑉1/𝑐𝑚3水和矿石的体积𝑉2/𝑐𝑚3矿石的体积𝑉3/𝑐𝑚3矿石的密度𝜌/𝑔/𝑐𝑚3522040202.6(4)小明将小矿石放入量筒中时,筒壁上溅了几滴水,水和小矿石的总体
积减小,求出小矿石的体积偏小,小矿石的质量测量是准确的,所以小矿石密度测量值偏大。故答案为:(1)没有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左;(3)如上表所示;(4)偏大。(1)调节平衡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置
于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水平平衡;(2)在调节天平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使天平的横梁平衡;(3)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测得的量和所求的量设计表格;(4)分析小矿石测量体积的大小,再分析小矿石密度测量值大小。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
、质量测量、体积测量、实验表格的设计和密度测量值的误差分析等。23.【答案】解:(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𝑣𝐴𝐵=𝑠𝐴𝐵𝑡𝐴𝐵=3600𝑚−1800𝑚5×60𝑠=6𝑚/𝑠;(2)全程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3600𝑚30×60𝑠=2𝑚/𝑠;
(3)步行速度𝑣𝑂𝐴=𝑠𝑂𝐴𝑡𝑂𝐴=1800𝑚25×60𝑠=1.2𝑚/𝑠;小刚步行20𝑠通过的路程𝑠1=𝑣𝑂𝐴𝑡1=1.2𝑚/𝑠×20𝑠=24𝑚。答:(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𝑚/𝑠;第19页,共21页(2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𝑚/𝑠;(3)小刚步行20𝑠通过的路程为24𝑚。【解析】(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骑车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𝑣=𝑠𝑡可求小刚骑车的速度;(2)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所经过的去哪不路程和总时间,根据公式𝑣=𝑠𝑡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3)从图象上可以
看出小刚步行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𝑣=𝑠𝑡可求小刚步行的速度;最后利用公式𝑣=𝑠𝑡求出在步行期间20𝑠内通过的路程。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和路程的计算,关键知道要求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难点是对图象的分析。24.【答案】用天平测量空密度瓶的质量𝑚
。在密度瓶中加满金属砂粒,用天平测量砂粒和密度瓶的总质量𝑚总。把金属砂粒倒掉,在密度瓶中加满水,用吸水纸吸干密度瓶表面的水,用天平测量水和密度瓶的总质量𝑚′总𝑚总−𝑚𝑚′总−𝑚𝜌0【解析】解:(1)实验步骤:用天平测量空密度瓶的
质量𝑚。在密度瓶中加满金属砂粒,用天平测量砂粒和密度瓶的总质量𝑚总。把金属砂粒倒掉,在密度瓶中加满水,用吸水纸吸干密度瓶表面的水,用天平测量水和密度瓶的总质量𝑚′总。(2)根据密度瓶中水和金属砂粒的体积相等得,𝑉砂=𝑉水,根据密度公式得,�
�总−𝑚𝜌砂=𝑚′总−𝑚𝜌0,则金属砂粒密度为:𝜌砂=𝑚总−𝑚𝑚′总−𝑚𝜌0。故答案为:(1)用天平测量空密度瓶的质量𝑚。在密度瓶中加满金属砂粒,用天平测量砂粒和密度瓶的总质量𝑚总。把金属
砂粒倒掉,在密度瓶中加满水,用吸水纸吸干密度瓶表面的水,用天平测量水和密度瓶的第20页,共21页总质量𝑚′总。(2)𝑚总−𝑚𝑚′总−𝑚𝜌0。在密度瓶中分别装满水和金属砂粒,根据水和金属砂粒的体积
相等列出等式,求出金属砂粒的密度。本题密度瓶中分别装满水和被测的金属砂粒,根据两者的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被测金属砂粒的密度,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要熟练掌握。25.【答案】解:(1)水的体积:𝑉水=𝑆ℎ=1×10−2𝑚2×0.3𝑚=3×10−3𝑚3,由𝜌=𝑚𝑉可知水的质量:𝑚水=�
�水𝑉水=𝑆ℎ=1×103𝑘𝑔/𝑚3×3×10−3𝑚3=3𝑘𝑔;(2)物块𝐴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后,会排出同体积的水,则总质量的变化量为:△𝑚总=𝑚𝐴−𝑚排水,因为整个容器在物块𝐴放入前后的总质量的变化量是物体𝐴质量的0.6倍,即:△𝑚总=𝑚𝐴−𝑚
排水=0.6𝑚𝐴,则排开水的质量:𝑚排水=0.4𝑚𝐴,𝜌水𝑉排水=0.4𝜌𝐴𝑉𝐴,𝜌水𝑉𝐴=0.4𝜌𝐴𝑉𝐴,𝜌水=0.4𝜌𝐴,𝜌𝐴=10.4𝜌水=10.4×1×103𝑘𝑔/𝑚3=
2.5×103𝑘𝑔/𝑚3。答:(1)水的质量为3𝑘𝑔;(2)物体𝐴的密度为2.5×103𝑘𝑔/𝑚3。第21页,共21页【解析】(1)利用𝑉=𝑆ℎ求水的体积,再利用𝜌=𝑚𝑉求水的质量;(2)物
块𝐴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后,会排出同体积的水,则总质量的变化量等于𝐴的质量减去物体𝐴排开水的质量,而整个容器在物块𝐴放入前后的总质量的变化量是物体𝐴质量的0.6倍,据此列出等式求物体𝐴的密度。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注意利用好条件:整
个容器在物块𝐴放入前后的总质量的变化量等于𝐴的质量减去物体𝐴排开水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