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天津市部分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17)页,416.63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69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7页2021-2022学年天津市部分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1.在某些公共场所常常看到“请勿喧哗”的提示语,如图所示。这是要求人们在说话时控制()A.音调B
.响度C.音色D.速度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的形成属于()A.凝华B.液化C.凝固D.升华3
.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高铁,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将一枚硬币竖立在以300𝑘𝑚/ℎ的速度飞驰的列车窗台上,硬币竟然能够屹立8𝑚𝑖𝑛而不倒,如图所示。若认为硬币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A.房屋B.树木C.地面D.列车4.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水()A.液化吸热B.
蒸发吸热C.液化放热D.蒸发放热5.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B.C.D.6.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𝑠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𝑚/𝑠,则此处海水的深度约为()A.6𝑘𝑚B
.6000𝑘𝑚C.3𝑘𝑚D.3000𝑘𝑚第2页,共17页7.如图所示的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影子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与日晷工作原理相同的是()A.镜花水月B.一叶障目C.海市蜃楼D.杯弓蛇影8.下列光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
的是()A.在平静的湖面看到蓝天白云——光的折射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光的折射C.日出时看到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光的直线传播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光的反射9.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纸板由𝐸、𝐹两部分组成,可以绕𝑂𝑁翻折,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A.沿𝑂𝑁向后转动纸板𝐸B.沿𝑂𝑁向后转动纸板𝐹C.改变光线𝑂𝐵与𝑂𝑁的夹角D.改变光线𝐴
𝑂与𝑂𝑁的夹角10.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一位普通中学生的体积约为()A.0.01𝑚3B.0.001𝑚3C.0.05𝑚3D.0.005𝑚3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1.如图甲所示的碗中,起初看起来是空的;当慢慢往碗中倒水后
,就会发现碗中还藏着一枚硬币(如图乙所示)。则()A.前者看不到硬币是因为光的折射B.前者看不到硬币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C.后者能看到硬币是因为光的折射D.后者能看到硬币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12.如图所示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第3页,共17页A.冰雪消融B.草叶上形成露珠C.山间形
成白雾D.玻璃上结成冰花13.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𝑚−𝑉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体积为20𝑐𝑚3的乙物质的质量是10𝑔D.甲、乙质量相
同时,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14.图1所示物体𝐴的长度为______𝑐𝑚;图2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15.如图所示,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为______
;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高楼大厦的玻璃幕、磨光的大理石表面时,就会发生第4页,共17页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光污染”。16.图1中,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______现象;图2中,按下电
视遥控器不同的键,可以发出不同的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脉冲,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17.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例如在北方的冬天,水结冰现象可以带来不同的结果:自来水管内水结冰,体积会______(选填“
变大”或“变小”),导致自来水管被“冻裂”;菜窖内水桶里水结冰时会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18.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听讲解员讲党的光辉历史,讲解员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
___产生的;同学们了解了党史,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19.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______透镜片做的眼镜。四、作图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6.0分)20.请按要求作图,请在图中画出物体𝑀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1.如图所示,在图中画出光线𝐴𝑂从水中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0分)第5页,共17页2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1)如图1所示,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𝑓=______𝑐𝑚;(2)调节蜡烛、凸透镜至图2所示位置,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此时凸透
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23.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加热时间/𝑚𝑖𝑛0123456789101112石蜡的温度/℃40414244464748495152
545659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48505356水的温度/℃92939495969798999999999999(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和温度计。(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石蜡是____
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的温度达到53℃时,其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或“液态”)(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24.小明想知道橡皮的密度,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测量,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1)将水倒入量筒中,测得水的体积为30𝑚𝐿;(2)再将橡皮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液面位置如图1所示;(3)取出橡皮,立即用天平测量橡皮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6页
,共17页【实验数据处理】在表中填入上述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量筒中水的体积𝑉1/𝑐𝑚3量筒中水和橡皮的总体积𝑉2/𝑐𝑚3橡皮的体积𝑉/𝑐𝑚3橡皮的质量𝑚/𝑔橡皮的密度𝜌/(𝑔⋅𝑐𝑚−3)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实验评估】上述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是______。25.小明学习了“密度”后,想用天平(附砝码)、刻度尺,测出一张长方形均匀铝箔的厚度。已知铝的密度为𝜌铝,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测量这张铝箔厚度的实验方案。要求:(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及所需测量的物理量;(2)推导出铝箔厚度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
测量量表示)。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6.小明从某网站查询到天津站到北京南站的𝐶2002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车次𝐶2002运行时间30分钟始发站天津终点站北京南发车时间06:05到站时间06:35类型城际高速全程距离120
公里根据此列车运行时刻表,求:(1)列车由天津站到北京南站运行的时间;(2)列车由天津站驶往北京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第7页,共17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𝐵【解析】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控制响度放小些。故选:
𝐵。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2.【答案】𝐴【解析】解: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选:𝐴。物质从气态直接
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3.【答案】𝐷【解析】解: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房屋、树木、地面,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而硬币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
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𝐷。探究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
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答案】𝐵【解析】解:夏天在地面上洒水,水变成水蒸气是蒸发,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吸收热量,所以这是利用水蒸发吸热,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
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第8页,共17页判断一种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过程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5.【答案】𝐴【解析】解:A、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
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故A正确;B、对于凸透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B错;C、对于凹透镜,过焦点的光线不属于特殊光线,折射光线将远离主光轴,故C错;D、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
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故D错。故选:𝐴。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凹透镜
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6.【答案】𝐶【解析】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𝑡=12𝑡1=12×4𝑠=2𝑠,由𝑣=�
�𝑡得,该处海水的深度:ℎ=𝑠=𝑣𝑡=1500𝑚/𝑠×2𝑠=3000𝑚=3𝑘𝑚。故选:𝐶。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
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7.【答案】𝐵【解析】解:日晷是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第9页,共17页A、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一叶障目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B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题意;故选:𝐵。日晷: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
的折射、光的反射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8.【答案】𝐵【解析】解:A、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光发生折射,所
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故B正确;C、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人们就看见了太阳,是太阳光经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
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等。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平面镜
成像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9.【答案】𝐷【解析】解: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
变光线𝐴𝑂与𝑂𝑁的夹角,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𝐷。第10页,共17页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实验中要多次验证。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
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10.【答案】𝐶【解析】解:由题知,人体的密度𝜌≈𝜌水=1×103𝑘𝑔/𝑚3,因为𝜌=𝑚𝑉,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𝑚=50𝑘𝑔,所以人的体积:𝑉=𝑚𝜌=50𝑘𝑔1×103𝑘𝑔/𝑚3=0.0
5𝑚3。故选:𝐶。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𝑘𝑔,人体的密度跟水差不多,为1×103𝑘𝑔/𝑚3,根据𝑉=𝑚𝜌计算人的体积。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较准确地估测中学生的质量是关键。11.【答案
】𝐵𝐶【解析】解:𝐴𝐵、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倒水前眼睛刚好能看不到硬币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B正确;𝐶𝐷、慢慢往碗内倒水时,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沿直线看去,看到的
是变高的硬币的虚像,故C正确,D错误。故选:𝐵𝐶。(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本题考查光现象的有关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12.【答案】
𝐵𝐶𝐷第11页,共17页【解析】解:𝐴、冰雪消融,是冰变成水,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故A错误。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故B正确。C、山间形成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小水珠,
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故C正确。D、玻璃上结成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选:𝐵𝐶𝐷。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
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判断一种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过程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13.【答案】𝐴𝐶【解析】解:A、由图可知,𝑉=20𝑐𝑚3时,甲的质量
大于乙的质量,根据𝜌=𝑚𝑉可得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乙的体积和质量成正比,则乙物质的密度不变,与体积无关,故B错误;C、由图可知,体积为20𝑐𝑚3的乙物质的质量是10𝑔,故C正确;D、由图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𝑚=10𝑔,甲的体积是10
𝑐𝑚3,乙的体积20𝑐𝑚3,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错误。故选:𝐴𝐶。(1)根据图象可知乙的体积和质量关系为正比例函数,则乙物质的密度不变;(2)根据图象,由𝜌=𝑚𝑉比较甲乙物质的密度关系;第12页,共17页(3)由图可知,体积为20𝑐𝑚3的乙物质的质量
;(4)根据图象可求甲、乙质量相同时的体积之比。本题考查了密度的特性和密度公式的应用,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14.【答案】2.5037.5【解析】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𝑚𝑚,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𝑚𝑚;物体𝐴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5𝑐𝑚对齐,估读为2.50𝑐𝑚,所以物体𝐴的长度为𝐿=2.50𝑐𝑚。(2)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
时的温度为37.5℃。故答案为:(1)2.50;(2)37.5。(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体温计的读数,在物理实验中,虽然学习了很
多物理量的测量,但没有特殊要求,只有长度的测量要有估读值,其它读到准确值即可。15.【答案】60°镜面【解析】解:(1)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和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90°−30°=60°,由光的反射
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的大小为60°;(2)玻璃幕、磨光的大理石表面造成“光污染”是光的镜面反射现象。故答案为:60°;镜面。(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
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污染是指因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污染,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第
13页,共17页16.【答案】色散红外线【解析】解: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电视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脉冲。故答案为:色散;红外线。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发生折射而形成的,属于光的
色散现象;红外线的应用有:遥控器、夜视仪、额温枪、红外线生命探测仪、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加热食品、做浴室的暖灯、红外线理疗仪等。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现象和红外线的应用,属于基础题。17.【答案】变大放热【解析】解:(1)自来水管内水结冰,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由密度的变形公式
𝑉=𝑚𝜌可知,结冰后体积变大,从而把水管胀裂;(2)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在温度降低到0℃并放热时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答案为:变大;放热。(1)由密度的变形公式可知,质量一定时,密度小的体积大,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
所以当质量不变时,水结冰体积会增大;(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本题考查了水的反常膨胀及水的凝固放热等,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18.【答案】振动信息【解析】解:讲解员的声
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同学们听了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答案为:振动;信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能传递信息,属于基础题。1
9.【答案】前凹【解析】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而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第14页,共17页透镜,可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
聚在视网膜上。故答案为:前,凹。必须先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20.【答案】解: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𝐴、𝐵在平面镜中的像点𝐴′、𝐵′,用虚线连接𝐴′、𝐵′即为物体𝐴�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些关系作出物体𝐴𝐵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得到物体的像。21.【答案】解:过入射点垂直界
面作出法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解析】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
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画出折射光线。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2.【答案】10.0放
大投影仪第15页,共17页【解析】解:(1)图1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𝑓=40.0𝑐𝑚−30.0𝑐𝑚=10.0𝑐𝑚;(
2)由图2可知,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故答案为:(1)10.0;:(2)放大;投影仪。(1)图1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
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2)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判断出成像的特点。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做到灵活应用。23.【答案】秒表;非晶体;液态;99【解析】解:(1)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需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所以除了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外,还需要记录时间的秒表。(2)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海波在4到9分钟时间内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海波的熔点是48℃。海波的温度达到53℃时,温度超过了熔点,说明此时已完全熔化
完,为液态。(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9℃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水的沸点是99℃。故答案为:(1)秒表;(2)非晶体;液态;(3)99。(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理解晶体熔点的概念,知道温度
低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态;等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高于熔点,晶体处于液态。(3)掌握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此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
了沸点和晶体熔点的概念。24.【答案】4010141.4密度偏大第16页,共17页【解析】解:如图所示,量筒的每大格为10𝑚𝐿,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1𝑚𝐿,则量筒中水和橡皮的总体积为𝑉2=40𝑚𝐿=40𝑐𝑚3;橡皮的体积为𝑉=𝑉2
−𝑉1=40𝑐𝑚3−30𝑐𝑚3=10𝑐𝑚3;如图所示,标尺的每大格为1𝑔,平均分成5小格,即分度值为0.2𝑔,故游码的读数为4𝑔,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橡皮的质量为𝑚=10𝑔+4𝑔=14𝑔;橡皮的密度
为𝜌=𝑚𝑉=14𝑔10𝑐𝑚3=1.4𝑔/𝑐𝑚3;实验中由于采用排水法测体积,橡皮会沾水,然后测量质量时会导致质量偏大,根据密度的公式𝜌=𝑚𝑉可知,体积一定,密度偏大。故答案为:40;10;14
;1.4;密度偏大。明确量筒的分度值,确定液面对应的刻度,利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橡皮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刻度之和;根据𝜌=𝑚𝑉求密度;橡皮沾水使其质量的测量值偏大,致使密度偏大。本题考查固体
密度的测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排水法测体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5.【答案】解:(1)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量铝箔的质量𝑚。②用刻度尺测量铝箔的长𝑎和宽𝑏。(2)已知铝的密度为𝜌铝,根据密度公式得,铝箔的体积:𝑉=𝑚𝜌铝,设铝箔的
厚度为ℎ,根据体积公式得,𝑎𝑏ℎ=𝑉=𝑚𝜌铝,则铝箔的厚度:ℎ=𝑚𝑎𝑏𝜌铝。【解析】用天平测量铝箔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铝箔的体积,用刻度尺测量铝箔的长和宽,根据体积公式,求出铝箔的厚度。本题考察了密度公式和体积公式的应用,体现了物理再生活中的应用
。26.【答案】解:(1)火车发车时间为06:05,到达北京南站时间为06:35.则乘车时间为:𝑡=06:35−06:05=30𝑚𝑖𝑛=0.5ℎ;(2)火车运行的平均速度为:第17页,共17页𝑣=𝑠
𝑡=120𝐾𝑚0.5ℎ=240𝑘𝑚/ℎ;答:(1)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南所需30𝑚𝑖𝑛的时间;(2)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南的平均速度是240𝑘𝑚/ℎ。【解析】(1)已知发车时间和到站时间,两者之差就是乘车时间;(2)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𝑣=
𝑠𝑡得到火车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时间的计算和速度的计算,关键从车票搜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