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31)页,511.16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69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31页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1.小明将正在播放“生日快乐”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薄膜密封后放进盛水的缸中,发现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声.于是他认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对于“他认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一个环节,它是()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2.对于声音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A.百灵鸟的叫声清脆如玉,这是对响度的描写B.“闻
其声而知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听不到隔壁教室的声音,这是因为固体的墙壁不能传声D.柴门闻犬吠,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是“犬吠”3.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B.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1.3
𝑚/𝑠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D.南京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4.目前家庭汽车越来越普及,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混合液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B.冬天排气管冒的“白气”,全部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C.空调制
冷时,制冷剂凝华吸热、升华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汽化形成的小水滴5.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第2页,共31页A.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B.在𝑡=5𝑚𝑖𝑛时,该物质处于液态C.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6.下列语句从物理学的角
度解释与光的反射无关的是()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楼台倒影”的形成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酒看到月亮的形成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D.“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水月在手”7.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到碗的
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再让同学向碗里缓缓倒水,直到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图乙中反映再次看到硬币的光路是()A.B.C.D.8.鞋店的水平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该平面镜与地面的夹角为𝜃,如图所示,人在观察平面镜中的像时总保持竖
直站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B.人远离平面镜像变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C.若镜子长度为身高的14,当𝜃为90°时,人在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一定能看到脚上的鞋在第3页,共31页镜中的像D.若镜子长度为身高的14,
改变𝜃的值,可能看得到脚上的鞋在镜中的像9.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可能是凹透镜B.一定是
凸透镜,纸上的光斑是太阳通过透镜所成的实像C.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𝑙D.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也随之变大10.据中
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如图所示,对接完成后,若
认为“神舟十三号“处于静止状态,则不能选取的参照物是()A.“天舟二号”B.“天舟三号”C.天和核心舱D.地球11.如图是沿直线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4页,共31页A.0−40𝑠内甲
做减速直线运动B.𝑡=30𝑠时,甲、乙速度相等C.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300𝑚D.甲、乙同时、同地出发12.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𝑠,方可在光屏上
再次成清晰的像,则()A.透镜甲的焦距为15.0𝑐𝑚B.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C.两次的成像性质可能相同D.光屏移动的距离𝑠一定大于10𝑐𝑚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4.0分)13.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直径为______𝑑𝑚。第5页,共31页14.
如图秒表读数是______。15.小华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如图甲制作了一个哨子。(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______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如图乙所示,𝐴、𝐵、𝐶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
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𝑑𝑜”、“𝑟𝑒”、“𝑚𝑖”三个音阶,则“𝑚𝑖”这个音阶与______(选填“𝐴”、“𝐵”或“𝐶”)图位置对应。16.初秋的清晨,树叶枝头会挂有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____现象,太阳升起后
,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形成“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7.一束光
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请判断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光线是从______斜射入______中的。18.如图所示,平面镜𝑀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𝑐𝑚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𝑐𝑚,现铅笔以2𝑐𝑚/
𝑠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铅笔的像尖端朝______(第6页,共31页选填“左”或“右”),笔尖的像移动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3𝑠后笔尾的像与笔尾相距______𝑐𝑚;
将平面镜𝑀______(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上。19.小云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两眼的视力分别是远视和近视,她将一只2𝐵铅笔放在她的眼镜的后面1𝑐𝑚处时,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图中左侧的镜片是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
透镜”),该镜片所矫正的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20.为了加强管理,很多学校对老师们实行刷脸考勤制度。如图所示,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______(选填“人脸”或“显示屏”)。
人脸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与录入信息进行对比,从而记录考勤。若镜头焦距为10𝑐𝑚,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用符号和数字表示)。21.在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频
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如图所示。第7页,共31页(1)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是______(选填图中的字母)。A、B、C、D、(2)已知照相机每隔0.2𝑠曝光一次,照片与实际物体的尺寸大小之比为1:30,则纸锥经过𝐶位置时的实际速度为______𝑚/𝑠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2.如图所示,画出物体𝐴𝐵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第8页,共31页2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根据图中的反射光线,画出对应的入射
光线和折射光线。24.画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9.0分)25.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𝑐𝑚琴弦的横截面积/𝑚𝑚²①钢400.5②钢(
𝑎)(𝑏)③钢601.0④尼龙丝40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和猜想三,表格中至少还需要补充的一组内容是:(𝑎)______;(𝑏)______。(3)若小明为了验证猜想二,选用了①③两次编号,你觉
得存在的问题是______。第9页,共31页(4)下列实验中用到与该实验相同研究方法的是______。A.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C.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D.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26.如图所示
,图甲、图乙分别是“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将这两个实验进行研究,图丙、图丁是实验后画出的图像。(1)如图甲所示,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应将______(选填“铁圈向下调”或“铁夹向上调”)。(2)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___
___。(3)小明开始实验时水量少了点,于是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反映小明在探究水沸腾实验时,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______(选填字母)。A、B、第10页,共31页C、D
、(4)完成图乙实验后可知,冰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知,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______分钟。若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会
”或“不会”)沸腾。2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中间画线𝑀𝑁的白纸。将玻璃板沿着画线竖立在白纸上,在玻璃板前放棋子𝐴,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棋子𝐵放在玻璃板后,移动棋子𝐵直到与棋子𝐴的像充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棋子𝐴
和棋子𝐵的位置。(1)你认为本实验应选择较______(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效果会好些。若只有黑白两色棋子(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选用______(选填“白色”或“黑色”)棋子作为棋子𝐴更好。(2)棋子𝐵与棋子𝐴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𝐴,此时棋子𝐵的作用
是替代______(选填“棋子𝐴”或“棋子𝐴的像”)来确定像的位置。(3)移去棋子𝐵,在其原来棋于𝐵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______(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模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___
___像。(4)在实验过程中,将玻璃板绕𝑀𝑁轴转向棋子𝐴,发现镜中棋子𝐴的像______(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第11页,共31页28.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
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垂直,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2)小李让一束光𝐸𝑂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𝑂𝐹,然后将纸板绕𝑂𝑁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在𝑁𝑂𝐹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
反射光______(选填“存在”或“不存在”)。(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𝑃𝑄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______(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
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𝑀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法线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𝑁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0点,出现了如图丁所示的情景,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老师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
到______(填写支持该结论的现象)会得出结论。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𝑐𝑚。(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如图所示,若
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调(选填“左”、“右”“上”或“下”)。(2)若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
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第12页,共31页则此时摄像师应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3)若在凸透镜和烛焰间加放一眼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则所加的眼镜为___
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4)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移动至32𝑐𝑚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处(选填“𝐴”或“𝐵”)能观察到烛焰的像,______的成像原理与此相同。(5)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也能看
到一个像,此时成的像与(4)中所成的像在“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______。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B.三个方面都不同C.三个方面都相同D.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30.在做“研究气泡的
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𝑐𝑚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5𝑚𝑚高的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表一从𝑂点开始的距离𝑠/𝑐𝑚0102030405𝑚𝑚高的气泡从𝑂
点开始的时间𝑡/𝑠04.99.814.819.6(1)小明小组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请你从实验数据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分析你认为气泡近似做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______。(2)根据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A.实验中小气泡从𝑂点开始运动到40标记处的平均速度约为2𝑚/𝑠B.为了充分利用玻璃管,实验中气泡应该从底端开始运动时计时C.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气泡运动的情况,在处理数据中间隔区间应选择更大一些D.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中尽量选用较长的
玻璃管,均分的距离稍大一些(3)小明小组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二所示。观察数据可知:______(选填“长”或“短”)气泡运动的较快。表二:第13页,共31页从𝑂点开始的距离𝑠/𝑐𝑚0204060801𝑐𝑚高的气泡从𝑂点开始的时间𝑡/𝑠
03.67.110.814.42𝑐𝑚高的气泡从𝑂点开始的时间𝑡/𝑠03.46.810.213.6(4)小明还改变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𝜃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数据记录如表三所示。观察
数据可知:随𝜃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______。表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𝜃/度857565554535251550平均速度𝑣/(𝑐𝑚/𝑠)0.931.501.962.402.592.542.402.071.541.20(5)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
造成时间测量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请你提出一点建议:______。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31.北京到南京铁路长约1200𝑘𝑚,下表是从北京开往南京的一列动车时刻表。站名
北京济南南京到站时刻--9:4112:15发车时刻08:159:4512:22求:(1)这趟动车由北京到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𝑘𝑚/ℎ?(2)在动车行驶途中,高空有一架无人机在拍摄动车。动车的车身长度为300𝑚,列车以
216𝑘𝑚/ℎ的速度匀速驶入一隧道,无人机有30𝑠的时间是完全拍摄不到列车,则该隧道的长度是多少𝑚?(3)从北京到南京可以开车前往,开车途中看到公路口的指示牌如图所示。通过计算说明,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
,由指示牌处到达南京最短需要多长时间?第14页,共31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𝐷【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小明将正在播放“生日快乐”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薄膜密封后放进盛水的缸中,发现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声,属于实验以后的分析论证,得出液体可以传声的结论.所以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
;故D正确.故选D.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结合题意可做出判断.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要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2.【答案】𝐷【解析】解: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清脆的声音音调高,所以百灵鸟的叫声清脆是对音调的描写,故A错误。B、“闻其声而知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C、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听不到隔壁教室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碰到固体的墙壁被反射回去,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是狗在叫,即“犬吠”,故D正确。故选:𝐷。(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2)(4)根据音色可以判断物体。(3)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本题考查
了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这是声学中经常出现的习题,一定要正确区分。3.【答案】𝐵【解析】解:𝐴、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在5𝑘𝑚/ℎ=5×13.6𝑚/𝑠≈1.4𝑚/𝑠左右,接近1.3𝑚/𝑠,故B符合实际;C、冰箱冷冻室
的温度在0℃以下,甚至可达−18℃,故C不符合实际;第15页,共31页D、南京冬季气温不是很低,最低气温在−5℃左右,不可能达到零下20℃,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𝐵。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
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4.【答案】𝐴【解析】解
:𝐴、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A正确;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
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C错误;D、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故D错误。故选:𝐴。(1)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2)“白气”不是气,是小水滴
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放热;液化的方法由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吸热;(4)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附着在内表面。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一道联系实际的
应用题,体现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5.【答案】𝐷【解析】解:𝐴、做熔化实验时,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叫做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A错误;B
、由图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𝑚𝑖𝑛开始熔化,到6𝑚𝑖𝑛结束,故在𝑡=5𝑚𝑖𝑛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C、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水温度高,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
,水温还可以上升,第16页,共31页物质的温度也会继续上升,由图分析可知,应该是在第10分钟前撤走酒精灯,故C错误;D、由图知,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故D正确。故选:𝐷。(1)在做熔化实
验时一般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3)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较高,会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4)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此题通过图像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分析时特别注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6.【答案】𝐶【解析】解: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
“楼台倒影”是楼台反射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酒看到月亮的形成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D、“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
的“水月在手”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𝐶。(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
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7.【答案】𝐷【解析】解:当我们用眼睛
看到水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的缘故;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第17页,共31页大于入射角,人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而真实的硬币应该在图中所示硬币的右侧,故只有𝐷图正确。故
选:𝐷。(1)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是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2)光的折射定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
折。本题来源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能够判断出折射现象,并且会根据折射定律判断光路是否正确,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8.【答案】𝐷【解析】解:𝐴.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B.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人远离平面镜或靠近平面镜像不变,故B错误;𝐶𝐷、当𝜃为90°时,镜的上端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改变𝜃的值,即便镜子长度小于身高的一半,也能看得到脚上的鞋在镜中的像。故D正确,故C错误。
故选:𝐷。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成像时,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像与物体等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图,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可计算得平面镜长应为人
身高的一半,镜的上端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9.【答案】𝐶【解析】解:𝐴、太阳光对着凸透镜时,才会形
成光斑,而凹透镜不会形成光斑,因此该透镜为凸透镜,故A错误;B、当光斑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其光斑不是凸透镜的实像,故B错误;𝐶𝐷、由于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𝑙时,即像距为𝑙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
凸透镜的焦距𝑓≠𝑙;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第18页,共31页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𝑓一定小于𝑙.故C正确,D错误。故选:𝐶。(1)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
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从这两种可能进行分析。(2)凸透镜成像规律: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本题考
查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10.【答案】𝐷【解析】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两者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选择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时
,神舟十三号是静止的;而“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𝐷。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注意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1.【答案】𝐶【解析】解:𝐴、由图像可知,在0−40𝑠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𝑠−𝑡图像为倾斜直线),故A错误;𝐵𝐶、由图像可知
,𝑡=30𝑠时,甲、乙相遇,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𝑚−100𝑚=300𝑚,甲的速度𝑣甲=𝑠甲𝑡甲=300𝑚30𝑠=10𝑚/𝑠,乙通过的路程为100𝑚,乙的速度𝑣乙=𝑠乙𝑡乙=100𝑚30𝑠−10𝑠=5𝑚/𝑠,甲
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B错误、C正确;D、由图像可知,在0−10𝑠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𝑠后乙物体才开始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𝑠出发,两人相向而行,不是同地出发,故D错误。第19页,共31页故选:𝐶。根据图像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
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对𝑠−𝑡图的认识、能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12.【答案】𝐶【解析】解:𝐴、由图可知,物距为30𝑐𝑚,像距为20𝑐𝑚,物距大于像距,则有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透镜甲的焦距应大于10.0
𝑐𝑚小于15.0𝑐𝑚,故A错误;B、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𝑠,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像距增大,成像更远,透镜乙的焦距比甲的大,故B错误;C、透镜乙的焦距比甲的大,更换为透镜乙后,焦距也可能小于15𝑐𝑚,物距不同,
成像性质可能是相同的,故C正确;D、透镜乙的焦距小于15.0𝑐𝑚,像距小于2倍焦距,应小于30𝑐𝑚,图中像距为20𝑐𝑚,更换为透镜乙后,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𝑠小于10𝑐𝑚,故D错误;故选:𝐶。A、物距大于像距,则有物距大于2倍焦距,由此判断焦距的
范围;B、像距增大,成像更远,分析得出透镜乙的焦距比甲的大;C、更换为透镜乙后,焦距也可能小于15𝑐𝑚,物距不同,成像性质可能是相同的;D、透镜乙的焦距小于15.0𝑐𝑚,像距小于2倍焦距,应小于30𝑐𝑚,分析
出光屏向右移动距离𝑠小于10𝑐𝑚。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考查了物距、像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焦距范围的计算。13.【答案】0.100【解析】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𝑐𝑚=1𝑚𝑚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𝑚𝑚;物体左侧与2.00𝑐𝑚对齐,物体右侧与3.00𝑐𝑚对齐,则圆形物体的直径:𝑑=3.00𝑐𝑚−2.00𝑐𝑚=1.00𝑐𝑚=0.100𝑑𝑚。故答案为:0.100。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
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第20页,共31页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
其使用和读数方法。14.【答案】4𝑚𝑖𝑛42𝑠【解析】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𝑚𝑖𝑛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𝑚𝑖𝑛,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
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𝑚𝑖𝑛;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𝑠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𝑠,指针在42𝑠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2𝑠,即秒表的读数为4𝑚𝑖𝑛42𝑠。故答案为:4𝑚𝑖𝑛42𝑠。秒表的中间的表盘
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秒表、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15.【答案】空气柱音调𝐴【解析】解:(1)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
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2)当用嘴向容器内吹气时,容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𝑑𝑜(1)”、“𝑟𝑒(2)”、“𝑚𝑖(3)”三个音阶对应的图分别是:𝐵、�
�、𝐴。故答案为:(1)空气柱;音调;(2)𝐴。(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用嘴向容器内吹气发声,容器内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决
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知道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16.【答案】液化汽化内凝华放出【解析】解:初秋的清晨,在树叶枝头上会挂有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
露珠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的缘故;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形成“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较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所以形成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凝华放热。故答案为:液化;汽化;内;凝华;放出。第21页,共31页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
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分析生活中的热
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7.【答案】40空气玻璃【解析】解:如图所示:,因为∠𝑁𝑂𝐴=90°−20°=70°,所以∠𝑁𝑂𝐴=
∠𝑁𝑂𝐵=70°,故𝑁𝑁′为法线,𝑀𝑀′为分界面,则𝑂𝐶为折射光线,折射角∠𝐶𝑂𝑁′=90°−50°=40°;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可知,𝐵𝑂为入射光线,则𝑂𝐴为反射光线;又因为折射角40°小于入射角70°,所以是光从
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故答案为:40;空气;玻璃。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
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确定界面和法线。18.【答案】左等于20顺【解析】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但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铅笔的像尖端朝左;若铅笔以2𝑐𝑚/𝑠速度向平面镜
靠近,同时像也以2𝑐𝑚/𝑠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笔尖的像移动第22页,共31页速度等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由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经过3𝑠,笔尖距离平面镜为10𝑐𝑚−3×2𝑐𝑚/𝑠=4𝑐𝑚,铅笔长6𝑐𝑚,笔
尾与平面镜像距10𝑐𝑚,则笔尾的像与笔尾相距20𝑐𝑚;将𝑀顺时针转动45°,则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13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连线互相垂直,即铅笔的尖端朝上。故答案为:左;
等于;20;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
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9.【答案】凹透镜近视【解析】解:由题意可知,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左侧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右侧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可知,右侧的镜片是凸透镜,左侧的镜片是凹透镜,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答案为:凹透镜;近视。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近视
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为了将光线发散,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这样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20.【答案】人脸缩小大于20𝑐𝑚【解析
】解:只有将更多的光射到人脸上,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人脸。摄像头实际上是一个凸透镜,人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即大于20𝑐𝑚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人脸;缩小;大于20𝑐𝑚。想看清物体必须有足够的光线,物体的光线足够明亮成的像才
更清晰。凸透镜成像时,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第23页,共31页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有重要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21.【答案】𝐴1.5【解析】解:(1)由图甲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在相同时间下落路程先变大
后不变,可知纸锥先加速后匀速;A、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一直增加,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不变,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一直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A;(2)由图可知纸锥从
𝐵到𝐸,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从𝐵到𝐶的时间为:𝑡=0.2𝑠,照片中𝐵到𝐶的距离为:𝑠=10.50𝑐𝑚−9.50𝑐𝑚=1.00𝑐𝑚,已知照片与实际物体尺寸之比为1:30,则从𝐵到𝐶实际的路程为:𝑠′=1.00�
�𝑚×30=30.00𝑐𝑚=0.3𝑚,则纸锥经过𝐶位置时的实际速度为:𝑣=𝑠′𝑡=0.3𝑚0.2𝑠=1.5𝑚/𝑠。故答案为:(1)𝐴;(2)1.5。(1)根据图象,纸锥下落过程应先加速后匀速,从而可判断出图象;(2)
由图可知𝐵到𝐸这段时间纸锥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选择𝐵𝐶段,已知照片中𝐵𝐶段路程,由题中条件可得出从𝐵到𝐶实际的路程,又已知𝐵𝐶段间隔时间,利用𝑣=𝑠𝑡可求出纸锥到𝐶点的实际速
度。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求𝐶点速度时要注意先判断𝐵𝐶段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出𝐶点速度。22.【答案】【解析】【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第24页,共31页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其次掌握本题的
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𝐴、𝐵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𝐴𝐵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
点即为物体的像。【解答】解:先作出物体𝐴𝐵的端点𝐴、𝐵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𝐴′、𝐵′,连接𝐴′、𝐵′点即为物体𝐴𝐵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23.【答案】解:已知反射光线,首先过入
射点垂直于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𝐵𝑂;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在法线左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𝑂𝐶.如图所示:【解析】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
律画出空气中的入射光线;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水中的入射光线。本题考查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在作光的折射的光路图时要注意:不管光从哪种介质斜射向哪种介质,在光疏质(密度比较小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在光密质(密度比较大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
折射角)较小,即“疏大密小”。角度越小,光线越靠近法线。第25页,共31页24.【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解析】在作凹透
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
改变。25.【答案】①④401.0没有控制变量唯一𝐶𝐷【解析】解:(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要控制其它两个因素相同,即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用①④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其它两
个因素相同,即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只改变长度大小;为了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材料与长度相同,只改变横截面积,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𝑎)40,(𝑏)1.0或(𝑎)60,(𝑏)0.5。(3)若
小明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是否有关,需要选用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电阻丝,①、③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不同,不能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是否有关;(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A.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用到了实验推理法,故
A不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用到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C.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D.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𝐶𝐷。故答案为:(1)①④;(2)(𝑎)40;(
𝑏)1.0;(3)没有控制变量唯一;(4)𝐶𝐷。第26页,共31页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
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这个因素。本题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关键是控制变量法的运用。26.【答案】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铁夹向上调秒表𝐵晶体6不
会【解析】解:(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而图中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铁夹向上调,这样做的目的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实验中需要记录时间,故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
温度计和秒表;(3)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后再向烧杯中加冷水,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𝐵图像符合题意,𝐶𝐷图像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𝐴图像中水的温
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选B;(4)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为晶体;冰熔化过程持续了10𝑚𝑖𝑛−4𝑚𝑖𝑛=6𝑚𝑖𝑛,故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6分钟;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杯中水达到沸点后能沸腾
且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故答案为:(1)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铁夹向上调;(2)秒表;(3)𝐵;(4)晶体;6;不会。(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
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2)实验中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3)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4)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的实验,
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27.【答案】亮白色棋子𝐴的像直接不能虚转向自己【解析】解:(1)棋子不发光,为使像更清晰,应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由于白色的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所以实验中应该选择白色的棋子,白色棋子反射
的光线多,实验现象较明显;第27页,共31页(2)一边移动棋子𝐵,眼睛一边透过玻璃板观察,一边用眼睛透过玻璃板观察𝐵,直到𝐵与𝐴的像完全重合;𝐴、𝐵两个棋子完全相同,在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棋子𝐵的作用是替代棋子𝐴,与棋子𝐴的像比较大小;确定像
的位置时棋子𝐵的作用是替代棋子𝐴的像;(3)移去棋子𝐵,在其原来棋于𝐵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模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将玻璃板绕𝑀𝑁轴转向棋子𝐴,棋子𝐴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减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
等,棋子𝐴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减小,所以棋子𝐴的像会转向自己。故答案为:(1)亮;白色;(2)棋子𝐴的像;(3)直接;不能;虚;(4)转向自己。(1)棋子不发光,为使像更清晰,应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白色的物体可以反射所
有色光,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2)棋子𝐵在𝐴的另一侧,可以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只有当它们完全重合时,才能确定像的位置;(3)光屏上能承接到实像,不能承接虚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
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注意要使平面镜与桌面垂直,这样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28.【答案】粗糙存在下部绿光和红光
看起来重合【解析】解:(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𝐸𝑂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面绕轴𝑂𝑁向后折,在𝑁𝑂𝐹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3)光在反
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4)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沿水平
方向缓慢转动圆台,直到看到绿光和红光看起来重合,由此得出第28页,共31页结论。故答案为:(1)粗糙;(2)存在;(3)下部;(4)绿光和红光看起来重合。(1)实验中需要使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光线,是因此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反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4)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
的传播路径;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直到看到绿光和红光看起来重合,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有一定难度。29.【答案】主光轴左变小远离近视眼镜𝐵放大镜𝐷【解析】解:(1)
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则此时物距为40.0𝑐𝑚−14.0𝑐𝑚=26.0𝑐𝑚,此时𝑢>2𝑓,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𝑓<𝑣<2�
�,因此应将光屏移到50.0𝑐𝑚~60.0𝑐𝑚的刻度范围内,故应将光屏向左移动;(2)若将图中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使光屏所成的像变小;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
则此时摄像师应远离我们;(3)根据题目中描述,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加放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为凹透镜,则所加的眼镜为近视眼镜片;(4)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移动至32𝑐𝑚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8𝑐𝑚,且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
大的虚像,则人眼在图中𝐵能观察到烛焰的像,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此相同;(5)光源及光屏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是利用平面镜成像,通过平面镜物体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此时成的像与(
4)中所成的像相比,两次成像的倒正、虚实相同,大小不同,即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故选D。故答案为:(1)主光轴;左;(2)变小;远离;(3)近视眼镜;(4)𝐵;放大镜;(5)𝐷。(1)为使
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当𝑢>2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𝑓<𝑣<2𝑓;(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分析;第29页,共31页(3)根据凸透
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分析;(4)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虚像,并与(4)中成像情况比较,得出答案。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
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善于总结规律。30.【答案】匀速直线气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𝐷长先变快后变慢减小气泡的长度【解析】解:(1)分析表一数据可知,气泡每通过10𝑐𝑚的
路程时间基本上都是4.9𝑠,即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相等,所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2)𝐴、小气泡从𝑂点开始运动到40标记处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40𝑐𝑚19.6𝑠≈2𝑐𝑚/𝑠,故A错误;B.开始一段时间内气泡做变速运动(即速度越
来越快),之后小气泡会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实验中气泡不应该从底端开始运动时计时,故B错误;C.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气泡运动的情况,在处理数据中间隔区间应选择更小一些,故C错误;D.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中尽量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均分的距离稍大一些,故D正确;故选:𝐷;(3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运动路程分别为20𝑐𝑚、40𝑐𝑚、60𝑐𝑚、80𝑐𝑚时,长气泡用的时间较短,所以长气泡运动得较快;(4)由实验数据知:在夹角从85°减小到45°的过程中,气泡上升的速度是逐渐增大的;在夹角从4
5°减小到0°的过程中,气泡上升速度是减小的,所以实验结论为:随𝜃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5)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所以结合(3)可知应尽量的选较短的气泡进行实验,以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气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
)𝐷;(3)长;(4)先变快后变慢;(5)减小气泡的长度。(1)要判断气泡做什么运动,关键是看它通过相等的路程时间如何变化;(2)根据速度公式和实验要求判断出各选项;(3)从表二中分析长、短气泡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找到长气泡和短气泡谁运动
得快;第30页,共31页(4)从左到右,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是逐渐减小的,比较速度的变化特点就能得到气泡运动的特点;(5)根据已知条件,运动慢的误差较小,从而也找到减小误差的方法。此题为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的探究实验,
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在物理实验中,误差是在所难免的,为减小误差尽量选用较精密的仪器或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测几次取平均值。31.【答案】(1)动车从北京到南京的时间:𝑡1=12:15−8:15=4ℎ,动车从北京到南京的平均速度:𝑣1=𝑠1𝑡1=1200
𝑘𝑚4ℎ=300𝑘𝑚/ℎ;(2)动车行驶的速度:𝑣2=216𝑘𝑚/ℎ=60𝑚/𝑠,30𝑠动车行驶的距离:𝑠2=𝑣2𝑡2=60𝑚/𝑠×30𝑠=1800𝑚,隧道的长度:𝑠隧道=𝑠2+𝑠车=1800𝑚+300𝑚=2
100𝑚;(3)图中标志牌的含义是:120代表从此地到南京最大速度不能超过120𝑘𝑚/ℎ;300𝑘𝑚代表从此地到南京的路程是300𝑘𝑚,从标示牌到南京的最短时间:𝑡3=𝑠3𝑣3=300𝑘𝑚120𝑘𝑚/ℎ=2.5ℎ。答:(1)这趟动车由北京到南京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00𝑘𝑚/ℎ;(2)该隧道的长度是2100𝑚;(3)由指示牌处到达南京最短需要2.5ℎ。【解析】(1)通过动车时刻表可以知道北京到南京全程的距离及动车从北京到南京的时间差,根据𝑣=𝑠𝑡可以
求得平均速度;(2)无人机完全拍摄不到动车,说明动车全部在隧道里面,则行驶的距离是隧道长减去动车长;(3)圆形的指示牌限定的最大速度,单位为𝑘𝑚/ℎ,长方形的指示牌表示从该地到苏州的路程。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式
的应用,关键是确定列车的运行的时间,知道隧道长等于第31页,共31页行驶的距离加上动车长以及准确理解标志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