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个案工作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pptx,共(40)页,3.15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3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本章概要本章主要描述个案工作的一些基本工作原则,如“人在情境中”、接纳、非评判、当事人自决、保密等。这些工作原则是开展个案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个案工作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同时也反映出了个案工作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章中,不仅会
给大家一些理论上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让你能够体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把这些原则操作化,避免你对这些原则能倒背如流却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目录CONTENTS1第一节人在情境中2第二节接纳与非评判3第三节当事人的自决
4第四节保密5第五节小结PART1第一节人在情境中第一节人在情境中李志伟面对大学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问题陷入深深的苦恼。她非常热爱社会工作专业,她曾实习过的外地的一家残疾人福利机构,由境外的机构主办,很看重她的
才能,希望她能够到那里工作。尽管待遇一般,但她自己比较看重这个机构的工作环境和不断发展的机会。然而,她在农村的父母盼望到北京上大学的女儿可以继续留在北京,让他们在父老乡亲和亲朋好友面前有颜面,所以对女儿要到小城市并且是残疾人机构工作十分不解,父亲甚至威胁,如
果她要去,他就到北京在学校守着她。她自己用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所以还贷能力必须是要考虑的因素,何况父母为了她也借了一定的债,父母年老体衰,也盼望她能够挣钱贴补一些家庭开支。那个城市远离父母和同学,一个女孩子到
了那里人生地不熟。看到同学们纷纷留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她自己也有一种不甘心……二、人面临什么具体的“情境”?“人在情境中”是个案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则,它依据系统理论和社会心理模式、生态模式的核心思想,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因此个案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当事人的人际关
系和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缓解和解决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失衡问题。“人在情境中”是提醒作为工作者的你,在确认当事人的问题的时候,将问题放在一个大环境中去考虑。戈登·汉密尔顿认为,“人在情境中”是个案工作的核心理论,个人的问题常常因为个人的需要和环境给予的支持之间以及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环境的要求之间不
能相一致或者相配合而产生。二、人面临什么具体的“情境”?卡姆顿认为“情境”由几个层面构成:第一是社会环境,主要指个人、家庭、社区和阶级、文化。第二是物理环境,如气候、地域、住房等。第三是临时的环境,如时间和空间,第四是灵界的环境,比如信仰等。汉密尔顿将“情境”分为内在的压力和外在的压
力两种,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在这里,内在的压力指个人的压力,外在的压力指来自家庭、朋友、老板、老师以及更大的文化、组织、家庭、社区、社会系统等等的压力;三、个人、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PART2第二节接纳与非评判第二节接纳与非评判
一名性工作者前来求助,因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爱上了自己,她很担心自己的经历被将来的孩子或者婆婆瞧不起……一名刚结婚的女性告诉咨询员,只要丈夫不与她提出离婚,她可以容忍和接纳丈夫的婚外情人……一名男同性恋者前来求助,诉说自己不被家人和社会理解的痛苦……一名
染上艾滋病的患者不想告诉妻子自己的病情……一、接纳接纳对东西而言,指的是收到;对一个知识观念而言,指的是“承认那是真的或者重要的”;对人而言,指的是尊重的态度。在个案工作中,接纳就是一种用非评判的态度
进行沟通的思想和一种处理个人与个人行为之间的不同的一种能力。接纳是工作者对待当事人的一种行动原则,包括接纳当事人的优点、缺点以及与工作者不相投的一些特质,接纳当事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动,保持对当事人天赋人权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一)什么是接纳?(二)接纳是工作者
的一种伦理道德,而不是一种方法一、接纳(三)接纳不等于赞同和认同(四)学会接纳——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接纳(五)你了解自己的局限吗?1.对人的行为模式的知识不足2.工作者本身无法接纳一些事情3.偏
见和成见二、非评判的态度123在个案工作中,评判的意思是用言语或者非言语的行为责备当事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前所述,工作者认为当事人插足别人的家庭是“不道德”的做法,实际上就对当事人进行了评判。持非评判的态度则不会简单地责备当事人。
我们要清楚对当事人做评判的目的是什么;坚持非评判的态度的原则,目的仍然在于了解当事人,使他能够坦诚地开放自己;价值与规范也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工作者置身在其中,本身就是要做好社会、道德、法律之间的联结工作,在法律和社会中协调个人;(一)什么是非评判的态度?(二)你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评判
吗?(三)非评判的态度不等于不关心社会法律和道德二、非评判的态度二、非评判的态度45非评判的态度不仅表现在言辞方面,更是一种内在的信念。我们可以从当事人敏感的话语、态度、语气、眼神、手势和坐姿等方面感受到我们是否真诚地表
达了非评判的态度。工作者非评判态度的传递,需要当事人来感觉,因此没有什么公式和统一的标准。第一次和当事人的会谈非常重要,要让当事人感受到谈话氛围足够安全,并将这样的态度贯穿在整个会谈的过程中。工作者是否要具体地表示他不能接受当事人的一些行为和看法,要根据对当事人的人格功能的了解。(四)非评判
的态度是一种信念(五)如何表达“非评判的态度”?二、非评判的态度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PART3第三节当事人的自决第三节当事人的自决当事人王女
士离婚多年,带着女儿一起生活,最近终于找到了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对象,但15岁的女儿坚决反对,她自己也开始犹豫,希望工作者就她是否要结束这段关系拿个主意。当事人小丽有一个男朋友,条件很好,但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
对方有遗传病史,自己的家人坚决不同意两人在一起,小丽希望工作者帮她出主意。……一、什么是当事人自决?当事人自决,是指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承认当事人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与需求。因此个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权利,承认他的需要,协助他应用适当的资源和发挥人格潜能,达成自我决定
。这个原则所反映的信念是,当事人有能力成长和改变,并能负责地使用自由。人们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就不能真正有道德和负责任。因此实施当事人自决有助于:(1)表达对当事人的尊重。(2)发掘当事人成长和改变
的潜能。(3)满足当事人内在的寻求做决定时的相关支持的需求。二、如何协助当事人达成自决(二)协助当事人了解他可以得到的支持性资源当事人是否能够自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在很多情况下,当事人自决的程度取决于他能够拥有的资源。而工作者如果能为当事人积极寻找和
提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帮助当事人尽快地达成自决。(一)协助当事人看清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挖掘当事人的潜能当我们在与当事人一起经历生命中最困难的阶段的时候,我们采用接纳、尊重、理解和非评判的态度,本着坚信当事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的信念。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者的任务是
协助当事人慢慢梳理情绪、拓宽思路,协助当事人看到他不曾看到的问题,想到他想不到的方法,使当事人对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有进一步或者新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当事人自我决定的信心。三、当事人自决不是绝对的●实施能导致监禁和犯罪的行动。●由于虐待儿童,导致丧失儿童监护权。●学习离家出走或者习惯性逃学。●当
事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缺乏做决定的能力,如不会游泳的孩子想在游泳池里玩……●要求与工作者发生性关系。当事人自决是有限制的,不是绝对的,作为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运用当事人自决原则的局限。四、影响当事人自决的因素01020304(二)当事人的因素当事人自决原则的真正实行和贯彻,受
当事人自己的自决能力、拥有的资源、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四)机构的因素很多社会服务机构,因其性质和所处的位置,限制了当事人发挥自决权;(三)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因素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事人的自决;(一)工作者的因素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对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个性保持警醒是非常重要的。
四、影响当事人自决的因素学习活动2-5如何运用当事人自决的原则小娟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她非常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因此开学后就一直到某大学听自己喜欢的专业课而不在本校上课,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超过了要被学校开除的旷课生的课时界限。小娟自己从没想到会被开除,
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后忧心忡忡。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她在亲朋好友面前也无颜以对。被开除后,小娟还能继续再考大学吗?后果怎样?小娟找到学校社工,寻求答案。请问,当事人自决的原则如何在这个个案中应用?这个原则在此应用有什么限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将你们的结果与全班同学和老师分享四、
影响当事人自决的因素学习活动2-6分组讨论当事人自决中的两难问题案例1:有一个中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任凭父母和老师怎样教导都无法把他重新拉回到教室。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实行当事人自决的原则?为什么?案例2:78岁的王老先生双腿已
经不能行走,需要有人照顾,他和唯一的儿子住在一起。他有两个孙子,其中一个先天残疾,需要全力照顾。儿子、儿媳工作繁忙,家里只有一套旧式的两居室,无法安置保姆。他们商量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坚决不同意。儿子找到社工,
希望说服老人。对社工来说,谁是当事人?如何贯彻自决原则?让老人自决还是儿子自决?五、对当事人自决原则的讨论(一)工作者强烈的价值介入和当事人自决的权利(二)父权文化和当事人自决的权利它以三种形式存在:第一种,当社会工作者为了当事人的
利益而对当事人保留资讯被认为是可被理解的,包含了像上述案例中工作者认为对当事人有伤害性的讯息时,如某些诊断结果、有关心理状态的资料等。第二种形式包含为了当事人的利益对当事人说谎,工作者在回应当事人的疑虑的时
候,故意给予当事人有关他们生活的错误的讯息,如出于不忍,告诉被遗弃的儿童他的父母仍然爱他。第三种形式包含着社会工作者为了当事人的利益,违背当事人的意愿而有身体上的强制措施,如强迫个人接受药物治疗或违背当事人的意愿让其迁入庇护所等
。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从事社会工作的时候本身要处理道德层面的问题;第二,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在后一层里,暗含的意思就是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时,也是在从事道德判断、道德实践或道德的介入。PART4第四节保密第四节保密
第四节保密一、保密的含义保密就是保守当事人在专业关系中透露的机密信息。保密是尊重当事人权利的体现,同时也是工作者要遵守的职业伦理,更是个案工作富有成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秘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天生的机密信息,是一种资料,泄露这些机密信息个人就会受到损害。或
许亲朋好友都知晓,或者专业人员通过非专业的关系也知晓,但是绝对要保证保守这个秘密,即便工作者从非专业的途径已经知道了这个秘密。第二种是约定的机密,即别人知道了你的秘密,保证不会泄露。第三种是信托的机密,即经过沟通之后,别人知道了你的秘密
,双方达成一种默契,保证不会泄露,社会工作中的保密就是指这种信托的机密。二、如何做到保密?SWOT(1)工作者与别人分享当事人秘密的前提是有一些强制性的理由;(2)工作者应该告诉当事人,在某些条件下,保密是受到限制的;(3)工作者如果要记录、录音、
录像或让第三者观察,必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4)工作者要保证不在不适当的场合泄露或者与不相干的人讨论当事人的资料。保密不仅涉及工作者和当事人,更涉及工作者所在的机构;工作者首先要清晰地告诉当事人有些秘密必须让机构的人知道,一起商量才能解决问题,让当事人事先有思想准
备,选择是否透露自己的秘密。如果当事人不希望将自己的秘密记录下来,工作者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当然更重要的是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遵守保密的原则,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避免将当事人的秘密披露出去。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秘密向机构以外的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必须涉及的机构披露,除了制定规定外,
还要征求当事人的意见。三、保密与工作机构四、保密权利的限制保守当事人的秘密是不容置疑、应该遵守的原则,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常常有些冲突,限制了保密权利的行使,这些情况包括:当事人的秘密涉及别人的权利,与工作者的权利相冲突,对当事人的保密
涉及机构的利益,与更大的社会权利相冲突等等。当我们保护当事人的秘密便会伤害到无辜人的利益,伤害到工作者自己、机构以及社会的权利的时候,我们要重新考量两者之间的利益和关系。我们既不能绝对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也不
能绝对保护工作者、机构或者社会的权利,而是除非个人、机构、社会的权利受到明显的破坏,否则都以当事人的权利为主。四、保密权利的限制四、保密权利的限制学习活动2-7案例讨论:如何保密?有一家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弟弟
赵某是某大学的学生,从很穷困的农村考出来,家境十分贫寒。其哥哥学习也同样优秀,但为了弟弟和一家的生计,放弃了学业,到城市打工挣钱供弟弟读书,非常辛苦。兄弟情深,赵某潜心学习准备将来报答哥哥。有一天,学校保卫科和系领导找到他,要他说出哥哥现在的联络方式,或者一旦哥哥打电话给他就立刻报告保卫科,因为
哥哥涉嫌一起抢劫案,正在被通缉。听到这个消息,赵某如五雷轰顶,不知所措,虽明白自己应该配合公安机关尽法律上的责任,但自己又如何忍心出卖辛苦供自己读书的哥哥?此时赵某找到社会工作者小惠,对小惠说出了一切,小惠应如何去做?是替当
事人保密还是遵守法律?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会怎么做?分组讨论,然后大组分享。PART5第五节小结小结1/1/131/5/131/9/131/13/131/17/131/21/131/25/131/29/13本章主要向你介绍了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个案工作
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个案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守“人在情境中”的工作原则,因为人的问题的产生和改变都是与情境互动的结果。为了与当事人建立安全信任的专业关系,保证服务的有效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包括接纳他的优点、
缺点,他与工作者相投或不相投的本质,他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他或建设性或破坏性的态度和行动,保证尊重当事人天赋的尊严和价值。当然,无条件的接纳并不等于认同和赞同,非评判的态度也不是说不做任何评价,也不等同
于不关心社会道德和法律。但是在一个非常安全的专业关系中,我们可以对当事人的行为做出评价,目的是降低当事人的自我防卫机制,让当事人袒露心声,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要坚持当事人自决的原则;要为当事人在服务过程中袒露的隐私保密。小结本章要点1.“
人在情境中”的概念2.接纳与非评判原则3.当事人自决原则4.保密原则基本概念人在情境中接纳与非评判当事人自决保密小结1/1/131/5/131/9/131/13/131/17/131/21/131/25/131
/29/13复习思考题1.查阅资料,谈谈“人在情境中”和女性主义“个人的即政治的”所说的道理有什么异同之处。2.你对接纳不等于认同和赞同这句话怎样理解?试举一例说明。3.非评判的态度是否意味着我们没有了是非的标准?4.当事人自决原则在中国文化下应用会有什么样的障碍?5.如何权衡保密的两难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1.潘淑满.社会个案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2.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同泰印刷局,1986.3.BIESTEKFP.个案辅导的专业关系.台北:向上社会福利基金会,1974.4.REAMERFG.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台北:洪叶文化事
业有限公司,2000.5.LOEWENBERGFM,DOLGOFFR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THANKS请输入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