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服务礼仪第三版课件第一章礼仪概述.ppt.pptx,共(24)页,723.06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2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礼仪概述第一章何为礼?敬人礼:内在的想法;仪:外在的形式。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礼记》—3—1中华礼仪的起源1.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礼仪起源于: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礼古时通“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
释:“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贵从宜,事难论古。禮祭祀的容器粮食2.礼仪起源于礼◼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礼便产生和发展起来。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孔子: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认为“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与核心。◼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
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2中华礼仪的形成始于奴隶社会◼为了维护奴隶
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出了一套礼的形式和制度。◼三礼:《周礼》《礼仪》《礼记》◼夏礼、殷礼、周礼1.中华礼仪的发展历程孔子周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提出“仁”,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仁”即“
人”,内涵是“德”与“礼”的综合。治国安邦的基础。为国以礼、克己复礼、约之以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则流于浮华,文与质相配才是君子。仁礼文宋代是封建礼制的新高峰◼天理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
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家礼兴盛:“三从四德”成为这一时期的道德礼仪标准。福建南平建阳区崇雒乡后畲村“理学渊源”石牌坊明清家庭礼制更为严明◼许慎《说文解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现代礼仪◼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和礼仪有机的交融,逐步地完善形成现代礼仪。◼礼仪涉及内容广泛,原始礼仪以崇拜为主。◼强调尊君,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尊卑等级。◼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压制民主,扼杀个
性,实行强权统治。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古代礼仪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现代礼仪以人为本、人格平等、社会公平,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基础不同目标不同3.我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区别范围不同古
代礼仪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14—3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西方礼仪:▪简单实用▪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自由、平等、开
放▪东方礼仪:▪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谦逊、含蓄▪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17—4礼仪的涵义◼礼貌:一般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和素养。通过言谈、表情、姿势等形式,
来表示对他人的敬重。◼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内涵更深、更广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既包含一般的行为规
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现代,礼仪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服饰、体态等。仪表美是一个人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端庄美观的仪表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尊、自重、自爱
的表现。◼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目的是为了体现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纪念。◼礼俗: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20—5礼仪的特性◼文明性◼共通性◼多样性◼变化性◼规范性◼传
承性礼仪的特性—22—6学习运用礼仪的原则◼遵守的原则◼自律的原则◼敬人的原则◼宽容的原则◼平等的原则◼从俗的原则◼真诚的原则◼适度的原则◼沟通的原则教师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