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DOC
  • 阅读 9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613.389 KB
  • 2023-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docx,共(13)页,613.38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99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3页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1分)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以干栏式建筑为

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

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1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居民【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粟最早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

AB项原始人不会种植粟,不符合题意;C项河姆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会种植水稻,不会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

掌握基础知识。3.(1分)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我们从考古发掘出的一些遗址中,能够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符合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等条件的远古遗址是()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良渚古城遗址D.周口店猿人遗址【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

约6000多年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蔬菜,还从事渔猎,已经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会制作彩陶。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半坡

原始居民的生活,知道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此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第2页,共13页础知识。4.(1分)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

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集体群居B.采集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由材料“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过

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文明是早期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熟悉程度。考查基础知识。5.(1分)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

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A.当地传说B.地区风俗C.经典文献D.出土文物【答案】D;【解析】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

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ABC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

础知识。6.(1分)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农作物的遗迹。这一农作物是()A.稻B.粟C.黍D.菽【答案】A;【解析】距今7000年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

的农作物是水稻,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A符合题意。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本题以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7.(1分)考古是通过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历史。考古学者在长江流域

发现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答案】D;第3页,共13页【解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

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1分)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A.半坡房屋复原图B.神农氏画像C.半坡遗址碳化的粟粒

D.西汉耧车模型【答案】C;【解析】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半坡遗址碳化的粟粒,这是第一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ABD都是第二手史料。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1分)下面为黄河流域某地的“考古档案”,从中可知该地远古居民()考古档案◆出土的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棒等◆出上的农作物有粟、高粱、大豆等A.使用打制石器B.使用人工取火C.以狩猎和捕鱼

为生,过着定居生活D.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粮食加工工具”和“农作物有粟、高梁、大豆等”说明该地远古居民已经学会从事农业生产,D项正确;使用打制石器从事的是采集和狩猎活动,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

用火情况,排除B项;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是远古人类,且他们过的是群居生活,排除C项。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0.(1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

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农业发展水平的是()第4页,共13页A.半坡遗址出土的碳化的粟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器C.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稻谷和大米D.大禹治水像【答案】C;【解析】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稻谷和大米。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

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是正确的相信;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知道可以印证我

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1.(1分)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闷热。下列成就属于古人类为应对这一自然环

境而发明的是()A.猪纹黑陶钵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干栏式房屋D.人面鱼纹彩陶盘【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地区,气候湿润,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C项正确;猪纹黑陶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排除A项;半坡居民位于

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项;半坡居民制作人面鱼纹彩陶盘,排除D项。故选:C。第5页,共13页本题以讲解员讲解中国的农耕文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12.(

1分)农业的出现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

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的出现()A.促进了社会稳定B.加速了人口增长C.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

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由穴居到定居,还反映了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1分)在历史剧《河姆渡人》中,正确的情节是()A.种植粟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C.种植水稻D.使用弓箭【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C项正确,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

房屋,使用弓箭,排除ABD项。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此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的相关史实。14.(1分)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

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第6页,共13页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

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

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起源最早、独一无二以及世界领先的特点,故ABC三项错误。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知道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

掌握基础知识。15.(1分)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结果,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人选。下列不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是()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址B.干栏式建筑遗址C.人工栽培水稻遗迹D.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半坡

遗址中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址,A项符合题意;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会栽种水稻,会用象牙雕刻,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河姆渡人原始农耕生活。通过所学我们知道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浙江

余姚河姆渡人生存的房屋不能是半地穴式原型房屋。识记历史知识,学会分析题干信息进行作答。16.(1分)《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生产环境恶劣B.开始精耕细作C.受到气候限制D.生产因

地制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淮南子》记载尧治理天下时,劝导水边的百姓打渔,山中的百姓伐木,谷中的百姓放牧,陆地的百姓从事农业,可见我国原始农业注意根据实际情况从事生产,D项正确;材料没有生产环境恶劣、气候限制方面的信息,排除AC项;原

始农业耕作比较粗放,春秋战国后农业才开始精耕细作,排除B项。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第7页,共13页识。17.(1分)近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

发现终评结果公布,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位列其中,为百越文化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下列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体现了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A.骨针B.鱼纹彩陶盐C.铁制农具D.开元通宝【答案】B;【解析】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鱼纹彩陶盆,

A项反映的是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C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D项是唐朝时期的货币。故排除ACD。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知道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鱼纹彩陶盆此题主要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8.(1分)在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稻谷。据此可知()A.中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C.铁制农具和牛耕己出现D.曲辕犁发明并推广【答案】A;【解

析】分析题目可知,体现了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人类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表明中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

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其兴起的重要标志。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9.(1分)关于农业的起源,斯塔夫

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我们确信中东和中美是独立的起源中心,根据研究,中国也是这样一个中心,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下列能成为“中国也是这样一个中心”的证据是()A.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B.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骨笛第8页,共13页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D.

北京门头沟东湖林发现10000年前炭化粟【答案】D;【解析】能成为“中国也是这样一个中心”的证据是北京门头沟东湖林发现10000年前炭化粟。ABC都与农业无关。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

知识。20.(1分)“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中华文明“诞生”的是()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第9页,共13页C.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D.秦朝圆形方孔半两钱【答案】B;【解

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中华文明“诞生”,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此题主要考

查河姆渡人,知道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类是河姆渡人。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0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材料二:(如图)第10页,共13页21-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的原始居民。21-2.据材料二,图中的原始居民住房分别是什么样式?造成房屋结构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3.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答案】(1)半坡人、河姆渡人。;(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3)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

解并识记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表: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遗址考古发现半坡遗址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

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整理自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2-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分布的特点。2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

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第11页,共13页22-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理解。【答案】(1)(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广;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

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是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都有原始农业;都是定居生活。(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且的改进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耍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

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的起源。故答案为:(l)特点:分布广;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2)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都有原始农业;都是定居生活。(3〕生产工且的改进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耍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

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的起源。;未获取到小题答案未获取到小题答案【解析】本题以图片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分布的特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理解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

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原始农业分布的特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理解等知识。23.(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包括近10万件石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层等,其中中下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

六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植物种子等。材料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最厚处达1米。从完整的谷粒外形看,其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

说明当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材料三半坡遗址的总面积有十万多平方米,这是一个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聚落。由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收获是很丰富的。比较完整的房屋遗迹发现了40多处,此外还有储藏东西的窖穴100多个,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烧制陶器的窑址六座,

还有遗留下来的许多兽骨、果核和腐烂的粮食等。2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古发现的近10万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考古发现有大量灰烬层,其中中下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六第12页,共13页米”,这说明了什么?23-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

现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什么。23-3.材料三中的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半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彩陶。23-4.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是什么?【答案】(1)打制石器;北京人会使用火

。;(2)会种植水稻,有丰富的粮食储存。;(3)人面鱼纹彩陶盆。;(4)遗址和文物。;【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本题以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24.

(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

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24-1.对比材料一的两幅图,你觉得哪种文化的经济发展更先进一些?理由是什么?第13页,共13页24-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

什么?24-3.通过上述探究,你觉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案】(1)仰韶文化的经济发展更先进一些;仰韶文化时期使用的都是磨制石器。;(2)陶寺人生活时期出现了贫富分化;墓坑、葬具、随葬品的差别很大。;(3)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解析】此题主要

考查北京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6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