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docx,共(11)页,202.79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99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1页第8课百家争鸣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1分)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人的修养和节操。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所属的思想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项正确;道家的代表有老子、庄子,排除A项;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排除C项;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排除D项。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
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2.(1分)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
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3.(1分)如表中的言论来自()“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答案】C;【解析】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C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排除D项。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孟子的思想主张。此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第2页,共11页4.(1分)如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
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道家思想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排除D项。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的主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道家思想的主张和影响。5.(1分)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A.老子B.孔子C.墨
子D.孟子【答案】B;【解析】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关
键信息是“有教无类”。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孔子的相关知识。6.(1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老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
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第3页,共11页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D,符合题意。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了道家思想观点,掌握
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了道家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7.(1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硕大壮实的主根。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提倡“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
态度的历史人物是()A.华佗B.岳飞C.孔子D.司马迁【答案】C;【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
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
识。此题主要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1分)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有教无类B.崇尚“自然”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
育在民间的发展。B是道家的观点,C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D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CD。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重点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9.(1分)中
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A.诸侯争霸B.私学兴起C.商鞅变法D.百家争鸣【答案】D;第4页,共11页【解析】“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百家争
鸣。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
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私学兴起出现在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与“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无关,排除ABC。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
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1分)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身”,又主张人们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孔子强调的是()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答案】C;【解析】从孔子的言论“孔子认为‘
不学礼,无以立身’,又主张人们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可知,孔子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排除ABD。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
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11.(1分)我国古代多有家训问世,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从处世到事君,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说明我国古代家训()A.受道家思想影响较
大B.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C.体现了儒家思想价值观D.让孩子在战场上作战勇敢【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此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第5页,共11页握基础知识。12.(1分)《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
。”这体现了他的主张是()A.遵循自然规律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D.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可见,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事物有对立面且相互转化,故C项正确;遵循自然规律属于道家思想,与题干主
旨无关,排除A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了老子以及重要思想观点等知识,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此题主要考查了老子以及重要思想观点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3
.(1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答案】A;【解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
,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它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当
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14.(1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
的一个高峰,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是()①战争频繁②民族交融③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④百家争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各民
族长期交往与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第6页,共11页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因此②民族交融③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④百家争鸣,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百家争鸣、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
、战国纷争、百家争鸣、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1分)2022年3月14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共同举办中国文化开放日活动。下列属于孔子思想观点的是()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以法治国D.
民贵君轻【答案】B;【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故属于孔子思想的是“仁者爱人”。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
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此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1分)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雨同学制作的知识
卡片,卡片中的“?”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后弟子把孔子观点整理为《论语》,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是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ACD项。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以及教育贡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第7页,共11页此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以及教育贡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7.(1
分)齐国稷下学宫开办以后,汇集了天下贤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资历等如何,都可自由发表见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在稷下学宫最可能发表的政治见解是()A.提出仁者爱人,因材施教B.主张兼爱非攻,实行法治C.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治D.提倡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故C符合题
意。仁者爱人,因材施教,与孔子有关,时间不符;兼爱非攻,与墨家墨子有关;实行法治,与法家韩非有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体现的是道家的观点。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点掌握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观点。重点掌握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8.(1分)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纹样设计既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又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这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一流派的主张()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C;【解析】根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可知,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
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C符合题意,ABC与题
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儒墨道法学派的思想观点。此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9.(1分)下列思想主张中,对促进当前教育公平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A.无为而治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教学
相长【答案】C;【解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这对今天倡导的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故选:C。第8页,共11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
徒的教育贡献。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孔子思想的有关内容。20.(1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国时期强调“依法治国”的思
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强调“依法治国”的思想家是韩非。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
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21.(9分)材料一: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材料二如图所示: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21-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是什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部著作中?21-2.材料二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
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21-3.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第9页,共11页21-4.如何保留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学派:儒家;思想核心:仁。著作:《论语》。;(2)墨子:墨家;孟子
:儒;庄子:道家;韩非:法家。;(3)法家学说。;(4)批判的继承;吸取精华,取其糟粕。;【解析】本题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孔子的主张和百家争鸣时期各个思想家及思想主张。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的
主张和百家争鸣时期各个思想家及思想主张。22.(12分)选择怎样的治国方略,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民与世无争,天下就会太平。--《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三他认为,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且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只有依靠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走入上述覆
辙。于是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当时最有才能的统治者的赏识,但是由于小人妒忌,他最终并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制度的实现。材料四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人都富起来,
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请回答:22-1.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体现在哪一本书里面?22-2.材料二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22-3.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思想最先被哪位统治者使用?这位统治者为整个封建社会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22-4.材料四中墨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第10页,共11页【答案】(1)道家;《道德经》。;(2)孔子;儒家;“仁”;创办私学,广
收门徒;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3)韩非(韩非子);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墨家;“兼爱”“非攻”。;【解析】本题
以选择怎样的治国方略,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老子、孔子、墨子的思想以及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等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
老子、孔子、墨子的思想以及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23.(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动乱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颠沛流离,哀鸿遍地。各国为稳定政治,扩大
疆域,纷纷提出保民、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仁”、“惠民”,孟子提出“性善”、“仁政”,进一步将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峰。——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党和苏区政
府依靠、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革命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党和苏区政府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据唐志宏、谭继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23-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思想体现的核心主张,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3-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
共产党在苏区采取的重要政策及后果,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孔子:以惠养民以仁保民,为政以德;孟子:实行“仁政”;社会动乱不安,各国为稳定政治,扩大疆域,纷纷提出保民、民本思想。;(2)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党和苏区政府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蓬
勃发展。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革命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第11页,共11页【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孔子和孟子思想
体现的核心主张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采取的重要政策及后果、评价苏区采取的重要政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和孟子思想体现的核心主张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采取的重要政策及后果、评价苏区采取的重要政
策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