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

DOC
  • 阅读 7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851.729 KB
  • 2023-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docx,共(14)页,851.72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99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1页,共14页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1分)“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

该物品是()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利簋D.毛公鼎【答案】B;【解析】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四羊方尊,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四羊方尊,

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1分)2021年9月的一天,湖南省博物馆“汉风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某中学,湖南省博物馆专家依托本省文物资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了悠久灿烂的汉代文化。下列文物中最可能被介绍给学生的是()A.四羊方尊B

.皿方罍C.里耶秦简D.素纱禅衣【答案】D;【解析】根据“汉风文化进校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素纱禅衣是发现于湖南的汉代文物,符合题意,D项正确;四羊方尊和皿方罍是商代青铜器,里耶秦简是秦朝时期的竹简,都与“

汉风文化”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了解,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的把握。3.(1分)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

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答案】B;【解析】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2页,共14页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知道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

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1分)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A.河姆

渡出土的陶钵B.二里头出土的铜爵C.司母戊鼎D.商鞅铜方量【答案】B;【解析】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二里头出土的

铜爵。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1分)2022年春晚舞

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A.四羊方尊B.利簋C.司母戊鼎D.青铜面具【答案】C;【解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BD不符合题意。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

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3页,共14页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1分)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如图所示实物

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A.原始农业B.青铜铸造C.纺织业D.冶铁业【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1分)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铜立人像、铜神树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

,而玉壁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可知()A.古代四川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B.夏朝的统治范围远至四川C.西南地区与黄河流域存在一定联系D.中外科技交流的历史悠久【答案】C;【解析】根据“四川三星堆遗

址的铜立人像、铜神树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玉壁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可知,材料反映西南地区与黄河流域存在一定联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四川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夏朝的统治

范围远至四川,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科技交流,排除D项。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了四川三星堆遗址相关知识,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此题主要考查了四川三星堆遗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8.(1分)从

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之一是()A.品种繁多B.数量庞大C.分布集中D.工艺精美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4页,共14页【答案】B;【解析】据题干“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

上”可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之一是数量庞大。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品种繁多、分布集中、工艺精美,排除ACD。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1分)下列文物共同印证的历史主题是()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河

南出土的四羊方尊四川出土的带黄金面具的青铜刃头像A.青铜铸造,中国独有B.王朝更替,代代传承C.青铜文明,丰富多彩D.文化中原,老家河南【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三幅图片都是青铜器,表现中国青铜文明,丰富多彩,A项中国独有说法错误,B项王朝更替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D项太过片面,四川出土的带黄金面具的青铜刃头像与河南无关。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10.(1分)“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

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据此可知()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5页,共14页A.只有考古证实才是真实的历史B.文献不能作为了解历史的依据C.考

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D.青铜铸造工艺是首创于中国的【答案】C;【解析】由材料“‘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可知

,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AB两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表述是错误的,排除。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11.(1分)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A.中原文化灿烂辉煌B.

陶瓷技术精湛绝伦C.玉器工艺精美无双D.青铜种类丰富多彩【答案】A;【解析】题目中的图片涉及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BCD三项太过片面,排除。这些文物出土地都在河南,属于中原地区,反映了中原文化灿烂辉煌

。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中原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中原文化的相关知识。12.(1分)2022年春晚上的青铜大面具,让人领略了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毛公鼎D.利簋【答案】A;【解析】到商

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

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6页,共14页13.(1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下列图片中,铸造于商朝后期,通高133

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B.C.D.【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

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仔细观察题干图片,C是司母戊鼎,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理解并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14.(1分)某城市博物馆进行的“夏商周灿烂的文明”展中,展出了如图所示一组图片,从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器是用来祭祀的礼器B.我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水平高C.夏朝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D.三星堆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复杂【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青铜面具不是礼器,排除A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等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水平高,B项正确;图片不能说明夏朝最早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排除C项;题干图示不都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本卷自动生成,请

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7页,共14页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1分)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表面花纹满布,喙

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錾下饰展翅飞翔的鹗纹。这体现了商代青铜器()A.数量众多B.种类丰富C.工艺高超D.分

布广泛【答案】C;【解析】由材料“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錾下饰展翅飞翔的鹗纹”可知,青铜器上这么多的花纹图案体现了商代青铜器工艺高

超。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16.(1分)下列三幅图片能够共同说明()A.三星堆文明是中国最古

老的文明B.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C.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源头D.中外文明的发展多元共容【答案】B;【解析】题中的青铜器由南方三星堆出土的,也有商朝的青铜器,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B项符合题意。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

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17.(1分)大克鼎是西周贵族膳夫克祭祀祖父的器物。以下有关大克鼎的信息中,对于研究我国文字发展历史具有参考价值的是()①材质

:青铜②形制:圆腹三足两耳③纹饰:波曲纹、饕餮纹和龙纹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8页,共14页④铭文:腹内铸有两段铭文,共290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大克鼎的腹内铸有两段铭文,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

体之一,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①④正确,D项正确;大克鼎形制、纹饰与研究我国文字发展历史无关,排除②③,排除ABC项。故选D项。18.(1分)文物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

活,下列文物中,不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A.B.C.D.【答案】A;【解析】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选项B是四羊方尊,选项C是司母戊鼎,选项D是甲骨文,选项A是原始社会时期半坡原始居民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此题主要考查反映商朝

社会生活的文物。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史实。19.(1分)古代有一项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

焙烧、烧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铸造出种类丰富的大型器物。下面出土文物属于这一项工艺的是()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9页,共14页A.猪纹陶钵B.司母戊鼎C.铁制农具D.蹴鞠铜镜【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

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B是我国最大的青铜器,符合题意。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青铜器的制造。司母戊鼎是我国最大的青铜器。掌握我国我国的青铜器的制造的方法和代表。20.(1分)如图文物共同印证的历史主题是()A.青铜铸造,中国独有B.王朝更替,代代传承C.青铜文明,丰富多彩D.文化中原,老家

河南【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湖南和四川等不同地区,这印证了青铜文明,丰富多彩,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0分)21.(9分)在2022年3月31日揭晓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位列其中。观察下面图片并阅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10页,共1

4页图一: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葬内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品1928件。墓葬中青铜礼器组合,体现了中原文明繁盛的青铜文化。图二: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

围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这段完全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出一个前所未知的区域文明。遗址中出土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等,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皆与中原文化

有显著区别。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21-1.从以上图文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信息点一:______信息点二:______信息点三:______2

1-2.根据上述图文介绍,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什么特征?21-3.结合上述图文介绍,说明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有何意义?【答案】(1)墓葬(遗址)地点;(2)发掘时间;(3)墓葬(遗址)地位、随葬品数量等;【解析】(1)从以上图文介绍中,我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点有墓葬(遗址)地点、发掘时间、墓葬(遗址)地位、随葬品数量等。(2)根据上述图文介绍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3)结合上述图文介绍可知,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与文献资料相印证

,弥补文献的不足等。故答案为:(1)墓葬(遗址)地点、发掘时间、墓葬(遗址)地位、随葬品数量等。(2)多元一体。(3)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弥补文献的不足等。此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11页,共14

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等相关史实。22.(9分)考古•文物•历史材料一: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年-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

……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研究发现,猿人洞的

第4层和第6层灰烬中含有硅质体,说明“北京人”在第4和6层位所处的年代(距今40万-50万年)已经可以有控制地用火。——《人民日报》2015.7.1922-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个“北京人”用火证据。结合所学,分析北京人学会用火的意义。材料二: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

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黄怀信先生所作释文大义22-2.写出材料二记述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谈谈利簋的价值。材料三:2021年12月14日

,国家文物局公布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的陵墓——霸陵。霸陵的主墓室并没有发掘,目前考古人员发掘的是外藏坑的墓葬。以下是相关考古发现:22-3.将材料三的内容与以下文献记述相对应。______(填序号)A.西汉帝陵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

,后陵在东,帝陵在西:B.“陵墓若都邑”,统治者的陵墓都是仿造都城及其宫殿建造的:C.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答案】(1)A.①;B.③;C.②;未获取到小题答案未获取到小题答案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12页

,共14页【解析】(1)根据材料一“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研

究发现,猿人洞的第4层和第6层灰烬中含有硅质体,说明'北京人'在第4和6层位所处的年代(距今40万-50万年)已经可以有控制地用火。”可得出,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火塘;灰烬中含有硅质体说明“北

京人”已经可以有控制地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2)据材料二“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

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可得出,材料二记述的历史事件是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武王灭商等)。通过铭文可以了解历史事实;可以了解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的技术水平;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和审美情趣等。(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窦皇后

(汉文帝的皇后)陵位于江村大墓东北,形制均为“亞”字形,规模很大体现了A.西汉帝陵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后陵在东,帝陵在西:②霸陵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储出土大量陶俑,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很少有金银器物体现了C.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③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

”“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代表中央官署体现了B.“陵墓若都邑”,统治者的陵墓都是仿造都城及其宫殿建造的。因此A对应①,B对应③,C对应②。故答案为:(1)证据: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

灰;火塘;灰烬中含有硅质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2)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武王灭商等)。价值:通过铭文可以了解历史事实;可以了解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的技术水平;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和审美情趣等。(3)A.

①;B.③;C.②。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北京人、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掌握北京人、青铜器的相关知识。23.(7分)学习了前两个单元后,七三班同学筹办了一场历史图片展,他们收集了如图图片。本卷自动生

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13页,共14页23-1.根据所学知识,按史料的可信度上述史料可以分为哪两类?23-2.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获取历史(史料)的途径有哪些?(写出两种途径即可)23-3.在活

动结束后,全班同学发出倡议,要为保护好文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请你为保护好文物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2)到图书馆查阅,网上查阅,实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采访当事人等任意两种即可。;(3)认真学习文物知识;文明参观,不乱涂

乱画;国家制定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等。;【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史料的分类和获得途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史料的分类和获得途径。24.(5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24-1.文物和遗址是我们认知过去的最真实的途径。如三幅图片所

显示的遗址和文物可以使我们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4-2.人类文明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请你举出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形式。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第14页,共14页【答案】(1)图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图二:古罗马建筑多采

用圆柱和拱顶;图三:司母戊鼎用来祭祀。(写出任意两个即可);(2)和平交流:东罗马曾经派使者到东汉洛阳;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非常受欢迎;丝绸之路可以达到古罗马等;暴力冲突:罗马帝国扩张曾占领古埃及部分领土。;【解析】此题主要

考查世界古代文明成就及交流方式。古代人类文明交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交流,一种是暴力冲突。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冲撞史实的识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