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及答案.docx,共(8)页,104.10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95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广西玉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同学们,考试开始了!让我们平心静气、和悦身心,一同走进
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情境里,去讯记时间秩序,品味时间味道,探究时间管理,叙写时间故事;一、识记·时间秩序(共21分)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沧()(2)liào()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语(1)孟夏(2)盎然4.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2分)①东风软系桃花雨②红莲旭指蜻蜓吻③雁语无题桂就章④闻合转角梅方宏⑤碧水吟歌蛙鼓合⑥含笑迎春雪已红⑦菊
香不散枫生色⑧西柳轻堆落翠烟(1)存季:(2)夏季: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如左图)。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沧海朵团,斗转星移,合序
轮回,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四车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一)立春《月今七十二续集解》曰:“土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立春即春车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
时虽依然春寒liào()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勃。立春日有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吹春饼、生菜,帖‘宜春’二字。”立春过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路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二)
立夏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友曰:“蝮蝎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这时节,蝼烟、青蛙开始聒
噪看夏日的未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周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盂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红红的樱桃,满满的飒立,闽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立秋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秋,
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如下图),速字本义:天气转凉,蟋蟀出现的季节。立秋是阳气渐散,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尔雅》:
“秋为收成。“《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2分)A.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存、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B.立春过后,
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C.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目目攀长。D.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
熟。(四)立冬6.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雪”相关的内容。(共10分,答对一空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作者题目批注诗文毛泽东《沁因春·雪》互文,写寒冬雪景,气势磅,境界间大。①_____,______韩愈《左至蓝关示任孙湘》即
栽抒情,云逸雪蒸。道尽英雄失路之悲,②_______?_____刘义庆(编)③(_________)比喻,喻雪飞扬之态,轻盈之。未若柳絮因风起④_________《卖灰翁》物描写,写雪后卖炭路途之艰难。⑤_______,____
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间接描写,描绘雪后雾气你漫。天地浑然难辩的景象。雾凇沆砀.⑥_____,______柳宗元《江雪》写需景,却没有“雪”字。凸显空灵之境。⑦________,___________二、品悟,时间味道(共38分)时间的味道历久弥鲜,味则送之——道于物,
道于事,道于人。(一)时间的脚印①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辆在山野里的
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②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凝去的时间。语文试卷第2页(共6页
)宋代释文驹《立冬日野外行吟》诗有句:“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古人编写的七十二线,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每5天为一候:“一候水始冰;二绥地始冻;三候雄入大水为蜃。”唐代李白有《立冬》诗云:“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溢。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水
冰地冻,“雪”往往是古代咏冬的诗文里常见的意象。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阳光烘烤着它.霜重冷冻着它,风吹着它,而打着它,各种
酸类腐蚀着它。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开山炸石,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④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
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整高了河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
粒与颗柱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⑤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
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辆”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⑥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从“死”的石
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⑧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
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另外,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⑨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
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作者:陶世龙,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删改)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A.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
里,泥沙就会胶结得更紧密。B.粗糙的砾岩里面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C.石头颜色常表明地球上的变化,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色常表示炎热,D.想了解生物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研究化石。8.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开篇自问自答,点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时间的记录,从而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B.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岩石形成缓慢.岩层顺序作往会被打乱。C.第⑤段加点词“很可能”是对从前这里有冰
河经过表示猜测,体现用词准确、严谨。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详尽解析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脉络清晰。9.人类用二十四节气、岩石、铜壶滴漏、钟表、旧历等观察记录时间踪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方法,请写出一个,说说人们是如何用它来观察记录时间的。(3
分)语文试卷第3页(共6页)(二)季节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
声刚刚停止,付前的瞧墙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芒株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因边不时传来袖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
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
过这样的春夜了。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鸥,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
,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绅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批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摘成圆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澄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
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更收的欢乐的情调。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
村里,在屋边瓦檐烧来烧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
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没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
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
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不会迟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10.【季节·时序】谚语传递着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或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或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
描述民风习俗。本文多处引用谚语融入四季故事的讲述,任取一例,理解其内容及引用的目的.(3分)11.【季节·故事】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B.写身收
复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C.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D.写冬,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车娘的喜爱与崇敬。语文试卷第4页(共6页)12.【季节
·语言】“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存复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在文章的画线句中,选取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品析。(3分)13.【季节·情感】时间本
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为何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3分)(三)时光里的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徙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皆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患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潜传(节选)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顾锐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鄙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未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冬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出自《晋书》)[注]①属文:作文章,14.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一“无”,转折有势。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C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1S.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
现自然情格。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16.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
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义熙二年期印去县乃赋《归去未》17.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味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没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占今义。(4分)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C词语古义今又妻子①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绝境②③无论①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19.《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
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3分)20.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
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3分)三、探究·时间管理(共1!分)有人说:时间就是你自己的影子,你是什么样子,时间就是什么样子;你去哪里,时间也会去哪里——说的是时间管理的事。21.下面我们一
起探究“时间管理”的相关问题。时间管理就是运用策略和技术,帮助人们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方法。(1)有人就“时间管理”做了论述(如下),请你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
80字以内。(4分)时间管理不重要。首先,时间是恒定的,管不管理都在那里;其次,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出细活,影响质量的并不是时间,所以,时间管理多此一举。(2)语文考试进行到这一阶段,你一定有了一些考试心得。如何在考试中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请为后面的考试,总结四条时间管
理方面的经验。(4分)(3)考试结束后,作为名著阅读推广大使.你将受邀返校参加一个学习分享会,所分享的计划表(如下)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3分)初中经典名著分类复习计划表月份分类经典名著阅读关注重点1月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纪实性,理想信念、爱国情怀2月科普作品《昆虫记》①_____
___3月散文、诗歌《朝花夕拾》《傅雷家书》②_》语言的独特性,启迪人生4月③_______《西游记》《水浒传》《林外史》《骆驼祥子》人物、情节,中华人文精神5月外国小说《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叙事角度,文化内涵四、叙写·时间故事(50分)22.说:“读书可
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山海经》《天演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红星照耀中国》写毛泽东常读《水浒传》《三国》和《西游记》,《盛世危吉》是他喜欢的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保尔最爱看的小说是《牛虻》,书是他坚定革命信仰的一种利器…….初中三年,必定有一部经典名著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请围绕这一部经典名著,以“最是书香能致远”为题,以时间为线索,叙写你的阅读故事。要求:(
1)把题目寄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抄袭,不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语文试卷第6页(共6页)参考答案1、(1)cāng(2)料2、示例: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春回大地(或生机勃勃春暖花开)3、(1
)夏季第一个月。即阴历四月。(2)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4、(1)上联:①下联:⑧(2)上联:②下联:⑤5、A6、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③咏雪④白居易⑤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7.C8.B9、示例:燃香日晷打
更10、示例一:”三月三,人拜山。“意思是到了三月初三,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一个“拜”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示例二:“九月九,黄蜂返饮
酒。“意思是说到了九月初九前后,黄蜂会成群结队飞来村里,人们会在这时候饮酒,家乡的秋天因此也凭添了几分情调。文章运用这一谚语,准确地说明了家乡“九月九黄蜂返饮酒”这一习俗的盛况及影响,深刻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11
、A12、示例一:[甲]句从嗅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花的清香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与作用,表现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示例二:[乙]句,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以及蕴含其间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山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示例三:
[丙]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夏天的天空中热气蒸腾、白鹤飞舞的美妙场景。13、文末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一是实写:故乡的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早早伸展出了嫩叶;二是表达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暗含着“我”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14、A15、D16."义熙二年
/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17、①妻子儿女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③没有出路的境地④不要说,(更)不必说18、(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19、作用:“秦”“汉"“魏晋"这些历史时间名词,一方面交待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使故事显得更
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20、示例:在于他建立了一座真正的生命精神丰碑,并且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这座丰碑的背后没有刻意、没有雕琢、没有杂尘,宁静而淡定、平凡而从容、自然而随性;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放
弃对美好精神家园的重建;有着傲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权贵的性格。21、(1)示例:时间管理很重要。没有了时间管理,做起事来,便缺少了规划与目标,进而影响工作的安排;整个社会便会一团糟,机关部门无人值班,红绿灯成了摆
设……所以时间管理很重要。(2)示例:①有效利用提前入场:平息心情,熟悉试卷;②按"先易后难,先皆出于此乎其出人也远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金就砺则利熟后生"试卷内容来安排做试卷时间;③要讲速度,该快的地方一定要
快,不要画蛇添足,要快而准;④能直接写在答案卡上的,就不要写在试卷上,避免重复做答案,浪费时间。(3)①研究方法,写作技巧,科学世界的精彩②艾青诗选③长篇小说(或中国小说)22、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