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部编版.doc,共(3)页,3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85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二语备课组时间:9月16日中心发言人: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1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六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五个生字。2.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
写的画面,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正确美观地书写“黄”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1.孩子们,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
一幅画。(师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看图说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二、整体感知1.教师讲解(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
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2
.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了解鹳雀楼的来历)3.给“楼”组词。(引导:很高的房子叫“高楼”。高楼大厦、楼房)4.指导书写“楼”字。(左窄右宽)5.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
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6.小结: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补充课题,齐读)【设计意图】利用文本中的插图
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三、理解古诗,指导朗读。1.出示诗人,了
解诗人。2.课件出示古诗,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字音是非读准。3.学生评价。随机学习学生不认识的生字,纠正不准确的发音。4.学习前两行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黄河。理解“
白日”指的是“夕阳”)②相机认识“依”字,理解“依”的意思。(扩词:依靠、依依不舍。)③指导朗读前两句,认识“尽”字,强调“尽”是前鼻音。5.学习后两行①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②相机认识“欲、穷、
更”三个生字,强调“穷、更”是后鼻音。③指导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气势。6.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朗读的节奏和停顿。7.师领读、指名学生读、小组互读互背。8.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吗?学生齐读(背诵古诗)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乐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四、指导书写“依、尽、黄、层”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捺挨着撇从竖中线起笔。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尺”罩着下方的两点,两点
斜向平行。层:全字呈上窄下宽,“尸”的撇要写得长,云的两横上短下长。黄:(重点指导)上中下结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要写长,第九笔竖的起笔要和第四笔横挨在一起。五、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站得高,看得远白日景黄河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