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共(22)页,43.33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75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引论一、填空题1.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8世纪中叶,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1750年,他出版了《美学》第一卷。2.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
象是艺术美。二、名词解释3.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4.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5.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
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6.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
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三、简答题7.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参考答案: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美学的
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的规律。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
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8.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学习美
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审美活动感受、领会有关美学原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亲自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艺术创作实践体会、理解美学规律。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马克思主义哲
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美学、学习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确立我们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方法。在学习美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美学原理吸收了美学史上一切美学思想的精华,学习美学史可以使我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加深对美学问题和理论的理解。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
的经验。美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美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有许多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讨。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研究身边的美学现象,解决实际的美学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独立思考,学以致用,解决
实际问题,丰富美学理论。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填空题1.在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理论中,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先后出现过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等传统学说,20世纪以来,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在西方的研究当中占主导地位。2.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
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二、名词解释3.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
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4.生物本能说——答案:“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
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5.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
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6.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他们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
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人类审美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活动。这种学说是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在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7.劳动起源说——劳
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审美发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
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三、问答题8.为什么审美发生是“多元决定”的?参考答案: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
能、游戏的需要等。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审美发生于非艺术,人类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最终归结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人类审美活
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多种原因实际上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9.探讨审美起源和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参考答案:关于美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我们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了解的。第一种途径是考古学,即通过对出土的史前文物,尤
其是史前艺术品进行考察和研究;第二种是途径是对残存的原始部落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种途径是对儿童艺术心理学进行研究。第一种方法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后两种途径的由于只能提供推测因而可信度较差。四、辨析题10.审美的主体是主观的,审美的客体是客观的。参
考答案:不对。理由:审美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是劳动实践使得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之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转变成的“
人化的自然”。因此,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审美主体的五官感觉一方面是客观的,但同时又在审美社会实践中产生主观审美感受。1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是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
产物,因此虽然都有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参考答案:对。理由:在哲学上,唯心主义观点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决定物质。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从本质上否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只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因此,尽管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合理因素为马克思
主义美学所吸收,但从根本上说,柏拉图、黑格尔对美学本质的认识是存在谬误的,它们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及其对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没有认识到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在哲学上,旧唯物主义观点简单、机械地把客观事物看作和人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
客观的东西,对事物、现实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由于在哲学上把自然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割裂开来,并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而不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在美学中把美简单地看作一种静止的客观形式
,而没有看到美与人的主观认识、与人的实践活动的联系,没有把美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第三章现实美一、填空题1.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2.自然美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3.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领
域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4.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两个大的方面。二、名词解释5.现实美——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6.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2美的根源在于实践,
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7.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三、问答题8.自然事物是通过与人的生活的哪
些方面发生联系而成为审美对象的?参考答案:(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
感受的是美的形式,于是,人们看到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会产生美感。(3)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人常常赋予客观对象以人的某些特性,从
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9.欣赏自然美对美育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
人的知识。10.自然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
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2)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
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3)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4)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
美的变易性。11.社会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感性显现。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主要有以下特征:(1)社会美的本质特
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事物中的直接体现。社会美和人类实践有着明显的直接联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的。(2)社会美突出体现为美与善的统一,它与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社会美内容重于形式。(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认识社会美,主要不是通过对某一社会事物的联想去把握
它的社会意义,而是去通过社会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会意义。而且,社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明确的、稳定的,不像自然美的事物一样,具有朦胧不定的社会意义。(4)社会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等相联系,政
治立场、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影响对社会事物的审美判断。12.怎样欣赏自然美?参考答案: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
生美感的。尽管具有不同社会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对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发的思情、美感有许多具体差异,但人们对自然美现象也有基本认同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文化修养相当、生活阅历相近的人,更容易对同一自然事物产生相近的美感。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把自然
美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壮美。也可以称为雄伟美。构成壮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壮丽、体积巨大且气势磅礴。如我国的泰山、三峡的夔门、万里长城、惊涛骇浪。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在自然事物中直观自身巨大创造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
。(2)奇美。构成奇美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端,离奇曲折,令人感到惊异,玩味无穷。如被誉为“天下奇”的我国黄山,其奇美主要表现为峰奇、石奇、松奇、云奇“四绝”上。人们对“奇美”自然景观的欣赏体现了人类对创造新的、独特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同时,奇美景观的变换无穷,还使人产生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想,使热爱生活的人对这类景物也产生热爱之情。(3)秀美。构成秀美的的基本条件是景色清新、柔和、恬淡、秀丽
。如我国的峨眉山、漓江、西湖等。人们之所以对这类自然景观产生美感,是因为这类自然景观与美好的和平社会生活、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充满生命活力的姣好人物形象等具有相似之处,从而使人们在欣赏中产生愉快的美感。(4)幽美。构成幽美的基本自然特征是丛山深谷,古
木浓荫,寂静幽深。幽美的景观一般视域狭窄,光亮微弱,景深而有层次,空气清新,气氛凝重。如位于我国四川的青城山,当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茂林掩映的狭长小路中,或坐在听寒亭小憩时,会不由得被周围的幽静氛围所感染,以致于放轻脚步,轻言慢语,浑然一种欲静心松之感。这
是由于这种自然的幽深仿佛一种使人大彻大悟的深奥的人生哲理,仿佛人在安然沉睡时刻的美好。因此,置身于幽美的大自然之中,能够抚慰心灵的创痛,启发人们对生活哲理的遐思,给人以特殊的美感。(5)旷美。构成旷美基本自然条件是视域开阔,美景无边。比如
我国云南的滇池,一眼望去,水面坦荡浩淼,微波荡漾,云水相结;乘舟其上,如在天空。这种景观能够直观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能够直观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因此,欣赏这种自然美,能够使人顿感心胸开阔,意志高昂,激发人们去尽情驰骋。(6)险峻美。构成险峻美的一
般自然特征是危崖峭壁耸立,只有险道比邻绝壑深渊。如华山。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断绝处逢生地战胜似乎难以战胜的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就仿佛攀登了无数次看起来难于登顶险峻山峰。人们欣赏自然的险峻美,攀登险峻的山峰,能够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胜利的喜悦。四、分析题13
.我国著名的绩溪木雕别具特色。那里的村民个个都是“艺术家”,每家每户的门框、门面、窗户都是用木质材料精心雕刻制作的,而在这里雕刻的图案都是南瓜、茄子、玉米、谷子等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请结合所学理论,分析说明当地人为什么把这些自然事物作为美的对象?参考答案:这一现象说明了自然与社会生活的
客观联系决定了哪些自然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的兴味和喜爱,被人们赋予自然美的特性。那些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虽然也是自然事物,但茁壮的秧苗、成熟的果实是农民付出劳动的结果,而且它们对农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而农民们看到这些自然事
物感到亲切、喜欢,并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同时,自然美并不决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种自然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当人们把瓜果蔬菜同丰收的喜悦相联系时,就会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来欣赏;
而同样,也可能会把它们作为恶和丑的事物来看待。14.老虎、青蛙等自然事物,有时被人们作为自然美的对象来欣赏,有时又被人当作恶或丑的事物来看待,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一现象说明了自然美并不决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种自然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当人们把老虎的勇猛和人的
勇敢威猛品质相联系、把青蛙捉害虫与人的行为品质相联系或把青蛙游水与小孩游蛙泳相联系时,人们就会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来欣赏;而当人们把老虎吃人的凶残与坏人的凶恶相联系、把青蛙身体上冰凉的粘液与人的尸体上的冰冷粘液相联系,就会把它们作为恶和丑的事物来看待。15.“人类
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人类出现以前,自然事物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自然本身不能自觉为美,美丑只对于人有意义。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观
照对象的主体。16.请举例说明自然美与人及社会实践的关系。参考答案: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中的以制造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劳动实践。以太阳为例。在没有人类以前,太阳早已存在,但无所谓美与不美。在人类早期,太阳不但不
被认为是美的,反而是凶恶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逐步认识和改造,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又出现了《夸父逐日》的神话。此后,人们逐渐熟悉和喜爱太阳火红的色彩和圆圆的形状,红色成为生命和光明的象征,圆形也成了和谐美满的象征。《夸父逐日》这则
神话也成为人们追求光明的比喻。此时的太阳才变成了审美客体,具有了美的价值,成为人们歌颂和赞美的对象。所以我们说,自然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
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17.请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人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在长期社会劳动
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人身上,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具体而言,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往往是人的内在美的显现
形式。人的内在美具有持久性,不因人的年龄增长而衰减。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多样化的。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在美。内在美是人物美的核心。第四章艺术美一、填空题1.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其二是(
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2.根据(材料)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
史画等。3.雕塑艺术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雕刻)和(塑造)两种。从雕塑艺术的样式区分,雕塑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4.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5.世界范围看
,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三种类型。6.根据表现手法区分,戏剧艺术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和(戏曲)等。7.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二、名词解释8.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
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9.实用艺术——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
、实用工艺和书法艺术等。10.表情艺术——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11.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
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于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12.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
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3.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14.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
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15.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16.电影艺
术——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17.电视艺术——电视属于大众媒介,它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
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电视艺术有电视剧、文艺专题片、文艺访谈等。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三、简答题18.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参考答
案: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19.艺术美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艺术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艺术
美的形象性、艺术美的主体性、艺术美的审美性。四、辨析题2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参考答案:正确。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
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1.《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都城汴梁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长卷绘画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
以及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历代风俗画创作的典范。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大为不同,但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的艺术美超越了现实美,因而都是
艺术珍品。参考答案:正确。此题主要讨论艺术美和现实美的辨证关系。理由参见本单元补充说明部分。22.“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参考答案:正确。恩格斯这段话揭示了艺术典型的一条普遍规律,即艺术典型都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每个人都是典型”,是指艺术中的典型形象要有高度的
概括性,能够揭示社会生活的一定本质,即具有典型的共性。所谓“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指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鲜明、具体的个性特征。23.“画了一幅很美的画”与“很美地画了一幅画”。参考答案: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
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家由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到按照审美理想进行构思,再将审美情感化为艺术观察、
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过程。第五章审美类型一、填空题1.人们将感性的审美经验升华到理性的思维高度,在美的形态方面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在审美形态可以分出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不同的类型,前者侧重客体存在,后者偏重主体感受。2.优美的核心是和,其实质在与它体现出了主体和
客体的和谐统一。3.康德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数量的崇高(体积无限大),二是力量的崇高(威力无比巨大)。4.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5.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型喜剧
三种。二、名词解释6.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
婉约等特色。7.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8.悲剧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
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9.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
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是一种突现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三、分析题10.试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参考答案: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
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
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
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11.浅谈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参考答案:“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了深
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喜剧性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是由于如下两个原因: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
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第二,夸张是喜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夸张乃至变形,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四、辨析题12.“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参考答案:“悲剧将人
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正是从这种毁灭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使人们在悲哀与痛苦的同时,努力去奋斗、去抗争。悲剧的审美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悲剧主人公的不幸、痛苦以至毁灭,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璀璨夺目。正因为如此,悲剧感比崇高感更能激发人的斗志、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
界得到升华,促使人们克服艰难困苦,从内心深处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如果说悲剧是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而揭示美的理想,那么喜剧则是美对丑的否定和揭露。如果前者着重在对美的间接肯定,那么后者则重在对丑的直接否定。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讽刺性喜剧所反映的
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生活的喜剧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喜剧艺术则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只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指出:“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正是通过撕开假象,让无价值的内容赤裸裸地暴露出来。13.喜剧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逗乐”,越是丑的东西越
有审美价值。参考答案:此题应该从喜剧“寓庄于谐”的特征出发辨析。这种说法忽略了喜剧艺术揭示生活本质的要素。“为逗乐而逗乐”、缺乏实际内容的肤浅笑话不能称为喜剧,喜剧必须在诙谐形式中表现生活本质真实。丑作为与美对立的范畴,能进入审美领域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倒错的形
式中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喜剧中的丑是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中伪装成钦差大臣的骗子;电影《百万英镑》中的一个流浪汉;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中的工人都是这种“丑”的代表。第六章审美心理一、填空题1.审美心
理结构中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主要心理因素。2.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继涌现出许多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以谷鲁斯和浮龙·李为代表的(“内模仿说”);以布洛为代表的(“距离说”);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觉说”等
。3.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二、名词解释5.直觉说——“直觉说”是
现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美学学说之一。克罗齐“直觉说”的核心是认为“直觉即表现”。此外,克罗齐还进一步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艺术。从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出发,克罗齐还提出了艺术作品与艺术欣赏是统一的,因为二者都离不开直觉。6.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
”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三、问答题7.请举例说明移情说理论基本内容。参考答案:
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一、
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境界。移情说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移情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
论范围,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不到人类实践活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了。8.请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参考答
案:人本主义强调审美活动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人的“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阶段,看作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看作能使人获得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峰体验”。审美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本质和价值的观照。人的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
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强调要研究读者、观众、听众的审美需要和接受心理,真正做到尊重观众、以人为本。第七章审美文化一、填空题1.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包含人
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主要包括(物资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系统。2.20世纪70年代左右,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工业社会
”的理论。3.后现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特点是(消解)和(复制)。4.在审美文化中,一般来说有三种行为方式:(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和(审美消费)。二、名词解释5.文化——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
。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的“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系统,而它们又分别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的子系统。6.审美文化——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7.文化——文化产业包括三
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影视、音像、绘画、雕塑等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等演出业,以及娱乐业
、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应当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三、简答题8.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之间有何联系?参考答案:大众文
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并且在后工业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遵循市场规律成批生产或复制出文化产品,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传播,将为数众多的大众作为消费对象。9.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有哪些?参考答案:后现
代主义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解”。现代主义认为世界还是一个整体,而且现代主义当初的反叛是以他们自己的新秩序来取代陈旧的秩序。但是,后现代主义却力图打破整体性,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不确定性来“消解”整体性。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复制”。传统艺术与高雅文化的重要特征
之一便是独创性,中外著名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歌剧、交响曲等等,都是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的精品。但是,后现代主义却突出“复制”,复制使得艺术成为“类像”。所谓“类像”,就是指那些无需原作凭籍“仿真”创造出来的作品。10.如何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参考答案:文化产业在
某种程度上具有的强制性,可以实现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控制。资本对于利润的追逐并不受国界的限制,为了寻找和开拓市场,资本势必像洪水一样向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漫溢。教材中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最好的证明。文化产业的跨国跨地区运作,最终结果势必是达成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单一化,而这同一
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话语系统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文化为标准,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代价。后者为了保存自己免遭外来文化的同化,势必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提倡文化的多极化、差异
性,重视发展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保护措施。我国大陆电影制作近年来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例如:在境外资金支持和保证之下合作进行文化制作。在引进国外的文化工业
产品的同时,注意为本土文化的伸展开拓出开阔的空间。第八章审美教育一、填空题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2.西方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把这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并说,“只有当人
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3.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4.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此外,(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已经渗透其中。二、名词解释5.美育——就是审美教
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二者兼而有之。6.审美观——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
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审美观念的系统化。审美观是在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审美观主要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7.审美能力——所谓审
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8.审美创造力——所谓审美创造力,就是指人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三、
简答题9.美育具有那些特点?参考答案:美育具有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普遍性是美育的又一重要特点。10.美育有何任务?参考答案: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美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11.试论述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参考答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大的
意义。这是因为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全民的素质自然也就包括提高审美素质,而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
作为美育的核心与主要途径,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
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促进人的创造力。12.辨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参考答案:正确。在素质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美与善的关系问题。美是以善为前提的,二者又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在德育中运用美育的方式,可以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真正转化为道德情感,使人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与升华。与此同时,德育对美育同样具有积
极促进的作用,美育可以通过以美引善,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美与真的关系问题。美是以真为基础的,二者同样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美育应当通过以美启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与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