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家开放大学水资源管理章节测试参考答案.pdf,共(33)页,998.62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72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国家开放大学《水资源管理》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一、选择题1.水资源()。A.是指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水、苦咸水等B.可以再生,是无限的C.是指地表水,不包括地下水D.是指地下水2.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A.22000m3B.1200m
3C.4500m3D.2200m3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包括()。A.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都比较均匀B.与人口、土地、矿产及生产力的分布不相匹配C.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出现增加的趋势D.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分配均匀
4.我国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表现包括()。A.牧区草原沙化得到控制B.少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C.个别湖泊萎缩,滩涂消失D.一些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情况5.通常所说的水资源()。A.包括江河、湖泊的淡水和海水
B.可以用一个地区地表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表示C.包括了陆地永久冰川的水体D.是指一个地区可以逐年恢复和更新并能被利用的淡水资源6.某一地区的水资源总量()。A.应大于地表水资源数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B.应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C.应等于地表
水资源数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D.可按地表水资源数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求得7.我国的四大水问题包括()。A.南方水资源紧缺B.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C.水污染严重D.多数水库已达到较高防洪标准8.在我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非传统
水源,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A.并非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有效举措B.具有较大的潜力C.已不具有潜力D.是一种权宜之计9.因为气候和地理位置不同,水循环的情势不同,水资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A.均匀性B.不均匀性C.有限性D.无限性10.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
地区水资源量出现()的趋势。A.进一步增加B.进一步减少C.稳定增长D.变化不确定二、判断题1.因为自然界中的水不断循环运动,水资源是可以再生的,所以一个区域中的水资源是无限的。(×)2.气候条件造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与补给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都比较均匀。(×)3.
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直接导致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间争水矛盾突出,生态用水被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紧缺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4.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形成,既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又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能妥善处理好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的人为原因。(√)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人与水和谐共处。(√)6.应当按照流域和区域管理相结
合的原则,建立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对城市与乡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需水、用水与排水、保护与治污、防洪与排涝等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7.我国水资
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及诸多问题,水资源已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为世界首位。(×)9.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第2章水资源形成及水文测验一、
判断题1.大气中不同气团相遇时,在接触区形成的气象要素不连续变化的交接面称为峰面。(√)2.泰森多边形法是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3.对于非闭合流域,流域范围内的降水,不可能补充相邻流域
的径流。(×)4.按照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在平面位置上的关系,可将流域分为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5.在土壤中,并在第一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称为浅层地下水,又称潜水。(√)6.河流断面水面线以下的部分称为过水断面,历年最
高洪水位以下的部分称为大断面。(√)7.流域降水属于影响径流的下垫面因素。(×)8.水文实测资料整编中,分析水位流量关系是为了从水文站的流量过程推求水位过程。(×)9.用连时序法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时,是按照水位高低顺序连接水位流量关系点据形成曲线。(×)10.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
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流域的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在平面位置上是否重合。(√)二、单项选择题1.由于水量损失的存在,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总量()流域的降水量。A.大于B.小于C.等于D.大于或等于2.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称为大气的()。A.温度B.气压C.湿度D.水汽压3.在一定
的范围内(水平范围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温度、湿度、气压等性质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称为()。A.峰B.峰面C.峰线D.气团4.降雨量过程线中,直方图的纵坐标是()。A.累积雨量B.雨量C.降雨强度D.时间5.降水降落到地面后,由
地面或地下注入河流,最后流出流域的出口断面,这样的物理过程称为()。A.水循环B.径流量C.径流D.壤中流6.土壤中的孔隙形成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同时受到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田间一定深度的土层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细管悬着水量称
为()。A.土壤蓄水量B.田间持水量C.地表蓄水量D.土壤含水量7.下渗的水分运动,是在()作用下进行的。A.分子力B.重力C.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综合D.毛管力8.流量资料整编中,分析水位流量关系是为了()。
A.由水位过程推算流量过程B.由流量过程推算水位过程C.检验流量测验的精度D.分析降雨的强度9.受洪水涨落影响使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一般()时水位流量关系点据偏向右方。A.落洪B.出现洪峰流量C.涨洪D.汛期结束10.自然界的水
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在海洋和大陆之间进行的水的整体交换称为水的()。A.小循环B.径流C.大循环D.相互转化11.自然界中,整体性的在海洋和大陆之间进行的水的交换称为水的()。A.小循环B.大循环C.径流D.更新12.进行流量测验时,应按照测流条件选择合适的流速仪,
()。A.水深较浅时应选用直径较大的流速仪B.旋杯式流速仪较旋桨式流速仪更为坚固C.在多沙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旋杯式流速仪D.在有漂浮物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旋桨式流速仪13.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的平均降雨量,是以()
为权数,求得各雨量站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流域的平均降雨量。A.各雨量站之间连线的长度B.各雨量站之间连线长度的平方数C.各雨量站的实测降雨量D.各雨量站所在多边形的面积14.水位是()。A.水尺的读数B.水面的高程C.断面水深D.水尺的读数+水深15.在湿润地
区,一次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A.小于B.等于C.大于D.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16.产流阶段相对于汇流阶段()。A.出现早得多B.出现晚得多C.几乎同时发生D.完全同时发生17.我国降雨量分布的总趋势基本上是()。
A.自东南向西北递减B.自东南向西北递增C.分布基本均匀D.自西向东递增18.水位是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的高程。A.基点B.基准面C.水准点D.固定点19.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称为流量。
A.质量B.数量C.体积D.重量20.目前全国水位统一采用的基准面是()。A.大沽基面B.吴淞基面C.珠江基面D.黄海基面第3章水文统计方法一、判断题1.对应于洪水、多水的情况,水文随机变量的频率P≥50%。(×)2.皮尔逊Ⅲ型曲线是一种理论频率曲线,但选用这种线型进行水文频率计
算是基于经验。(√)3.某水文变量符合皮尔逊型Ⅲ分布,如水文变量的均值增大,其他统计参数不变,其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将沿水平轴向右移动。(√)4.说某河流断面洪峰流量1500m3/s是百年一遇,表示按照统计规律,该断面出现洪峰流量为1500m3/s的概率是百分之一。(×)5.说某河流断面百年一遇的洪
峰流量是2500m3/s,表明该断面出现洪峰流量等于2500m3/s的概率是百分之一。(×)6.“某河流断面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000m3/s”,表明按照统计规律,洪峰流量大于或等于1000m3/s的洪水,平均每百年发生一次。(√)7.由实测水文变量系列估
算得到的水文变量的频率称为经验频率。(√)8.随机事件发生的条件和事件的发生与否之间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9.在工程水文中将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水文分析的计算叫做水文统计。(√)10.由实测水文资料计算所得的频率,称为经验频率。(√)二、单项选择题1.某
水文变量的离势系数Cv值大,表示该水文变量()。A.会以较小的概率分布在均值附近B.会以较大的概率分布在均值附近C.为正偏D.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较为尖瘦2.水文统计中的水文变量属于()随机变量。A.连续型B.不确定型C.离散型D.
统计3.“某河流断面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000m3/s”,表明按照统计规律,洪峰流量()1000m3/s的洪水,平均每百年发生一次。A.等于B.大于或等于C.小于D.小于或等于4.样本的()就是总体相应统计参数的无偏估计。A.离势系数B.均值C.偏态系数D.正态系数5.水文现象是一种自然
现象,它具有()。A.不可能性B.偶然性C.必然性D.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6.在水文频率计算中,我国一般选配皮尔逊III型曲线,这是因为()。A.已从理论上证明它符合水文统计规律B.已制成该线型的Φ值表供查用,使用方便C.已制成该线型的kp值表供查用,使用方便D.经验表明该线型能
与我国大多数地区水文变量的频率分布配合良好7.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A.﹥0B.0C.-1~1D.0~18.当计算所得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r2=0时,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A.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B.存在直线相关关系C.不存在相关关系D.存在曲线相关关系9.水文分析计算中,除
要求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进行相关检验的相关系数临界值rα外,一般认为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求得的回归线才可以实际应用。A.0.1B.0.8C.0.5D.1.010.相关分析在水文分析计算中主要用于()。A.
推求设计值B.推求频率曲线C.计算相关系数D.插补、延长水文系列三、简答题1.对某河流断面年平均流量进行频率计算,适线时初次点绘的皮尔逊Ⅲ型曲线与经验频率点据的关系如图3-1所示。进一步配线时,应首先调整哪个统计参数?如何调整?注:图中╳为经验
频率点据,细实线曲线为初次点绘的皮尔逊Ⅲ型曲线。图3.10某河流断面年平均流量频率计算图参考答案:依据统计参数对皮尔逊Ⅲ型曲线的影响趋势,应首先对偏态系数Cs进行调整,加大Cs,重新点绘理论频率曲线。2.什么是相关分析?在水文分析计
算中相关分析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参考答案:在客观世界里,事物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变量(包括随机变量)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研究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分析。当两个水文变量系列存在着一定的物理联系,同时又有一段时间的同期观测资料
时,就可以分析两水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借助相关关系由较长的水文系列插补和展延较短的水文系列。展延、插补水文变量系列,是相关分析在水文分析计算里面的主要用途。四、计算题1.为进行某流域年径流分析计算,需点绘年平均流量的经验频率曲线。为此,进
行资料审查后,将该流域30年的年平均流量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其前5项摘录见下表。试计算年平均流量1.770m3/s的经验频率。序号12345年平均流量/(m3/s)1.8501.7701.3901.3301.210参考答案:采用数学期望公式计算经验频率,即P=𝑚𝑛+1式中P
—水文变量总体的频率;m—水文变量由大到小排序的序号;n—水文变量系列的总项数。年平均流量1.770m3/s的经验频率为P=𝑚𝑛+1=230+1=0.065=6.5%2.年径流分析计算中,已用皮尔逊Ⅲ型曲线适线求得某河流断面多年平均流量=40.6m3/s,年平均流量系列的Cv=0.25,Cs=
0.50。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kp值表摘录如下表所示。试求出该河流断面10年一遇的干旱年的年平均流量。P(%)Cv0.010.10.20.330.512510205075909599(三)Cs=2.0Cv0.252.221.961.871.811.771.671.5
81.451.331.200.980.820.700.630.52(三)Cs=3.0Cv0.252.352.051.951.881.821.721.611.461.341.200.970.820.710.650.56参考答案:按P=90%,Cs=2.0Cv查皮尔逊Ⅲ型曲线
模比系数kp值表,求得干旱年平均流量的模比系数kp=0.70,从而求得该河流断面10年一遇干旱年的平均流量Qp=40.6×0.70=28.4m3/s第4章年径流分析与计算一、判断题1.水文年或水利年以每年
春、夏两季河水开始涨水(汛期开始)时为起点,以次年枯水期结束时为终点。(√)2.当设计断面具有较长期实测径流资料时(一般认为在具有30年以上实测资料为具有较长期径流资料),可以直接对流量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所需的年径流分析计算成果。(√)3.当设计断面仅具有短期径流实测资料时,进行年径
流分析计算,因为月径流资料相关点据较年径流的相关点据多,应当优先采用月径流相关关系展延设计断面的径流资料。(×)4.各省(区)的水文手册一般是根据中等河流流域的资料绘制的,直接用于小流域分析计算会有一定误差。(√)5.水文比拟法是将参证流域的水
文资料移用到设计流域上的水文计算方法。(√)6.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随地区不同而不同。(√)7.设计保证率就是用水部门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概率。(√)8.年径流量在多年变化中一定存在周期性。(×)9.对年径流量资料的审查是指可靠性和代表性审查。(×)10.年径流
资料的一致性审查是指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的稳定性。(√)11.对一个实际样本的代表性,如果不参照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无法确定其本身的代表性。(√)12.水文比拟法的关键是找到一个与设计流域影响因素相接近的流域。(√)13.对资料进行了“三性”审查分析后,对设计成果无需再做
合理性分析。(×)14.进行年径流分析计算时,为确定设计代表年中水年典型年的径流年内分配,在选择实际发生年份时,应选择对于工程不利的年内过程。(×)15.以实际年作为设计代表年,主要用于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年径流深
分布的总趋势基本上是()。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由东南向西北递增C.分布基本均匀D.由西向东递增2.在影响年径流的因素中,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流域中的湖泊、沼泽,以及流域大小、形状等因素称为流域的()因素。A.自然地理B.下垫面C.气候D.人
类活动影响3.当流域的下垫面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年径流资料进行修正,是为了满足水文资料()的要求。A.可靠性B.一致性C.代表性D.精确性4.为按照实际发生年份的年内径流过程确定典型年的径流年内分配,选择实际发生年份时,()
。A.对于中水典型年,应选择对于工程不利的年内径流过程B.对于丰水典型年,可选择枯水年的年内径流过程C.对于枯水典型年,应选择对于工程不利的年内过程D.对于枯水典型年,应选择对于工程最有利的年内过程5.以经过审查的实
测水文年月径流系列代表规划设计工程未来运行期间的年月径流过程,对其进行水文分析计算,是基于()。A.认为历史上发生过的径流过程可能重演B.认为下垫面条件无明显变化时,水文现象具有稳定的统计规律C.长期径流预报计算工作量大,难以完成D.规划设计工作的需要6.进行年径流资料插补延长时,(
)。A.选择的参证变量应与被展延的年径流资料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B.选择参证变量不必考虑成因联系C.可以任意延长相关直线,扩大回归方程的使用范围D.限于利用年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展延系列7.水文计算中常用相关法插补展延资料系列,其目的是为了提高()。A.样
本系列的一致性B.样本系列的可靠性C.样本系列的代表性D.样本系列的典型性8.在典型年的选择中,当选出的典型年不只一个时,对水电工程应选取()。A.灌溉需水期的径流比较枯的年份B.非灌溉需水期的径流比较枯的年份C.枯水期较长,且枯水期径流比较枯的年份D.丰水期较长,但枯水期径流比较枯的年份9.
在进行频率计算时,说到某一重现期的枯水流量时,常以()。A.等于该径流的概率来表示B.大于和等于该径流的概率来表示C.大于该径流的概率来表示D.小于和等于该径流的概率来表示10.某站的年径流量频率曲线的Cs>0,那么频率为50%的中水年的年径流量()。A.大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B.大于等于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C.小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D.等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三、计算题某雨量站年降雨量符合皮尔逊III型分布。用适线法求得该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706.6mm,年降雨量系列的离势系数Cv=0.25,偏态系数Cs=0.75。摘录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kp值表,见下表
。试求出该雨量站频率为5%的年平均降雨量。参考答案:按Cs=3.0Cv、P=5%查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kp值表,求得kp=1.46。则该雨量站频率P=5%的年平均降雨量为Xp=706.6×1.46=1031.6mm第5章洪水分析与计算一、判断
题1.从安全出发,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选取洪峰、洪量资料时,每年仅应选取1次最大的洪峰或洪量值作为样本。(√)2.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都是流域的产流模式,蓄满产流一般发生在干旱地区或湿润地区的干旱季节,超渗产流一般发生在湿润地区或干旱地区的湿润季节。(×)3.单位线法是推求设计暴雨的方法
。(×)4.推求设计洪水时采用的单位线法是推求地面径流过程的一种计算方法。(√)5.一次洪水过程,常用洪峰、洪量、洪水过程线三个要素来描述。(√)6.一次洪水过程,常用雨量、历时、洪水过程线三个要素来描述。(×)7.典型洪水过程线应尽量选择峰高量大且主峰位置偏后的洪水。(√
)8.典型洪水过程应具有代表性,应在较大洪水常出现的月份中选取,其洪水的历时、峰量关系、主峰位置等均能代表该流域较大洪水特性。(√)9.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基本假定是:暴雨与洪水同频率。(√)10.典型洪水过程线应尽量选择峰缓量大且主峰位置偏前的洪水。
(×)二、单选选择题1.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进行产流计算时,蓄满产流模式()。A.既产生地面径流又产生地下径流B.不产生地下径流C.不产生地面径流D.是因降雨强度超过入渗强度而产流2.净雨深在数量上应该()A.等于径流深B.大于径流深C.小于径流深D.等于流量3.
某流域为蓄满产流,一场暴雨所形成的径流是()A.地面径流B.地下径流C.总径流D.洪峰流量4.某流域为超渗产流,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取决于()A.降雨强度B.降雨量和前期土壤含水量C.降雨量D.洪峰流量5.当暴雨中心在上游时,所形成的单位线()A.洪峰小,洪峰出
现时早B.洪峰大,洪峰出现时间早C.洪峰小,洪峰出现时迟D.洪峰大,洪峰出现时间迟6.由蓄满产流模型绘制的降雨径流相关图的上部表现为一组()A.平行等距离曲线B.平行等距离直线C.非平行直线D.非平行曲线7.设计洪水是指()。A.符合设计标准要求
的洪水B.设计断面的最大洪水C.任一频率的洪水D.历史最大洪水8.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时,一般假定()。A.设计暴雨的频率大于设计洪水的频率B.设计暴雨的频率小于设计洪水的频率C.设计暴雨的频率等于设计洪水的频率D.设计暴雨的
频率大于、等于设计洪水的频率9.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原因是()。A.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精度高B.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方法简单C.流量资料不足或要求多种方法比较D.大暴雨资料容易收集10.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步骤是()。A.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B.暴雨观测、
暴雨选样、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C.暴雨频率分析、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D.暴雨选样、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选择典型洪水、推求设计洪水第6章水库兴利调节计算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用来反映水库工作状况的水位称为水库
特征水位。(√)2.库容系数等于水库兴利库容与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的比值。(√)3.死库容为调节库容,在正常运用情况下,死库容中的蓄水量可以动用。(×)4.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称为共用库容。(×)5.设计洪水位以下的库容称总库容。(×)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30分)1.()是解决河流天然来水与用水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一般在枯水年或中水年,能滞蓄余水期水量,保证缺水期供水。在丰水年能滞蓄汛期部分洪水,削减洪峰,保证下游安全。A.水泵B.水闸C.大坝D.水库2
.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用水要求水库死水位以下的水()。A.可以动用一部分B.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动用C.不可以动用D.可以随便3.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基本原理是()。A.流出水库的水量等于进入水库的水量B.蓄水等于用水C
.水库水量平衡D.物质不灭4.水库在运用时,汛期到来之前库水位应降到()。A.正常蓄水位B.设计洪水位C.防洪高水位D.死水位5.()时,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部分结合。A.防洪限制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重合B.
防洪限制水位低于正常蓄水位,防洪高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C.防洪限制水位与死水位重合,防洪高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重合D.设计洪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重合6.兴利库容是水库死水位与()之间的库容。A.校核洪水位B.正常蓄水位C.防洪高水位D.设计洪水位7.水库校核洪水位与死水位之
间的库容称为()库容。A.有效B.总C.调洪D.防洪8.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了满足设计的兴利要求,在设计枯水年(或设计枯水段)开始供水时必须蓄到的水位称为()。A.正常蓄水位B.有效库容C.设计洪水位D.防洪限制水位9.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称为()。
A.防洪高水位B.正常蓄水位C.防洪限制水位D.共用库容10.水库遇到大坝设计标准洪水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蓄水位称为()。A.防洪高水位B.设计洪水位C.校核洪水位D.防洪限制水位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水库的水量损失?它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参考答案:水库建成蓄水后,
使水位抬高,水面扩大,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状态,从而引起额外的水量损失,称为水库的水量损失。水库的水量损失主要包括蒸发损失和渗漏损失,严寒地区可能还包括结冰损失。2.何谓水量平衡原理?试写出水库兴利调节计算中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并说明式中各项的含义。参考答案:(1)水量平衡原理:对于任一区域,在给定
的时段内各种输入水量总量应等于输出水量总量与区域内时段始末储水量变化的代数和。(2)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水量平衡方程为Δw入-ΔW用-ΔW损-ΔW弃=ΔV=V末-V初式中:Δw入——计算时段内水库入流水量;ΔW用——计算
时段内水库各部门用水水量;ΔW损——计算时段内水库水量损失;ΔW弃——计算时段内水库弃水量;ΔV——计算时段内水库蓄水量的增减值;V末——计算时段末水库蓄水容积(或蓄水量);V初——计算时段初水库蓄水容积(或蓄水量)。3.何谓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何谓水库的共用库容(重叠库容)?参考答案:水库在正常
运用情况下,为了满足设计的兴利要求,在设计枯水年(或设计枯水段)开始供水时必须蓄到的水位称为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库容称为共用库容(重叠库容)。共用库容在汛期是防洪库容的一部分,汛后则为兴利库容的一部分。4.什么
是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在汛期,水库如何按照防洪限制水位运行?参考答案: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称为防洪限制水位。在汛期,为了留有库容拦蓄洪水,应限制兴利蓄水,使库水位不超过防洪限制水位。只有洪水到来时,为了滞洪,才允许水库水位超过防洪限制水
位。当洪水消退时,水库应迅速泄洪,使库水位尽快回降到防洪限制水位,以迎接下次洪水。四、计算题(20分)1.已知一水库某水利年来水和用水过程如表中第(1)、(2)、(3)列所示,试列表计算所需兴利库容和水库的蓄泄过程。时段/月来水量用水量
(1)(2)(3)4632015505440015506275012407141024108870268093860210010210018301166018301248016001670160023801600312901600参考答案:以月为
计算时段,计算过程如下:表某水库不计水量损失的年调节计算(多次运用)单位:万m3来水量-用水量时段/月来水量用水量余水(+)缺水(-)时段末水库兴利蓄水量弃水量备注(1)(2)(3)(4)(5)(6)(7)(8)46320155047704770水库蓄水5440015502850
55302090蓄满弃水627501240151055301510保持满库71410241010004530水库供水8870268018102720水库供水93860210017604480水库蓄水10210018302704750水库蓄水11660183011703580水库供
水12480160011202460水库供水167016009301530水库供水238016001220310水库供水3129016003100供水放空合计25190215901116075603600校核25190-21590=360011160-7560=360011160-7560
=3600①计算余水与缺水。以月为计算时段,用第(2)列减去第(3)列数值,差值为正时,表示有余水,列入表中第(4)列;差值为负时,表示缺水,列入表中第(5)列。②作运用情况简图。从第(4)、(5)列可以看出,
水库年内供、蓄水各两次,属多次运用情况。为分析方便,可将水库运用情况作出简图,如图所示。据表中(4)、(5)列数据,可求出图中示意的供、蓄水量为1—天然来水流量过程;2—用水流量过程W蓄1=(4770+2850+15
10)万m3=9130万m3(4~6月余水)W供1=(1000+1810)万m3=2810万m3(7~8月缺水)W蓄2=(1760+270)万m3=2030万m3(9~10月余水)W供2=(1170+1120+930+1220+310)万m3
=4750万m3(11~3月缺水)③计算兴利库容。从调节周期末兴利蓄水为零开始,逆时序向前计算,遇缺水相加,遇余水相减,相减后若出现负值作为零处理(即取为零)。如此可求出各特征时刻所需的兴利蓄水量t4时刻:V4=0(万m3)t3时刻:V3=V4+W供2=0+4750=4
750(万m3)t2时刻:V2=V3-W蓄2=4750-2030=2720(万m3)t1时刻:V1=V2+W供1=2720+2810=5530(万m3)t0时刻:V0=V1-W蓄1=5530-9130=-3600<0,取V0=0。经比较可知,t1时刻所需的兴利蓄水容积V1为最大,则所需的兴利库
容为5530万m3。④计算各月末水库兴利蓄水量及各月弃水量。计算时先找出水库供水期和蓄水期。蓄水期本月末水库兴利蓄水量应为本月初(即上月末)水库兴利蓄水量加上本月蓄水量。如计算出的兴利蓄水量超过兴利库容5530万m3,说明已库满并有弃水,则取兴利蓄水量为5530万m3。供水期本月末水库兴利蓄水量
应为本月初(即上月末)水库兴利蓄水量减去本月缺水量。由(4)、(5)栏知本例从4月初开始蓄水,4月初水库兴利蓄水量为0(相应库水位为死水位),4月份有余水4770万m3,则4月末兴利蓄水量应为0+4770
=4770(万m3)。5月份有余水2850万m3,则5月末兴利蓄水量应为4770+2850=7620>5530,故5月末兴利蓄水量应为5530万m3,即本月水库已蓄满并产生弃水:7620-5530=2
090(万m3)。同理,可以依次计算出水库各月的蓄水量变化情况及水库弃水情况。结果见表中第(6)、(7)列。第7章水库防洪调节计算一、单项选择题1.各种防洪调节计算的基本原理都是求解()A.水量平衡方程B.库蓄泄方程C.水量平衡方程与水库蓄泄方程D.水库动量方
程2.在水库的设计中,水库的防洪标准一般要比下游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要()A.低B.高C.相等D.略低3.防洪库容V防,溢洪道宽度B,最大下泄流量q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越大,qm越大,V防越大B.B越大,qm越小,V防越
小C.B越大,qm越大,V防越小D.B越大,qm越小,V防越大4.水库进行调洪时:()A.水库的最高洪水位与入库洪水的洪峰同时发生B.入库洪水位的洪峰发生在水库最高洪水位之前C.水库最高洪水位发生在入库洪水的洪峰之前D.水库最高洪
水位发生在入库洪水的洪峰之后5.在有闸门控制的水库防洪运行中,一场洪水的最大下泄流量取决于()A.水库的泄洪能力B.防洪库容的大小C.水库的防洪调度方式D.水库的兴利能力6.有闸门控制的水库,溢洪道堰顶高程Z堰,汛限水位Z汛和正常高水位Z蓄
的关系是()A.Z堰<Z汛≤Z蓄B.Z堰≤Z汛≤Z蓄C.Z汛≤Z堰≤Z蓄D.Z蓄≤Z堰≤Z汛7.在相同防洪库容条件下,有闸门控制泄流与自由泄流相比()A.能增大最大下泄流量B.能减小最大下泄流量C.不影响最大下泄流量D.
无法比较8.关于水库防洪调节计算的列表试算法和半图解法的适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列表试算法计算结果不太准确B.列表试算法比较简便,手算时计算工作量很小C.半图解法适用于计算时段不同,以及泄流规律不同的情况D.列表试算法适用于计算时段改变、泄流规律改变的情况9.关于水库防洪调节计算
的列表试算法和半图解法的适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列表试算法计算结果不太准确B.列表试算法比较简便,手算时计算工作量很小C.半图解法不适用于计算时段不同,以及泄流规律不同的情况D.列表试算法不适用于计算时段改变、泄流规律改变的情况10.在采用洪水预报配合调度时,Z限可以定得比不考虑短期洪水预
报时()A.低B.高C.相等D.略低二、判断题1.设计某水库,对于一定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和水库地形来说,影响洪水调节结果的因素,主要是泄洪建筑物的泄流能力和方式及起调水位。(√)2.当水库溢洪道为敞开式,不设闸门控制时,汛期限制水位齐平于
堰顶高程。(√)3.结合预报,水库溢洪道无闸门控制时,若汛期限制水位低于堰顶高程,则可以提高水库的防洪标准。(√)4.水库的调洪作用在于使出库洪水变得展平。(√)5.对于山区小流域的水库,其防洪的主要任务在于削减洪峰,而对于大中型流域的水库,其防洪任务主要是滞蓄洪量。(√)6.水库防洪库容的
大小取决于泄洪建筑物的尺寸和型式以及设计洪水的大小,而与调洪方式无关。(×)7.在调洪演算中,由于图解方法简单,因此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下的调洪计算。(×)8.在水库规划设计阶段和管理运用阶段,调洪计算的任务不同,
但调洪计算的方法、原理是相同的。(√)9.溢洪道不设闸门的水库采用短期洪水预报可以较大的提高防洪效益。(√)10.水库调洪计算半图解法适用于计算时段发生改变的情况。(×)11.泄洪建筑物在某水位的泄流能力,是指该水位下泄洪建筑物可能通过的平均流量。(×)12.有闸门的泄洪建筑物,当闸门全开
时为自由泄流。(√)13.有闸门的泄洪建筑物,当闸门半开时为自由泄流。(×)14.水库水量平衡方程式的含义是在一个计算时段内,入库水量与出库水量之差,等于该时段内水库蓄水量的变化量。(√)15.对于拟定的某一具体泄洪建筑物而言,无论是有闸门还是无闸
门,其下泄流量和泄洪能力仅随水位升降而变化。(√)第8章水能计算及水电站主要参数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规划设计观点,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包括()两大部分。A.必需容量和重复容量B.最大工作容量和备用容量C.工作容量和空闲容量D.工作容量和受阻容量2.水电站重复容量()。A.
属于必需容量B.即为最大工作容量C.是在必需容量之外加设的装机容量D.属于备用容量3.一般情况下,计算年调节水电站保证出力的时段是()。A.一年B.供水期C.设计枯水年D.若干枯水年4.日调节水电站在日负荷图上的工作位置若向上移,其
最大工作容量()。A.变小B.变大C.不变D.变化不确定5.水电站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A.等于水电站机组年多平均实际工作的小时数B.等于水电站机组在枯水时段的多年平均工作小时数C.等于水电站机组多年平均按装机容量工作的小时数D
.是水电站的一项动能经济指标6.某日调节水电站下游有航运要求,且在系统中起调峰作用,其在日负荷图中的工作位置应为()。A.峰荷B.基荷C.基荷和峰荷D.谷荷7.年调节水电站保证出力的计算时段为()。A.年B.供水期C.月D.秒8.年平均负荷图反映()。A.电量要求B.出
力要求C.出力和电能要求D.水位要求9.关于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说法错误的是()A.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是水电站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与水电站装机容量的比值B.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反映了水电站设备的利用程度,也反映了水能利用的程度C.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过小,说明设备利用率过低,
装机容量偏大,水能利用较充分D.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过大,说明设备利用率高,装机容量适中10.在实际运行中,电力系统的负荷处于不断变动中,为保证供电质量,平衡跳动负荷而设置的备用容量为()A.负荷备用容量B.事故备用容量C.检修备用容
量D.经济备用容量二、判断题1.为求得日调节水电站的多年平均发电量,需计算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出力,此时可对设计枯水年逐日进行水能计算,求得各日平均出力,并取其平均值为。(×)2.年调节水电站在电力系统负荷图中的工作位置应随来水情况变化,一般在设计枯水年供水期担任系统峰荷,丰水期工作位置
下移。(√)3.某日调节水电站下游有航运要求,且在系统中起调峰作用,则其在日负荷图中的工作位置应在基荷部分。(×)4.日平均负荷率日是日最小负荷与日最大负荷的比值。(×)5.最小负荷率是日平均负荷与日最大负荷的比值。(×)6.年最大负荷图反映了电力系统各月的最大出力要求。(√)7.水电
站相应于设计保证率的枯水时段的最大出力称为保证出力。(×)8.与水电站保证出力及其计算时段相应的发电量为水电站的保证电能。(√)9.电力系统用以满足系统平均负荷要求的容量,称为最大工作容量。(×)10.电力系统用以满足
系统最大负荷要求的容量,称为最大工作容量。(√)第9章水库调度一、判断题1.水库调度是在来水难以预知的情况下,使已建水库达到安全、经济运行,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措施。(√)2.水库调度应在对于径流进行准确长期预报的基础上进行。(×)3.水库调度图以水平横坐标表示水位,以垂直纵坐标表示时间。(×)4
.水库调度图以水平横坐标表示时间,以垂直纵坐标表示水位,图中由调度线分为若干区域。(√)5.当按照水库实际蓄水位在水库调度图中查得位置在正常工作区时,水电站应按保证出力工作。(√)6.水库在汛期运行时应首先满足防洪要求。(√)7.水库在汛期运行时应首先满足发电要求。(×)8.年
调节水电站蓄水期水库调度的任务是在保证水电站正常工作和期末蓄水至正常蓄水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出力工作,减少弃水。(√)二、单项选择题1.水库调度图依据()编制,是进行水库调度最为常用的工具。A.实测的径流时历过程B.枯水年资料C.中水年资料D.丰水年资料2.按照允许的最高蓄水位反推
实际的防洪限制水位,()。A.可一次算出结果B.应采用试算法C.应进行兴利调节计算D.与水库防洪调度运用方式无关3.水库调度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A.水库供水计划和水库调度图B.数据采集和数据计算C.单库发电调度和梯级联合发电调度D.常规调度和优化
调度第10章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保护与严格管理一、选择题1.水资源规划,()。A.专业规划服从综合规划B.全国规划服从流域规划C.流域规划服从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D.综合规划服从专业规划。2.水资源调查评
价()。A.是与水资源规划并行的工作B.即为水资源数量调查评价C.包括水资源数量调查评价、水资源质量调查评价,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D.即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3.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工作。A.最主要B.第二阶段C.最后阶段D.第一阶
段4.地表水资源数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的地表水量,()。A.以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B.以上游来水径流量表示C.以出口断面径流量表示D.以河川径流量表示。5.水权()。A.即为水资源所有权B.是指以水资源所有权为基础的一组权利的总和,包括水资源使
用权、水资源占有权、水资源收益权、水资源转让权等C.即为水资源使用权D.不允许有偿转让。6.水资源需求()。A.可以分为基本需求、生态环境需求和经济需求三种B.主要是指经济需求C.不包括生态环境需求D.属于人权的范畴,应无条件地予以满足。7.建设节水型社
会()。A.包括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含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B.主要是加强节水工程建设C.不包括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以及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D.不包括开展节水宣传教育。8.水利工程供水价格()。A.是指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自
来水的价格B.采取统一政策、统一管理方式,实行政府定价C.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D.不应计入利润。9.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III类主要适用于()。A.集中式生活饮用
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B.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
区D.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10.水功能区分为水功能一级区和水功能二级区,()。A.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禁止进行不利于功能保护的活动,同时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B.水功能一级区的保留区用于当前开C.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
为3类D.水功能二级区分为9类。二、判断题1.某区域的地表水资源量是指区内降水所形成的河川径流量,不包括区域的入境水量。(√)2.区域的总水资源数量可按两种途径计算。第一种途径是将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资源数量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求得总水资源量。第二种途径是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用水资源总表达
式直接计算。(√)3.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格局是“三横四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权转换应完全通过市场进行。(×)5.水利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基本水价与用户实际上用不用水和用多少水有关。(×)6.对于超定额用水实
行累进加价,与用水超过用水定额多少无关。(×)7.有毒污染物是指那些直接或者间接为生物摄入人体后,导致该生物或者其后代发病、行为反常、遗传异变、生理机能失常、机体变形或者死亡的污染物。(√)8.按照污染物的不同,可将水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9.由无机污染物(酸
、碱和一些无机盐类等)造成的水污染属于物理性污染。(×)10.水功能区划是全面贯彻水法,实践新时期治水思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