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共(29)页,49.86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54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题目随机,下载后利用查找功能完成学习任务(80%左右)一、单项选择题1.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A.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B
.古代帝王对琴有特别的喜爱C.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D.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
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A.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B.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C.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D.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3.西方传教士第
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A.宋元之际B.元末C.明代中期D.清前期4.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A.梁漱溟B.熊十力C.冯友兰D.马一浮5.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A.在善地停止下来B.停下来即是至善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D.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6.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仁”,究其根本,是()A.对普通百姓的统治手段B.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约束C.对封建统
治政治的要求D.对士人的要求7.程朱理学建立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A.人道B.“天理”C.纲常D.“心即理”8.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A.气韵生动B.朴质浑厚C.小巧精美D.怪诞离奇9.我国历
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0.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A.是一种虚幻的图画景象B.由创作主体心造之境C.就是现实的物境D.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
”加工过的现实世界11.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12.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A.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B.含有一种欲望C.情感的专注D.都讲究大公无私13.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A.《诗经》B.《春秋左氏传》C.《史记》D.《庄子》14.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A.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B.儒家的法家化C.法家的儒家化D.伦理的法制化15.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
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A.天理B.天命C.天人感应D.天人合一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代17.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18.虽然随着
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的象征。A.仁义、忠诚B.正义、正气C.万物有灵D.驱邪逐怪19.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德都是善德B.与天道相悖之德
称德C.德有凶吉之分D.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20.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A.吴起B.孙武C.苏秦D.孙膑21.“贞”在最初是从《易》中“元亨利贞”的运化变易思想中来,后来才成为妇女的一种约束,其思想根本在于:()A.是古代一种变态的性意识B.
本质上是一种讲究卫生的思想C.以贞洁为万物之始的思想D.以女子童贞为吉祥的思想22.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
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23.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A.法家B.道家C.墨家D.阴阳家24.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A.赡养老人B.传宗接代C.抚养子女D.光宗耀祖25.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A.两汉之际B.东汉末年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26.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A.宗天B.尚鬼C.嗜酒D.以蓍草占吉凶27.道教的出现是在()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28.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纡徐委备29.与宋代绘
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30.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全盘西化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3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A.魏源B.冯桂芬
C.郑观应D.孙中山32.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33.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唱B.念C.做D.打34.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A.民主与博爱B.和平与民主C.民主与科
学D.自然与科学35.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A.道家B.道教C.神仙家D.佛教36.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A.礼B.义C.理D.法37.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A.《河图》所出的形状B.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C.是一种生殖崇拜D.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38.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39.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
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后了,而且还有许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效应的有()A.不利于国家的强大B.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C.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D.不利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40.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B.道家对
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C.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4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42.()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这正是中华民族善良、淳朴、团结、友爱这一民族特性的深厚社会道德基础。A.“礼”B.德C.善D.“仁”43.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A.跟“忠”的意思较近B.更注重主体性C.有外在约束的意味D.与“信”的观念相同44.《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
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45.礼向“
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时期出现的。A.孔子《论语》中B.《庄子》一书中C.宋学兴起之时D.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46.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B.科举制的实施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47.作为一个重统的国家,在文化层面上有着各种
各样的统系意识,那么,其中最根本的统系观念是()A.正统B.道统C.文统D.佛统48.“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49.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A.郑关应B.冯桂芬C.薛福成D.魏
源50.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A.诸子学术逐渐消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51.理学家以()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A.道家思想B.佛教思想C.儒家思想D.法家思想52.
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A.儒、墨、道、法B.儒、墨、道、名C.儒、道、法、阴阳D.儒、道、墨、阴阳53.儒家所谓的“智”是指()A.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B.明智的政治态度C.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D.客观
的分析事物的能力54.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A.术B.仁C.博爱D.兼爱55.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就开始的A.先秦B.秦C.西汉D.东汉56.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
对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等地区的统治。A.台湾B.西藏C.云南D.青海57.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A.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B.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C.恭也就是敬D.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58.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
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B.“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C.“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59.《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A.违法犯禁之
徒B.循规蹈矩之士C.好学谦虚之人D.仁慈善良之辈60.《物理小识》的作者是()A.徐光启B.方以智C.李之藻D.宋应星61.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
的南移62.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63.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A.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B.仕朝廷
随波逐流C.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D.因为隐居而出大名64.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了人生的最佳道路是()A.吾日三省吾身B.学而优则仕C.自强不息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5.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是()A.苏轼B.
林逋C.陆游D.辛弃疾66.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A.殷商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7.荀子学说的核心是(),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A.性善论B.仁政C.法治D.性恶说68.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
说法,下面认识正确的是()A.什么也不用做B.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C.不做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D.做尽所有的事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69.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B.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C.像
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D.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70.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B.封建社会
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C.封建法制不健全D.封建法制十分健全7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72.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A.“无为”B.克己复礼C.任贤D.以德服人73.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A.“礼”和“乐”B.兼爱C.法治D.无为74.“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以()为本的。A.阴B.阳C.阴阳互动D.阳胜于阴75
.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A.东北亚文化圈B.中原亚文化圈C.南方亚文化圈D.西北亚文化圈76.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A.老庄为代表的道家B.孔孟为代表的儒家C.墨家D.
法家77.“恕”的本意是指()A.原谅别人的过失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严格地要求自D.严格地要求别人78.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79.作为现代新文化运
动标志的书刊是()A.邹容的《革命军》B.陈天华的《猛回头》C.陈天华的《警世钟》D.陈独秀的《新青年》80.()已产生了德、礼、孝等道德观念。A.原始社会B.商代C.西周D.春秋战国82.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借助西方的物质文
明来扶持即将崩塌的封建大厦B.揭开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C.传播近代科技知识D.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83.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A.白朴B.马致远C.关汉卿D.王实甫84.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A.性欲B.情感C.天
性D.爱85.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A.唐诗B.宋词C.元曲D.宋元话本86.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A.德B.道C.君子D.仁87.“命”的本意是“令”,命令二字同意。在儒学里,有一个终极之“令”,即()A.性命B.
天命C.宿命D.君命88.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A.仁、礼B.法、术、势C.兼爱D.无为89.()将百姓比喻为水,君主比喻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形象地揭示了百姓与君主二者关系的实质。A.荀子B.孟子C.唐太宗
D.孔子90.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秦B.西汉C.东汉D.唐9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春秋左氏传B.国语C.史记D.资治通鉴90.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A.家族观念B.忠君观念C.个体人
格D.社会群体二、多项选择题1.先秦诸学派中,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两家。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A.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B.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C.乐府诗D.刘勰《文心雕龙》为代
表的文学评论。3.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A.公忠爱国B.三从四德C.三纲D.仁爱孝悌4.人本主义精神主要包括()层次。A.以民为本B.重人伦远鬼神C.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D.重义轻利5.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的成果主要有()。A.刘徽
的《九章算术注》B.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和编制的《大明历》C.造纸术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6.杜甫的著名诗篇有()。A.《将进酒》B.《兵车行》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秋兴八首》7.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
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A.内省B.自讼C.养气D.“慎独”8.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西南地区D.沿海地区9.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A.《商君书》B.《韩非子》C.《吕氏春秋》D.《论语》10.()属于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内容。A.印刷术B.指南针C.浑天仪D.造纸术11.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A.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B.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C.诸子蜂起,百家争鸣D.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12.明代至
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文学名著主要有()。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永乐大典》13.“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A.引申为文字、文章B.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C.引申为精神修养,在
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D.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14.我国原始宗教有很多分野,总的来讲,主要有()。A.自然崇拜B.动植物崇拜C.图腾崇拜D.圣贤崇拜15.春秋战国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A.《诗经》B.《楚辞》C.诸子百家的著作
D.乐府诗;16.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有()。A.法家B.名家C.儒家D.道家17.隋唐时期科技成就的主要标志有()。A.雕版印刷术的发明B.刘焯的《皇极历》C.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D.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
》18.()属于唐代官修史书。A.《晋书》B.《隋书》C.《史通》D.《通典》19.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工程由()部分组成。A.大坝B.“宝瓶口”C.“飞沙堰”D.“分水鱼嘴”20.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
。A.乡试B.州试C.省试D.殿试21.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A.《诗经》B.楚辞C.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D.《易经》22.()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代表。A.敦煌莫高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大足石窟23.明
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科技成果主要有()。A.李时珍的《本草纲目》B.徐光启的《农政全书》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D.《徐霞客游记》24.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A.学而不厌B.温故知新C.诲人不倦D.以身作
则25.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A.范晔的《后汉书》B.陈寿的《三国志》C.班固的《汉书》D.萧子显的《南齐书》26.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主要标志有()。A.兼容并包的文化气派B.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新学
派的形成C.市民文化的兴起D.官学兴盛,私学特别是书院空前发展27.孟子的“四端”包括人性天然就具有的()。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28.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有()。A.《道德经》B.《论语》C.《庄
子》D.《管子》29.秦汉时期科技领域的成果主要有()。A.造纸术B.《氾胜之书》C.《伤寒杂病论》D.《黄帝内经》3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A.以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B.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C.赋与五言古诗D.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评论3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A.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B.诸子蜂起,百家争鸣C.儒家经典的初步形成和
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D.科技文化的成就杰出3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A.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B.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C.玄学的兴起D.儒学的繁荣33.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
)的发明。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火药武器34.春秋战国时期科技领域的成就主要有()。A.《甘石星经》B.《黄帝内经》C.地动仪D.以青铜器和铁制农具为代表的冶炼工艺技术35.东晋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有()。
A.《归园田居》B.《饮酒》C.《桃花源诗并记》D.《咏怀》36.近代()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A.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B.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C.刘鹗的《老残游记》D.曾朴的《孽海花》37.()是宋元时期编撰的“正史”。A.《旧唐书》B.《新唐书》C.
《旧五代史》D.《新五代史》38.李白的著名诗篇有()。A.《蜀道难》B.《梦游天姥吟留别》C.《将进酒》D.《丽人行》39.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A.表达的复杂多样性B.外表形式的齐合性C.折衷融合的倾向D.对身份秩序的尊重40.宋元时期史
学领域的代表作有()等。A.《资治通鉴》B.《通鉴纪事本末》C.《通典》D.《文献通考》4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原始道教,使之转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其代表人物为()。A.张角
B.葛洪C.寇谦之D.陶弘景42.隋唐时期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主要有()。A.雕版印刷术的发明B.刘焯的《皇极历》C.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D.僧一行等制作的黄道游仪和实测子午线43.()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A.春节B.元宵节C.重阳节D.母亲节三、判断题1.《兰亭序》是王羲之最
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法贴之冠。(√)2.上古时期主要的文学类型是原始诗歌和寓言。(√)3.唐朝时期,文学开始进入自觉时代。(√)4.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5.中国哲学发端于先
秦,尤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为主。(√)6.“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7.哲学是关于探求价值体系、认识现象世界并反思认知能力的一种特殊学科。(√)8.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9.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1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11.先秦时代为艺术的萌芽期,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宗教向理性演变。(√)1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
布局,或为自由式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13.20世纪80年代,曾经受到冷落的文化学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持续和特别关注,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热”。(√)14.南宋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15.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是:因
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循序渐进。(√)16.“全盘西化”论在现代史上不仅是历史学、文化学概念,同时也是政治学概念。(√)17.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18.自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19.道的
“无”“恒”“一”“朴”是一切事物原初状态。(√)20.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21.“文化”之“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22.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23.印度是最早应用“十进制”计数法的国家。(√)24.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尊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25.唐代以后,三教合一渐成趋势。(√)26.先秦时期的艺术主要表现宗教。
(√)27.《战国策》是中国现存已知的第一部国别史。(√)28.两汉时期,黄老之学与经学相继兴盛,中国封建社会承续近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初步形成。(√)29.制度文化是指以艺术语言、动作、图像等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30.中国古
代数学以明清时期为最高境界。(√)31.孔子关于“有教无类”、重视德育和智育的思想,还有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都闪耀着素质教育的火花。(√)32.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33.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34.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35.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和殿试。(√)36.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精神之一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37.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繁
荣而有生气的时期。(√)38.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39.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取向。(√)40.西方文化强调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中国文化则主张通过调和来化
解矛盾。(√)41.佛教,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4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43.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4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
学的汇集地。(√)45.《天问》是中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46.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47.在中国法律文化的起源史上,广泛流行着礼源于法。(√)48.儒家的“贵阴尚柔”思想反映的是女性崇拜的文化意识。(√)49.《孙子兵
法》号称“百世谈兵之祖”。(√)50.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51.神话是文明社会之前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52.与“中体西用”论主旨相背离的是“儒学复兴说”。(√)53.黄帝是中华民族英雄时代的代表人物,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5
4.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55.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56.“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57.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8.佛、
儒分歧的焦点就是生死问题,儒家重生轻死;佛家重死轻生,以神不灭论为其理论根本。(√)59.《算数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中国传世最早的数学专著。(√)60.《左传》是中国著作史上第一部有著者署名的作品。(√)6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2.东晋时的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和陆探微合称“六朝三杰”。(√)63.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64.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65.原始时代的古乐常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都与
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自然灾害的斗争相关系。(√)66.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的价值体系,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反映。(√)67.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68.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
。(√)69.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70.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71.目前学界一般接受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文化分类。(√)72.南北
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73.物质生产文化即保证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健康有序进行的制度管理文化。(√)74.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75.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76.和谐指要素内部以及
要素之间的相应和配合得当,它强调和而不同、协调相处,体现多样性的协调,表明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77.戏曲由宋杂剧、宋南戏发展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明杂剧及明、清南戏。(√)78.宗谱,又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79.20世纪80年代,曾经受到冷落的文化学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持续和特别关注,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热”。(√)80.张择端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81.和
谐指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的相应和配合得当,它强调和而不同、协调相处,体现多样性的协调,表明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82.道教以苦人生、信来世、求解脱为主要追求。(√)83.中国真正有文字的历史从殷墟甲骨文开始。(√)
84.中国书法艺术源远长流,应当说从甲骨文就开始了,但是从总体上讲,书法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汉魏时期。(√)85.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86.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