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设计3-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共(3)页,3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4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内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以及运用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两个基本的解方程步骤后,进一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另外两个基本步骤──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得到解一元一次
方程的一般步骤,至此可以解各种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等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属奠基性工作.因此,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要注意落实“双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2.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使学生朝着解方程的目标方向进行
变形,即最终使方程变成形如x=a的形式,而解方程的各种步骤都是针对现有方程的形式特征,为逐步接近最终目标而实施的,即在保持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逐步使方程向x=a的方向变形.正因为如此,教材先介绍了简单的变形——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再介绍较为复杂的
变形──去括号与去分母,而复杂的变形又往往包含简单的变形,从而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因此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要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方程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3.在学习“去括号”和“去分母”解一元
一次方程时,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而列方程是建立在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关键是找出适当的相等关系,并将其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正确表达,即建立问题的方程模型.因此通过这一节学习,学生要逐步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
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独
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3)通过学生间的
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教学重点】(1)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方程。(2)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2)
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去括号法则和移项之后,进一步系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它是去括号法则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再者,七年级的的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学生爱表现,有较强的好胜心等
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四.策略分析1.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突破策略:解方程中的去括号法则与有理数运算中的去括号法则相同,依据是乘法的分配律.要注意括号前的符号,它是决定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要注
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项的符号;若括号前有因数时,应利用乘法的分配律将该因数与括号内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以免发生漏乘.遇到多
层括号时,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去括号的口诀: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都变号.2.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突破策略: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
次方程模型,首先应该通过读题审题,分析、找出问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运算、相等关系,并尝试用已知数、未知数来表示.设计由简到难的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解决.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为响应“建设美好校园,共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学校计划将原来长为30米,宽为20米的绿地进行扩建,使长增加a米,
宽不变.(1)求扩建后的绿地面积.(2)经实地测量,扩建后的绿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由题意可列方程为:(二).提出问题,建立方程模型问题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
平均用电量是多少?思考:1.本题中涉及到了哪些量?2.这些量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师生合作,共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3.移项4.化系数为1.(三).强化练习:1.1.2(6x+1)=8得________,这种变形叫做________,它要
注意的是___________.2.下列解方程1-(2x+1)=10变形,正确的是().A.1+2x+1=10B.1-2x+1=10C.1-2x-1=10D.1+2x-1=10例1.解下列方程:(1)2
x-(x-10)=5x+2(x-1)(2)问题2:同学们通过这几天的学习,相信你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或体会,试着说一说吧!出示例题220米30米37(1)32(3).xxx--=-+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而行,用了2h;从乙码头
返回甲码头逆流而行,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km/h,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学生独立解决(四):课堂小结:(五):课堂检测(六):布置作业(七):教学反思: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四基”和“四能”,数学
课给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更重要,多年以后学生虽然忘记了许多数学的知识,但老师传授给他的用数学意识,以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这种能力我想学生会终生受益,仔细研究教材发现人教版在方程内容的安排上总是从实
际生活入手,我就在想它这样安排目的何在,是不是让学生体会方程的产生是实际的需要,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通过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基础上研究解方程的一般思路,同样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化归的思想,以及在解方程中蕴含的程序化的思想,虽然对数学思想方法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既需要教材的渗透反应,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最终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
,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但这节课中我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有些急功近利,刻意而为之,偏离了“双基”的落实,忽视了本节课的另一条主线,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主要原因是对课标中:“感悟和体会数学思想”理解不透,授课中引导的经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做到及兼顾知识的传授,又做到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感悟,需要我仔细的研究和多多的反思。另外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产生
的过程,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