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切线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切圆》教学设计2-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DOC
  • 阅读 67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45.000 KB
  • 2022-11-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圆的切线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切圆》教学设计2-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圆的切线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切圆》教学设计2-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圆的切线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切圆》教学设计2-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圆的切线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切圆》教学设计2-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doc,共(7)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2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章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之前的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圆有关的概念,如半径、圆周角、圆心角等,学习了圆的性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里将进一步讨论其中的一种情况:相切。学生

的活动经验基础: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逻辑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

导。学生思维活跃,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并用完整的话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不是那么浓厚,学习不具有自觉性,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九年级初中下册数学第三章《圆》

第六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具体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2)会过圆上一

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1)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2)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

课时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的性质,懂得了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判断直线和圆属于哪一种位置关系,可以从公共点的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

径作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判断,还掌握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由上可知,判断直线和圆相切的方法有两种,是否仅此两种呢?本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第二环节新课讲解活动内容: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2.做一做3.如何作三角形的

内切圆4.补充例题讲解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如下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l的距离d等于半

径r?此时,直线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实际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圆,并画出直径AB,拿直尺当直线,让直尺绕着点A移动.观察∠α发生变化时,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意见.以下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得到

的结论:生1:如上图,直线l1与AB的夹角为α,点O到l的距离为d1,d1<r,这时直线l1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当把直线l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l位置时,∠α由锐角变为直角,点O到l的距离为d,d=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当把直线l再继续旋

转到l2位置时,∠α由直角变为钝角,点O到l的距离为d2,d2<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离.生2:当∠α=90°时,点O到l的距离d等于半径.此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因为从上一节课可知,当圆心O到直线l的

距离d=r时,直线与⊙O相切.生3:这就得出了判定圆的切线的又一种方法: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做一做已知⊙O上有一点A,过A作出⊙O的切线.分析:根据刚讨论过的圆的切线的第三个判定条件可知:经过直

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而现在已知圆心O和圆上一点A,那么过A点的直径就可以作出来,再作直径的垂线即可.如右图.(1)连接OA.(2)过点A作OA的垂线l,l即为所求的切线.3.如何作三角形

的内切圆.如下图,从一块三角形材料中,能否剪下一个圆使其与各边都相切.分析:假设符号条件的圆已作出,则它的圆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因此,圆心在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上,半径为圆心到三边的距离.解:(1)作∠B、∠C的

平分线BE和CF,交点为I(如右上图).(2)过I作ID⊥BC,垂足为D.(3)以I为圆心,以ID为半径作⊙I.⊙I就是所求的圆.∵I在∠B的角平分线BE上,∴ID=IM,又∵I在∠C的平分线CF上.∵ID=IN,∵ID=IM=IN.这是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出的,

所以I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因此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出一个,因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为圆心,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为半径,圆心和半径都确定的圆只有一个.并且只能作出一个,这个圆叫

做三角形的内切圆(inscribedcircleoftriangle),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incenter).4.(补充)例题讲解如下图,AB是⊙O的直径,∠ABT=45°,AT=AB.求证:A

T是⊙O的切线.分析:AT经过直径的一端,因此只要证AT垂直于AB即可,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T=AB,所以∠ABT=∠ATB,又由∠ABT=45°,所以∠ATB=45°.由三角形内角和可证∠TAB=90°,即AT⊥

AB.证明:∵AB=AT,∠ABT=45°.∴∠ATB=∠ABT=45°.∴∠TAB=180°-∠ABT-∠ATB=90°.∴AT⊥AB,即AT是⊙O的切线.第三环节课堂练习随堂练习1.以边长为3,4,5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圆心,分别作圆与对边相切,则这三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

2.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并说明与它们内心的位置情况?第四环节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2.会经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4.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

概念.第五环节课后作业必做:习题3.81,2题选做: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四、教学反思1、运用课件创设最佳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师生,

生生关系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大家都无拘无束,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2、教给学法,实现自主合作学习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在因素,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

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的部分进行补充。比如模仿与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而今新课程标准中它仍旧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有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加以补充。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学,自由组合,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自主选择题目练习和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课

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觉得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在把握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在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上,从学生学习效果上看,似乎并不是那么完满。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