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DOC
  • 阅读 9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3.343 MB
  • 2022-1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共(10)页,3.34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课题】复习课《等高线地形图》【课程标准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课程标准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对课标要求的把握:1.“海拔和相对高度”是两个有关地

形的基本概念,使用“读图计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2.课标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能够判断坡度的陡缓,其中山峰、鞍部、陡缓坡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为难一些。为达到要求,

设计学生较感兴趣的课堂活动,结合杨桃小实验,让学生在活动和实验中懂得山脊和山谷的区别,并在练习中总结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特点。3.通过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选自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是整个

地理学习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地图,这种地图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总论和分区地理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它是贯穿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此外,等高线地形图作为等值线图的代表首先出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它的学习将对学生以后学习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等人口线分

布图等一系列等值线图的学习至关重要。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二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判断坡度的陡缓。但本节是复习课,复习内容不能只局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必须延伸到前后所学的关联内容,知识广度上也应有所拓展,如拓展到对等高线地形

图的应用等。此外,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虽然已经学习过,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遗忘,所以复习时既要扣住基础知识,又要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

山峰、鞍部、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教学重点】运用等高线地形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辨别坡度的陡缓。【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区分山脊和山谷;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读

图分析、知识归纳、比较、讲练结合【教学过程】2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欣赏一组美丽丹霞的风光图片。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在平面上概略地表示地面的起伏状况。学生欣赏图片用风光图片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环节二一、复习五个基本概念:海拔

、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朗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课标要求。1.能够区别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懂得利用等高线和高度表在各种类型地形图上估算高度;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3.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盆地、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学生朗读学生明确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活动一:谁说的对?设计故事情节:一位住在青藏高原的老人对他的孙子说:“珠穆朗玛峰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峰,它至少有4

000米。”“爷爷说的不对,书上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判断爷孙俩谁说的对?为什么?通过两个活动明确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五个基本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懂得

等高线的画法。3活动二:在下图中画出等高线。学生画等高线。2、观察学生画图情况,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几种画法,让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步骤1、2,复习等高线的概念:把海拔相同的连成的线。3、如果在图1内加画一条等高线,可不可以?若可,该等高线的海拔是多少?

该图的等高距是多少?学生回答通过步骤3复习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承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看出地形的形态和坡度的陡缓呢?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的地形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呢?首先需要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基本地形部位。4环节三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

基本地形部位活动三:初探地形图&亲子活动江门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在暑假举行一次亲子活动——拥抱大自然。邓齐带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到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参加这次活动。由于活动在山地中举行,学校为每个家庭准备一幅圭峰山的局部等高线地形图,邓齐的家人看着地形图一脸茫

然。邓齐说:“我会看,我们刚刚学完等高线地形图,本次活动由我来指挥。”任务一:寻宝大行动各家庭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出山中藏匿的宝贝,并说出宝贝藏在山体的什么部位,识别地形部位的依据是什么?任务二:登顶观光从安全角度出发,各家庭请选择一条比较容易爬山的路线登顶,并说明选择的理由。任务三:

请在活动区找到一处瀑布,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组成一个家庭,完成这次亲子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基本地形部位,会判断坡度的陡缓。亲子活动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提高学

习积极性,令他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小组活动有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观赏瀑布美景,并解释这里为什么会形成瀑布?活动四:为了突破山脊和山谷这个难点,做了个杨桃实验:结论:山谷易聚水形成河流学生观察杨桃,有明显的

脊和谷。在杨桃上方到水,观察水流动的情况。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山脊和山谷,明白山谷易聚水形成河流。5整理知识要点:1、山顶(山峰):山的最高部位,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2、鞍部:两山顶之间比较低平的部位3、山脊:等高线向低凸4、山谷:等高线向高凸(可成河)5、缓坡:等高线

间隔稀疏陡坡:等高线间隔密集6、陡崖:等高线相交或重叠学生对在亲子活动中使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何作用呢?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有哪些生产部门需要使用等高线地

形图?环节四: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活动五:攀登高峰&拓展应用7月中,江门实验中学奥林匹克地理竞赛小组到圭峰山参加野外考察,为期两天。考察组为他们提供一幅当地的一幅局部等高线地形图,他们需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在⑤⑦处各有一份相同的午餐,请选择一个就餐地点,设计合理的寻餐路线。任务

二:如果在山里的A地迷路了,他们用什么方法找到出路,顺利地回到出发地。任务三:当天下午有一个省级攀岩比赛在当地进行,请前去观看。任务四:甲丙是两个林业试验基地,准备在两地修一条公路,图中设计是否合理?

为什么?任务五:晚上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露营,说明选择理由。任务六:第二天在水库举行闭营仪式,观赏水库风光并观察水库的选址与地形有何关系。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组成奥林匹克地理竞赛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完成这次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

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野外考察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小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6整理知识要点:1、河流:位于山谷,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2、登山:沿坡度较缓、即等高线较

稀疏的地方攀登省力。3、攀岩:陡崖处。4、瀑布:形成于山谷、有河流、陡崖处。5、建水库:坝址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6、铁路、公路选线:尽量沿等高线,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

往山顶的公路需建盘山路。学生对在野外考察活动中使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利于学生突破难点。环节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知识要点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环节五反馈练习抢答题(附练习题)题目一定的梯度。男女生抢答检测目标达成

情况【板书设计】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海拔7附反馈练习:【基础训练】1.甲的海拔是()米,山峰A的海拔大约是()米。2.小龙从乙爬到甲,他的共爬上了()米的高度。3.可能发生山洪的丙地,其地形部位是()。4.图中坡度最缓的地

点是()A、①B、②C、③D、④【攀升提高】5.下面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读右图,回答2—3题。6.下列描述语

实际情况一致的是()A.①处比⑥处坡度陡峭B.②处海拔不足400米C.③处比四周低D.⑤处可能有河流7.②③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A.200米B.2千米C.20千米D.200千米8.有一地理兴趣小组判读“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是得出一下结论,请你找出错误的

一项()A.甲乙峰的相对高度是58米B.小河E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8C.D处适宜登山D.李村及附近若有大片果园,有可能种植是柑橘【拓展运用】9.N观景台的主要作用是()A.仰望飞瀑B.俯瞰奇峰C.近观云雾D.远眺群山10.可能爆发山洪的地点是()A.甲B.乙C

.丙D.丁11.若甲地气温是25°C,那么乙地的气温是()A.27.4°CB.28.2°CC.22.6°CD.29°12.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地是()A.a村位于b村的西南方向B.图中范围是一个丘陵C.c

处为山脊,d处为山谷D.从a村到b村规划的公路不应该走直线【课堂评价】1、过程性评价表(学生上完课后按要求填写):评价项目评价等级评价类别A(8-10分)B(6-8分)C(4-6分)D(1-4分)自评组评师评基本概念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基本部位等高线地

形图的应用课堂同步练习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说明:每项评价项目制定明确的评价量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填写。92、评价方法的选择:(1)课堂反馈练习,同步练习以读图综合题为主,目标检测练习以选择题为主

,考察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和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填写过程性评价表,用以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水平和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学生参与地理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的情况。3、评价结果分析:“过程性

评价”自评结果如下:从上面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能达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本节的重难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60%的学生自评为A,40%学生自评为B。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方面,较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还待提高。从课堂反

馈来看,老师认为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的,但合作分工不好,整个小组的成员都在讨论,没有安排同学负责记录讨论的要点,所以在汇报学习成果时,出现答案不完整,思路混乱的现象。【教学反思】《等高线地

形图》这一节复习课,我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05101520253035基本概念判读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应用课堂练习AB051015202530合作探究(自评)合作探究(组评)AB三维柱形图310注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一基本原则,本着要让学生学习对今后生活有

用的地理,并能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既注重学习的结果又注重学习的过程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先以一个充满争论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分别进行了“亲子活动”、“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野外考察”、“杨桃实验”等三个

探究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结论的获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到渠成。另外,我选取了两个普通教学班进行了对比研究,乙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甲班则直接采取“结合电脑课件讲授”的教学

模式,在完成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后,我在两个班进行了教学效果调查,部分调查数据如下:051015202530甲班乙班兴趣度调查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感兴趣不感兴趣05101520甲班乙班知识掌握度调查A掌握很好B掌握较好C一般D没有掌握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89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