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认识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1-八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共(3)页,14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8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2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了解了命题的概念,了解判断假命题的方法,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培养公理化的思想作好了准备.活动经验基础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合作学习的经验,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够了解假命题的判断方法,但对
真命题的判定方法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证明,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含义。2.了解命题的证明过程和格式。3.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设计分为
六个环节:回顾引入——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典型例题,初步探究定理的证明——练习与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回顾引入活动内容:1.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2.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3.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见PPT)4.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
和结论,并判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假命题的?(见PPT)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效果: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第二环节: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活动内容:2一.阅读课本168页—169页,解答下面问题。1.找出原名、公理、证
明、定理的定义:2.探究原名、公理、证明、定理之间的关系:3.了解本套教科书所选用公理: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公理化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严谨思维习惯.教学效果: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第三环节:典型例题,初步探究定理的证明活动内容:例:证明定理对顶角相等。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
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证明:(略)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证明的一半步骤.了解证明的严谨性教学效果:采取教师点拨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活动内容:1.关于直线的公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关于线段的公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答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如果a=b,b=c,那么,这一结论的根据是。(答案:a=c,等量代换)4.请举两个命题
,要求其中一个是真命题,另一个是假命题.并说明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它们的真假的。(答案:真命题:对顶角相等:假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通过证明的方法来判别它是真命题的;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别它是假命题的。)5如图,若∠1=∠2
,则∠3=∠4,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填空并在后面的括号中填理由)解:∵∠1=∠2(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_____________)6证明定理同角的补角相等。已知:∠2是∠1的补角,∠3是∠1的补角。求证:∠2=∠3(填空并在后
面的括号中填理由)证明:∵∠2是∠1的补角(已知)∴____________(补角的定义)∴∠2=180°-∠1(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已知)∴∠3+∠1=180°(______________)∴
∠3=180°-∠1(__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__)7.如图,已知∠AGD=∠ACB,∠1=∠2.求证:CD∥EF。(填空并在后面的括号中填理由)证明:∵∠AGD=∠ACB(已知),∴DG∥(),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3=(等量代换),∴CD∥().8.请你完成定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活动目的: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证明真命题的一般过程及各式,体会证明的严谨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证明。教学效果:
学生回答问题,分组探讨,展示成果,为课堂小结做好铺垫。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本节课知识点是:1.了解为什么要证明。2.公理、证明、定理的定义及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3.定理的证明过程和证明格式。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对本节课有一个
系统的认识,从而了解证明命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公理化的思想.教学效果:学生能自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作业:习题7.3第2题.四:教学反思经理实际情境,学生了解了为什么要证明,体会了证
明的必要性。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了解本套教材所采用的公理,会进行简单的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格式。感受了证明的的严谨性,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但应该注意,学生对证明命题初步学习,所以选取的习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
适合本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