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一(小数乘整数)》教学素材.docx,共(10)页,643.29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3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计算教学中“思维严谨”学科德育的有效渗透——以《小数乘整数》一课为例一、知识内容分析《小数乘整数》是一堂计算课,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开始,同时也是沟通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的最佳载体,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有诸多一致之处,学生结合旧知,运用“转
化”的方法,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比较分析过程中理解算理,沟通各方法之间的联系,最终理解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道理,实现方法的优化,体验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小数与整数相乘》目标的阐述如下:1.能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运算;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条是知识技能目标,从阐述可知,小数乘法的运算不应太
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准。第二条阐述同样重要,它包含了“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数学表达”等更高层次的目标以及一些需要长期培养的目标。本节课涉及“转化”思想、数学结合的方法、竖式计算的本质作用、简单的归纳推理等,在
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要适当地考虑这些因素。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计算、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了基础。作为起始课,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提炼概括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总结算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突破该教学重难点的途径是抓住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打通这些方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几何直观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二、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数学学科的德育范畴有: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本节
课都有涉猎,其中突出的德育渗透点是思维严谨。《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形成上。而思维品质又能
反作用于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严谨。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都必须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方法来实现,因此,思维严谨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思维严谨的渗透策略,一是抓住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用规范、准确
的语言表达数学思考的习惯。二是巧设追问质疑,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严谨认真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三是提供素材丰厚,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全面、周密的思考习惯。•教学实施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创设情境,理解意义”、“合作探究,理解算理”、“沟通优化,提炼算法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和“回顾反思,总结提升”五个教学环节,下面结合其中的几个环节具体阐述计算教学中“思维严谨”这一学科德育的有效渗透。(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教学片段: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出示课件)请看!这是小明家8月份的
水电使用情况。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水的单价是3.2元/吨,用了4吨。电的单价是0.8元/千瓦时,用了21千瓦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8月份的水费多少元?(板贴)生2:8月份的电费多少元?(板贴)师:咱们先来解决“8月份
的水费多少元?”这个问题。2.引导沟通,理解意义师:会列式吗?生:3.2×4师:同意?生:同意。(板书算式)师:为什么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单价×数量=总价师:你能借助数量关系分析,真棒!3.2×4表示什么呢?生:
表示4个3.2相加。师:也就是求4个3.2相加,唉~这句话你感觉熟悉吗?生: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师:想到了整数乘法的意义(课件呈现)看来,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什么呀?生: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师: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学科德育(思维严谨)渗透点:1、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炼数学信息
和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课最基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培养学生准确适用语言的习惯。2、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借助“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分析,有的学生能够想到“表示4个3.2相加”,初步渗透言必有据、严谨认真的思维习惯。】(二)“合作探究,
理解算理”教学片段: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小组交流,下面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好吗?投影呈现方法1:师:先看这种方法,你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将3.2×4转化成3.2+3.2+3.2+3.2,因为3.2×4就表示4个3.2相加的和是多少。这样就可以算出结果等于12.8了。总结:对呀!小数乘法没
学,小数加法咱可是会算呀!这位同学借助旧知识解决了这个新问题,会思考、会表达!投影呈现方法2:师:再看这种方法,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3.2元=32角,32×4=128(角),128角=12.8元师:可以吗?生:可以。师:为什么
要将“元”转化成“角”来计算?生:因为将“元”化成“角”的话,就能将小数3.2转化成整数,整数乘法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只要将最后的128角转化成12.8元即可。师:这样一转化,不会算的小数乘法就变成了会算的整数乘法!你也很会思考。
投影呈现方法3:师:请你指着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挺直小腰板要认真倾听了。生1:3.2×10=32,32×4=128,128÷10=12.8,因为3.2乘10就能使3.2变成整数,32×4是整数乘整数,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
不变,积就扩大10倍,但是要求的是3.2×4等于多少,所以要把128再除以10才能算出正确结果。师:这位同学讲得有理有据!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说一说?生2:3.2乘10就能使3.2变成整数,32×4是整数乘整数,我们已经学过了,等于128。一个
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10倍,但是要求的是3.2×4等于多少,所以要把128再除以10算出正确结果是12.8。师:你也说得很有条理。对这种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要×10,再÷10?师:哎呀!问得真好!老师真喜欢善于质疑的
孩子!谁来解释一下?生: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10倍,32×4=128,要求的是3.2×4等于多少,所以要把128再除以10才能算出正确结果。师:是这样吗?生:是的。师:那在这儿,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积的变化规律。总结:对!用积的变化规律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来
计算。师:唉~这种方法与的方法有刚才的第二种方法什么相同的地方呢?生:都是转化成32×4=128来计算的。师:是啊!都是借助“整数乘法”巧妙的算出小数乘整数的积。投影呈现方法4:师:这位同学想到了竖式的方法,这可是我们第
一次接触小数乘整数的竖式啊!你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生:我是不看小数点,先算32×4=128,然后加上小数点得到12.8。师:唉?不看小数点,可以吗?那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师:看来有难度,我们借助图形深入思考一下,好吗?师:(结合课件讲解)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怎样表示0.1呢?
(平均分成10分,取一份)0.2呢?(取两分)这是一个3.2,师:3.2表示什么呢?还表示什么呢?生:32个十分之一。师:3.2×4,有这样的几份?生:有这样的4份师:4份一共有多少个十分之一,怎样算呢?生:32×4=128师:128求的是128个什么?说完整。生
:128个十分之一。师:也就是12.8。总结:看来用竖式的方法先算32×4=128,确实有道理。下面咱们一起把这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科德育(思维严谨)渗透点: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
维习惯和表达能力。1、学生交流到的第一个方法“将3.2×4转化成3.2+3.2+3.2+3.2,因为3.2×4就表示4个3.2相加的和是多少。这样就可以算出结果等于12.8了。”作为第一次重要交流,学生不仅说出了怎样算,还能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教师就要抓住这种精彩的生成给予评价“对
呀!小数乘法没学,小数加法咱可是会算呀!这位同学借助旧知识解决了这个新问题,会思考、会表达!”。当学生交流到第二个方法“生:3.2元=32角,32×4=128角,128角=12.8元”学生只讲到具体的做法,
没有介绍为什么这么做时,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顺势引发所有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将“元”转化成“角”来计算?”学生自然就会表达出“不会算的小数乘法就变成了会算的整数乘法”以上两个方法的交流,教师都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表达思考过程,这位后面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学生交流到的第三个方法是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推理,这是本节课要重点交流的方法,因此在此环节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位同学讲得有理有据!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说一说?”“你也说得很有条理。对这种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吗?”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要×10,再÷10?”“哎呀!问得真好!老师真喜欢善于质疑的孩子!谁来解释一下?”“那在儿,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这种方法与的方法有刚才的第二种方法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教师的追问和质疑,对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严谨认真
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学生交流到第四个方法“竖式计算”时,虽然这是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方法,但是这时的竖式计算,学生还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对算理并没有深入思考,于是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唉?不看小数点,可以吗?那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当看到学生确实
遇到了问题时,老师则该出手时就出手,“看来有难度,我们借助图形深入思考一下,好吗?”这时利用课件进行几何直观的演示,将抽象的“数”和直观的“形”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把“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有效融合,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一次培养学生言必有据
、严谨认真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三)“沟通优化,提炼算法”教学片段:1.解决问题,深化算理师:下面,你能用竖式的方法,解决电费的问题吗?教师巡视指导。师:做完的同学,与同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做的,16.8对吗?小数点为什
么点在这儿?先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生1:0.8扩大到原来的10倍,先算8×21=168,然后将168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就是16.8。师:他是这样(指黑板整数乘法竖式)来思考的,思维严谨,表达条理。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说说看。生:0.8表示8个十分之一,乘
21,就是21乘8个十分之一,一共有168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6.8。师:很会表达。(板贴:8个十分之一,168个十分之一)师:这两位同学他们的想法虽然不同,但是在计算时,都是先算整数乘法,然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师:看这位同学做的,可以吗?生:可以。师:这样做会更加„„生:简
便。师:再来看这个同学做的。(圈出问题所在)你有什么建议吗?生:“0”和“·”省略不写。师:对呀!先按整数算,最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所以省略不写。(红笔直接订正)师:你们做对了吗?有问题的赶紧改正一下。1.分析素材,总结算法师:看来一位小数
乘整数难不倒大家,下面你敢挑战二位小数、三位小数乘整数吗?好!反面答题纸上试一试。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师:做完以后,同位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师:都完成了吗?请看第一题,说一说怎样计算的?生:0.55扩大到原来的一百倍得到55,先算55×64=3520,
然后将3520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就得到了35.20,还要注意把末尾的0去掉。师:同意吗?生:同意。师:这位同学既讲了算法,又讲了算理。那0.55表示什么呢?生:55个百分之一。师:再乘64就会得到?生:3520个百
分之一。师:真会举一反三!师:你看这位同学还注意到末尾的0要省略。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师:再来看第二题1.214×3=3.642,对吗?生:对。师:小数点为什么要点在这儿呢?生:1.214表示1214个千分
之一,乘3得到3642个千分之一,也就是3.642。师:看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也是有道理的。师:两道题都做对的举手,知道错误原因了吗?生:小数点点错位置了。师:看来要更加仔细了!继续努力。师:回顾一下刚才做过的这四道竖式计算,现在你能不能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呢?看来计算方法
已经在你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了!赶快在小组里说一说。生: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再点上小数点。师: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那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呢?生1:将小数点落下来。师:你是根据什么道理确定小数点位置的?生:积的变化规律或计数单位来解释。生2:因数中
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咱俩握个手吧!你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学科德育(思维严谨)渗透点:1、学生板贴出0.8×21的竖式计算过程后,教师关键性问题马上追问“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的表达解题过程。这时学生既能解释“0.8扩大到原来的10倍,先算8×21=168,然后将
168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就是16.8”,又能解释“0.8表示8个十分之一,乘21,就是21乘8个十分之一,一共有168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6.8。”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表扬。2、补充素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素材总结算法。学生以“3.2×4”为素材进行
了初体验,以“0.8×21”为素材再尝试,然后以“0.55×64”和“1.214×3”为素材将一位小数乘整数拓展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乘整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既要有思考的广度,又要有概括的深度。老师提供的素材越丰厚,学生的感悟越深刻,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全面、
周密的思考习惯。】(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教学片段:师:一节课真快!你有哪些收获呢?生1: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你在知识上有收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这一计算方法的?在计算3.2×4时,同学们
多角度分析问题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通过沟通、联系,理解了算理,然后通过这四道题的计算、观察、比较,总结了算法。在探究过程中,你在方法上有哪些感悟呢?生2:我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师:谁还想说?生3:我
还知道了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研究小数乘整数。师:研究“数”的问题,用“形”来帮忙,这在数学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叫数形结合。师:还有其他的感受吗?生3:我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师:真不错,你肯定会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学科德育(思维严谨)渗透点:本环
节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既关注了知识、方法,又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感受,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能力,自觉学会注重并运用竖式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全面概括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