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PPT课件1.ppt,共(31)页,4.58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3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无定法《小数除法》说课一、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研究”的课题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数学团队正在研究的新问题。纵向分析教材横向分析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冀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苏
教版冀教版二、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
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三、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一根6厘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厘米?课前学情调研数据:◼(全班63人参与调研)◼竖式写错:24%(数位对不齐、小数点点错、受到有余数除法影响6÷4=1.2)◼无从下手:6%◼竖式全部做对:15%◼
推理:55%(单位转化、画图、借助小数乘法、6÷2÷2=1.5、借助尺子数刻度)寻找出处:读吴正宪老师的书1、《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2、《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解读数学新课标》(一)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学
基本概念解读》:“有余数除法”的地位与作用,有这样的阐述: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为后续的“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本节课,我以6除以4这个问题情境的引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且对新旧
知识的衔接也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此例题的设计给了学生很好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本节课体现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小数除法》这节课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第24页对“运算
能力”这一核心概念做了很好的说明: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书中记载了史宁中校长的这样一段话:一般认为,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
运算技能。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三)小数除法的本质是什么?小数除法的本质就是分计数单位,针对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分完了整数,不
够分就要借助转化思想,让孩子添“0”继续除,如果还除不尽怎么办?添“0”继续分,如果还除不尽了……而且元角分和厘米毫米的单位换算知识无法解释的时候,我们就借助计数单位来解释说明!(四)学生主要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除不尽了怎么分?◼余数怎么处理?◼商的小数点应该和谁对齐?◼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解读数学新课标》,谈到“如何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时,文中这样记述:算理,简单说出算
的一种道理、想法,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因此,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是计算教学理性回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明确了具体的方法,才能灵活、简便的进行计算,
才可能产生多样化的算法。因此,计算教学中算理探究与算法掌握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的区别:◼运算技能的特征是正确、熟练;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四、教学目标的设计◼1、有
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借助直观模型——直尺,搭建算理和算法相融的桥梁;◼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算理和算法有效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难点:理解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以
及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五、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从三个方面入手:◼1、借助一根6厘米的线段拉起算理和算法的手,让能力弱一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直尺,分刻度的方式得到结果是1.5厘米。◼2、通过直观演示,架
起算理和算法的桥。如图:◼图1:利用转化思想,把2厘米转化成20毫米,20毫米再平均分4份就得到每份是5毫米。6cm5cm4cm6厘米0cm4cm2cm3cm1cm6cm2cm5mm5mm5mm5mm=20mm20mm4=5mm◼图2:把4个5毫米再平均分给4个1厘米,
结果就是1.5厘米。1cm6cm5cm4cm5mm5mm5mm5mm1.5cm1cm1cm1cm1.5cm1.5cm1.5cm◼3、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有余数的除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搭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有效的将新旧
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他们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练一练1、下面各题的商的整数部分最大商几?12.246276.5451453617.223深入探究,总结算法
列竖式计算7.2÷4=解惑◼本节课是本单元的一节桥梁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解读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运算能力的发展具有递进性和综合性。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
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
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