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数学下册《重叠》教学素材9

DOC
  • 阅读 9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 页
  • 大小 4.669 KB
  • 2022-12-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数学下册《重叠》教学素材9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数学下册《重叠》教学素材9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数学下册《重叠》教学素材9.docx,共(3)页,4.66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2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叠问题》课后反思《重叠问题》是小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中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

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信息窗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假期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从而掌握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浓厚兴趣。当学生解决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时,由于直观思维,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不一致,答案有了争议,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冲突,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抢名牌”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从“抢名牌”活动的操作法到“韦恩

图”的计算法到最后的计算法,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

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参加„„的,

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本节课上有2次重点解读了韦恩图,第一次是韦恩图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规范的韦恩图后。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小记者活动

的成员”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成员”,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成员”,“只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成员”,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成员又参加小记者

活动的成员”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因此在比较“10+9-4”和“10+9+4”中的“+4”和“-4”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并对这个图形作了重点解读:如:

你认为红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蓝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这绿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那黄色中的4个人表示的是什么?这蓝色中的6个人表示的是什么?从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图意,知道了韦恩图丰富的内涵。并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解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后,发现集合里面的重复问题,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合的重复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

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实际,体验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思想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