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西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因数》说课稿.docx,共(3)页,4.17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99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倍数与因数-练习课》说课稿大家好,这次我们组的教研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内容。是针对一单元“错题集”上的错题进行梳理和巩固的一节练习课。下面由我代表本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这堂课。一、教材分析《倍数与因数》是本学期我们教学的第一个重
点,而其中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又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完了《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知识,又收集了本单元自己掌握还不够好的“错题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先通过学生谈用“错题集”的感受,分析学生错题的类型,针对典型错
题重点指导,再深化练习,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也达到收集错题的目的,那就是——从错误中分析原因,不断反思总结,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学情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许多问题讲了又讲,但学生总是记不住。而且一个学生做过的练习时间超过一定的时间,
很少有人会再去复习、巩固。通过对《倍数与因数》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错题收集,发现学生对分解质因数、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错误较多,特别是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运用更差,所以,结合我们本学期研究的小课题-《学生错题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用》,利用一单元的“错题集”,特
地设计了本节课。希望学生能从错误中分析原因,不断反思总结,再让学生通过深化练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让学习成绩得到持续提高。三、学习目标1.通过错题梳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运用。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梳理
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错题集”的运用,让生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错题集”的意义与乐趣。四、教学环节1.自学质疑通过谈对“错题集”的认识,以及对学生一单元错题的收集
、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的展示,为下一步的指导练习做好准备。2.互动探究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一个指导练习,有2个问题。这是一个关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问题解决,通过已知条件中的关键词判断出要小正方形的面积相等且没有剩余,那说明边长既要是20的因数,也要是16的因数,就是20和16的公因
数。从而得出边长最长就是最大公因数。对于第二个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从审题、找关键词到得出解题思路,最后正确解答,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3.迁移应用在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分层练习以及一个拓展延伸。分层练习有3个层次,采用挑战的方式,看
看孩子在规定时间里能完成几题,在难度和速度两方面训练孩子。拓展延伸是为学有余力的孩子准备的,让他们能够勇于挑战自己,并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下面有请陈祖容老师以及5.4班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