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沪教版数学(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3.docx,共(6)页,4.00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83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课名《平均数》科目数学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一、教材分析(包括学情分析)【教材解读】“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统计量,被安排在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统计”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也
就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的商。本节课教材中创设了五年级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老师打靶比赛的情景,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编者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通过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对“打靶”这一运动并不熟悉,因此我改编教材,借助“投篮”情景,将学生投篮数用“条形
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将平均数置于“统计”的大背景下,而且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提供感性支撑,力求做到“数”与“形”相结合。【学情分析】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平均数”的概念与学生二年级时学过的“平均分”的意
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而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由于学生此前已经进行了诸如求每份数、求平均
速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本节课不能将学生淹没在求平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中,而是要从“统计”的视角理解和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引入平均数的作用。2.在
具体问题情境中了解、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会计算平均数。3.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
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谈话法,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讨
论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开展讨论,真正做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选用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1.切入点:巧设生活情境课的导入环节,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投篮”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获胜。在这过程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搭起“比总数”到“比平均数”的跨越之桥。2.立足点:凸显自主体验有位心理学家说:“活动是思维的开
始,停止了活动就等于切断了思维。”为基于此,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目的是为了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平均数的一些特点。3.关注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心脏。在教学中,我把一个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串。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去
观察与思考。教师的一个个问题,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失时机地把教学活动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4.突破点:解读生活实例课的内化环节,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解读“生活中平均数”的
实例,感悟统计的意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数据和解释生活现象。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学习单、自评表等。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情境引入⑴谈话引入你喜欢什
么体育项目?⑵切入主题五(1)班和五(2)班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第一轮:谁赢了?理由是什么?五1班:(5、5、5、5)五2班:(6、6、6、6)第二轮:谁赢了?理由是什么?五1班:(4、5、8、7)五2班:
(5、6、5、4)第三轮:谁赢了?理由是什么?五1班:(5、7、6)五2班:(7、3、4、6)•引发冲突两个班级参赛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那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谈话说出理由各抒己见独立思考通过师生谈话以投篮比赛导入,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数学知识探求的吸引力磁场。“以
怎样比才公平”为问题导向,让学生在“比总数”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探究一:初步感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经历讨论、交流等解决问题的活引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怎么比才公平,你们有什么办法?•交流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板书。追问:⑴为何要
用除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⑵同样是6,算式中的6和结果中的6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揭示课题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初步建构设问:无论是刚才的求和平分还是移多补少,目的都为了什么?1
.想一想2.说一说3.写一写预设方法:1.求和平分2.移多补少独立思考、交流想法观察思考、交流发现动过程,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设问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平均数是怎样产生的,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渗透平均数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启发学生自主完善探究二:推理体验,深
化理解•举一反三如果五(1)班再派一名队员上场,结果又会怎么样?问题:什么情况下,平均数保持不变?什么情况下,平均数发生变化?•观察发现你发现平均数与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有什么关系?•梳理要点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
平均数有哪些认识?大胆猜想小组验证:1.议一议2.说一说3.算一算观察板书、交流发现回顾梳理在“补投”情境中,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是介于最大和最小值之间的数。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梳理新知,帮助中下生理清平均
数的知识脉络。诱发学生自主发展1.引导举例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平均数,你在生活中碰到过平均数吗?2.实例解读(具体实例见后面作业设计)❀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水深❀平均成绩❀人均寿命❀人均阅读3.课外作业⑴调查:每个小组人均阅读的情况⑵
收集:找一找平均数的影子,看看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在用平均数?思考举例独立思考分析现象交流想法独立完成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既巩固新知又拓宽视野,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凸
显学习平均数的价值。同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感受统计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现象。开发学生自主评价1.畅谈感想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你有什么感想?2.综合评价完成学习成果自评表。交流反思自我评价通过自主评价,让个性
得到张扬,并获得成功的体验。1.课堂练习⑴判一判❀平均身高小黄所在的五(1)班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5厘米。小黄的身高一定是165厘米。()❀平均体重10号球员:我们五(2)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7号球员:我们五(1)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2千克。
10号的体重一定比7号轻。()⑵选一选❀平均水深我的身高是16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里学游泳,是否有作业设计危险?()A.肯定有B.肯定没有C.可能有❀平均成绩小黑歌唱大赛得分情况1号评委2号评委3号评委4号评委5号评委6号评委7号
评委平均得分小黑94959499939482()A.(94+95+94+99+93+94+82)÷7=93(分)B.(94+95+94+93+94)÷5=94(分)⑶说一说❀人均寿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寿命达76岁。说一说你的理
解。❀人均阅读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中国约为4.66本。说一说你的感想。2.课外作业⑴调查第()小组成员读书数量情况姓名平均数读书数量(本)⑵
收集:找一找平均数的身影,看一看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在用平均数?六、教学评价设计课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交流、分享、汇报中的表现,结合习惯、成果等进行即时评价。学习单评价单【探究一】说一说:人数不同时,怎样比较才公平?【探究二】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各是多少个?学习
成果自评表学习目标自我评价1.概念将一组数值的()除以这组数值的(),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2.方法⑴求和平分:平均数=()÷()⑵()3.特点反映一组数值的()水平.介于()值和()值之间.4.应用平均个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评价标准:“好”圈3颗★,“较好”圈2颗★,“一般”圈1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