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

DOC
  • 阅读 6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980.500 KB
  • 2022-12-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教学设计3.doc,共(10)页,98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76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摸球试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

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的分析:教材纵向梳理:本课是对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这一单元85页“可能性”

相关内容的学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北京版第一学段学习了一些收集数据工具,学生也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过程。从第二学段四年级才开始学习“概率”相关的内容,并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所有涉及的随机现象都是简单的,即结果是有限的这一前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四年级相关内容的

学习了解简单随机现象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之分,通过活动,能够列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每个结果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结果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并了解到所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摸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

,以及如何安排适宜的活动,使学生发现不确定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进行推测。这也为第三学段学习“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教材横向对比:通过对比人教版和北京版教材,北京版教材将这些内容安排到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分年级逐步达成学习目标;而人教版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例1、例2、例3,

掷一掷系列列学习完成对学生随机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学时间安排不同,但我发现两版教材都注重积累学生的随机经验,安排了摸东西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在活动中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并通过试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此来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而且都重视

通过小组合作使试验数据的收集更高效和规范,引发学生感受当2、学生情况的分析及我的思考:完成对教材的梳理,我又产生了如下思考:学生是否通过例1、例2的学习达到了既定目标呢?学生的随机经验如何呢?即对简单随机现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否进行判断?对于简单随机现象所有结果是否能够列出,并感受到每一次摸都

是独立存在的,即摸到每一个物品的可能性是同样的?这些是学习例3的基础,对于我如何安排例3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前调研卷:调研对象:昌平区一所普通城镇学校五年级某班38名学生。调研问题:有两个箱子,在1号箱子里有红球5个,2号箱子

有红球和黄球共5个。(两种颜色的球质感和外形相同)(1)号箱子一定能摸出红球。(2)号箱子不可能摸出黄球。(3)号箱子可能摸出黄球。(4)小红从2号箱子中摸球,她先摸了4次,每次摸完都把球放回去,摇匀,再摸

下一次,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这4次摸到的都是红色的球,你认为她第5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说说你的想法。调研情况分析:(1)—(3)题全班38人全对,这说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前期学习,对于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是能够判断的。第(4)题出现的问题较大,于是我按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了分析:类型一,没读懂题,5人,占全班人数的13.16%。说明这些孩子审题态度不够端正,或审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不能理清题干和问题的逻辑关系,后续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类型二,答案单一,确定是红或确定是黄,15

人,占全班人数的39.47%。说明学生活动的随机经验不足,对于每一次摸球活动都是独立存在的,即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不能感受到,把每个球和每个颜色的球混为一谈。类型三,虽然答对,但原因分析错误或说不清自己的想法,10人,占全班人数的26.32%。

说明这类学生随机经验较足或随机感悟较好,但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类型四,不仅答对,且原因分析较清晰,8人,占全班人数的21.05%。学生数较少,这些学生随机经验较为丰富,并能将自己的随机体验有逻辑且清晰的表述出来。基于对教材的对

比和梳理,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累积随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受大数据的统计规律性。结合课前的学情调研和分析,我认为学生们对于简单随机想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准确判断,但大部分学生随机经验不足,或者不能把自己的随机经验表达出来、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不强。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活动、在活动中思考

、交流和感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增加随机经验,能体会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测的全过程,能够对简单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的推测,并能够有条理

的表达自己的想法。3、通过分析试验的数据,发现统计规律性并进行推测,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统计规律并进行推测。教学难点:增强随机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流程游戏激趣,复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引出问题。师生两次试模,明

确试验规范,增加随机经验。第一轮摸球试验,体会次数少,数据规律性不明显。第二轮摸球试验,体验次数增加,数据稳定规律明显。回顾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推测过程。Excel汇总全班数据,体会“大”数据的价值。教学过程

(文字描述)一、创设情境,复习引题。同学们喜欢做游戏么?今天我们边玩游戏边学数学,看看你能有什么收获?第一个游戏“击鼓传花”(出示游戏规则,两个题板后边分别是“奖品”和“谢谢你”)游戏选出一名同学翻题板,另一块大家共同翻,体会第一次翻

时不确定,第二次确定。猜猜看奖品是什么呢?是玩一个更难更有挑战游戏的机会,快来看看是什么吧。(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复习旧知,感受游戏中的随机现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二、摸球试验1、出示游戏问题。猜猜看,有一个袋子,里边装了黄球和红球一共1

0个(球的质感、外形、大小是一样的),你能推测出哪种颜色球多么?要说出推测道理。2、交流方法。有什么办法?给大家具体说说。(预设:多摸几次,摸到什么颜色球的次数多,这种球很可能多)3、师生试模,体验随机性,思考试验注意。第一次,学生试模,摸出全班看到颜色。第二次,老师摸,学生做监督员,检查老师的

操作。刚才摸出的这个球怎么办,用不用放回去?(预设:需要放回,因为探讨的是10个球的情况,要保证每次摸时袋子里都是10个球。)放回去直接摸可不可以?(预设:要先把袋子里球搅乱再摸,否则总是摸到上边的球,摸多少次也不能

了解袋子里球的整体情况)我们摸了两次可以推测袋子里那种球多么,为什么?(预设:次数太少,受偶然因素影响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增加随机经验,能体会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你

觉得摸几次就够了?(预设:5次、8次、10次,10次因为有10个球)那咱们就先摸10次试试,看能不能推测出哪种颜色多。4、第一轮试验,摸球10次。(1)明确试验要求。先一起小声读,再交流理解试验要求。(2)小组合作摸球10次,将结果记录

在活动单1上。学生活动单1组员名称:问题:猜一猜:袋子里黄球多还是红球多?摸球情况记录次数合计黄球红球(3)展示试验结果,引发质疑和思考。(预设:三种情况,黄球次数多,次数一样多,红球次数多)出现了三种情况,我们怎么该根据哪种进行推测

呢?(预设:少数服从多数,大多数组摸到黄球次数多,推测黄球可能多)质疑:作为另外两种情况的一员,我们10次试验操作规范,结果是红球摸到次数多,为什么要服从你们的结果呢?学生交流思考。也就是说袋子里虽然有10

个球,摸10次就能推测出哪种多么?(设计意图:感受10个球,不是摸十次就能推测,次数少受偶然因素影响,数据还是不太可信,还需多做些次,这并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就能解决的。)5、第二轮试验,再摸20次。那我们就多模些次,再摸20次。(1)小组再合作摸球20次,将结果记录在活动单2

上,并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活动单2摸球情况记录次数合计黄球红球我们前后做了两回摸球试验,一共摸球()次。第一回试验摸到黄球()次,红球()次;第二回试验摸到黄球()次,红球()次;所以一共摸到黄球()次,红球()次;我们推

测袋子里()球可能多,推测的理由是你还有什么体会,和同组同学说一说。(2)分层次展示学生结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1:(前10次试验和30次总计都是摸到黄球次数多)说下你们的情况,谈谈你们的感受?(预设:前10次摸到黄球次

数多,推测黄球多,随着试验次数增加,依然是摸到黄球次数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推测,黄球次数多)展示2:(前10次和30次总计情况不同)这组虽然最后的推测和你们一样,但她们的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还是和你们有些区别的,能谈谈你们的感受么?(预设:前10次我们摸到两种球次数一样,我们推测袋子里两种球数量

可能一样,但看到其他组情况也不太一样,我们也产生了疑惑,后来又做了20次试验,总共做了30次,发现摸到黄球次数多,我们认为试验次数多的果,更可信)(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测的全过程,能够对简单随机

现象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的推测,并能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分析试验的数据,发现统计规律性并进行推测,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三、回顾解决问题过程,小结板书1、(板贴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回顾摸球试验,收集数据,分析推测的全过程,明确数据要足够多,更具有推测价值)2、Exc

el汇总全班数据。刚刚我们发现,通过增加试验次数,我们得到的数据规律更稳定,用这样的数据推测,更为可信。经过30次试验,确实是绝大多数组都摸到黄球次数多,但依然有两个组和大家情况不太一样。该怎么办?(再多做)时间问题,今天课上没法再做了,有没有别的办法,那如果我们把全班的数据汇总起来,是不

是相当于试验次数更多了,看看数据是不是更稳定了(小组汇报,Excel统计全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黄多,红少更明确了)3、师生小结(设计意图:回顾数据收集整理过程,进一步感受数据的价值。)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在课堂进行的摸球游戏中,你能够推测出盒子里有几个黄球,几个红球吗

?根据是什么?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通过环环相扣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随机体验,在摸球试验中更是经历了数据获得、分析、进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方法。2、通过增加试验次数,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真正体会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即数据足够多的时

候,统计规律的逐步显现。即先做十次试验,结果混乱,产生增加试验次数的需求,顺应这种需求,再做20次试验。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两轮试验,在前10次和最终30次试验的对比中,感受到试验次数的增加,数据量增大,规律趋于稳定,这时

再汇总全班数据,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大”数据的价值,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摸球次数与球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数据背后隐藏信息的进一步思考,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教学反思史宁中教授曾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

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做出决策的全过程。那怎样才能设计有实效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呢?创设怎样的活动情境,才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呢?基于以上思考,本节

课我创设了两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随机性,增强随机意识。同时经历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推测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数据的价值。而且在试讲和思考中,我产生了如下两点感悟:第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悟数据的价值。

对于重点环节摸球试验,起初的设计是先做10次试验,结果不统一,无法推测进而汇总全班数据,学生再根据全班数据进行推测,虽然完成了推测任务,但在课后访谈中,发现学生存在汇总数据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感觉,没有真正体会到数据的价值。是不是

虽然探讨了,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并不是真正认同汇总数据这种增加试验次数的方法呢?于是我将教学环节进行了修改,先做十次试验,结果混乱,产生增加试验次数的需求,顺应这种需求,再做20次试验。这样,学生亲身

经历了两轮试验,在前10次和最终30次试验的对比中,感受到试验次数的增加,数据量增大,规律趋于稳定,这时再汇总全班数据,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大”数据的价值。2、摒弃试验中非数学因素的干扰,使学生的关注点聚焦于数据上。起

初主教学环节设计的是摸糖活动,问题是“袋子里装了草莓和柠檬糖共十块,猜一猜哪种糖多?”认为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更感兴趣。结果孩子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我摸到了什么味道的糖,对数据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即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已经超过了得出什么数据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感

受数据的价值。为了减少外在因素的干扰,我改成了摸球活动,并强调这十个球除了颜色不同,质感和外形是一样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试验和数据上。此外,试验的规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起初设计时,交流完试验要求,就直接进行试验,于是很多组由于试验不规范,如随意晃一下袋子,把袋子放在桌上只搅一下中间

的部分,导致试验数据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这样的数据会干扰我们的推测,学生很难感受数据的价值。于是,我加入了师生的两次试模活动,并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试验规范性,使学生得出的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