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4.docx,共(5)页,150.16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73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让学生感受在说话中的分配现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
身边。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的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内容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京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时在学
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了加法运算,因此相较前面学习的运算定律,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学习的难度也比较大。(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的基础上学习的。与前面学习的运算定律相比,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更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理解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算式的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算理上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符号意识,知道可以利用符号、字母表示
算式的规律。(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我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的过程。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四)技术准备多媒体
、投影三、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
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抽象,用符
号表达乘法分配律。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在我们平时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分成两句说成“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再如“我喜欢西瓜和苹果”就可以说成“我喜欢西瓜,我也喜欢
苹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表示。比如“我爱看漫画书,也爱看故事书”,就可以说成“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这一节课,咱们继续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看看你
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二)探究运算定律1、出示情景:有这样两块长方形的苗圃,分别种着黄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花。(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这节课我
们从中选择两个来进行解答:①一共有多少盆花②一共有多少平方米。3、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两个苗圃一共有多少朵花?(1)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请你列出综合算式。谁来说一说你的算式?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2)两位同学分别上前,提问:大家对我的式子有什么问题吗?(预设:6乘3是什么意思?4乘3求的是什么
?6+4是什么意思?)(3)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学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个问题,两个苗圃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同上:(1)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请你列出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你的算式?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2)两位同学分别上前,提问:大家对我的式子有什么问题吗?(3)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学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5
、出示情境:(1)认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独立完成,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只写综合算式,不计算。(3)生问生答,讨论每一步的含义。7、探究乘法分配律。(1)仔细观察这
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还能再写出几个吗?写在你的纸上。(2)你们写这些算式的时候算了没有?没算你怎么敢写“=”,有没有同学说,虽然我没有算,但是我能讲出道理来。(3)讲算理。如(3+2)×
4=3×4+2×4左边:3+2是5,再乘4,是5个4。右边:3个4加2个4,合起来是5个4.(4)谁再来说一说(换个式子)(5)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出多少个?你能写完吗?现在,谁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吗?把你的发现
写在纸上。然后在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6)展示交流(7)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a+b)×c=a×c+b×c(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①13+20)×3=
_____×3+_____×3②25×(80+4)=25×____+25×____③67×20+33×20=(____+____)×20④88×27+88×23+88×50=(____+____+____)×_____2.观察下面的竖式,你能从中发现乘法
分配律吗?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3.芳芳在计算(25+m)×21时,不小心把算式抄成了25+m×21,她计算的结果还正确吗?结果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了多少?六、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5+8)×4=5×4+8×4(6+4)×3=6×3+4×3(60+40)
×3=60×3+40×3学生举例学生举例(a+b)×c=a×c+b×c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完成填一填,正确填上横线上的数字,熟记乘法分配律。2.谈收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描述出乘法分配律。八、教学设计特
色说明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特色说明1.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让学生感受在说话中的分配现象,同时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2.三组算式数据简单易算,减少计算难度,突出乘法分配律。3.判断两个算式相等时,引导学生应先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4.列出算式后说算式的含义,从算理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5.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式子写也写不完,从而总结提升到用字母表示规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的过程,同时,
让学生反复说算式的含义,让学生能够从算理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但是符号意识不是特别强,只有个别同学能够利用符号和字母总结规律,大部分同学还是倾向于利用语言描述规律,以至于这个规律在
在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在最后谈收获的时候,孩子仍不能很清楚地说出乘法分配律。因此在培养学生符号化意识和抽象思维方面还需要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