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身上的“尺子”》教学设计.doc,共(14)页,26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9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案标题《身上的“尺子”》所属学科数学适用年级二年级对应教材教材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几册:二年级上册,覆盖范围第二单元,单元名称:身上的小尺子,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把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两个不同长度单位的用处,加深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教材中安排了测
量身高、一庹长、一拃长、一拳长、一脚长等测量活动,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的结果发现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对身上的尺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把认识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与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
米的知识,知道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有些孩子对自己身上的“尺子”,像“一拃”“一庹”到底指的是哪里还不太清楚,学生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还不太准确,学生的合作意识薄弱。因此,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在
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教学目标:1、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一些部位
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2、通过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2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1目标分类表能力构成维度说明:1、分类表依据国家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纵向以数学教学内容维度对应,横向以能力构成对应。2、选答类[按点]——单选、多选、匹配、选词填空写清楚题干、选项;构答类[按点]——填空题将填空位置用括号括出,简答
题用下划横线在题目中留位置,创作题可以明确任务。3、将围绕[按点]问题的教学意图、策略等表述清楚。内容维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预设/○现设;题型:●单选/
○多选/○匹配/○填空/○选词填空/○简答/○创作;实录中的时间点:_10分56秒__(如:23分30秒)[按点]类别:1)引导提问:●促进认知生成与增强保持,○促进情感参与和深化,○其他:_____
___________32)评测题:○强化习得掌握与问题解决,○教学诊断与结果评测,○其他:________________[按点]题干:你们喜欢哪组的测量方法?为什么?[按点]选项:1、第一组2、第二组[按点]意图:通过展示、交流优化测量方法,培养合作意识。[按点]前后的教
学过程与策略设计:我先请喜欢第二组方法的孩子先来说一说他们喜欢的原因。孩子会说把小组四个人进行了分工,节省了时间。2号同学把软尺的0刻度线对准1号同学的指尖,3号同学把软尺拉直,再看看1号同学的另一个指尖对准
哪个刻度线就读准哪个数,4号同学记录数据。这时老师出示相应的合作测量的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最后让选择第一组的同学再来小结怎么做才能保证量准确呢?通过课堂上的汇报展示,同学们的交流评价,老师的适时点拨,
孩子们对测量身体“小尺子”又有了新的思考,纠正了错误的活动经验优化了测量方法和活动经验,这时,我让学生带着新的经验再来进行测量,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2目标分类表能力构成维度说明:1、分类表依据国家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纵向以数学教学内容维度对应,横向以能力构成内容维知识
技数学思问题解情感态4度能考决度对应。2、选答类[按点]——单选、多选、匹配、选词填空写清楚题干、选项;构答类[按点]——填空题将填空位置用括号括出,简答题用下划横线在题目中留位置,创作题可以明确任务。3、将围绕[按点]问题的教学
意图、策略等表述清楚。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预设/●现设;题型:●单选/○多选/○匹配/○填空/○选词填空/○简答/○创作;实录中的时间点:_27分55秒)__(如:23分30秒)[按点]类别:1)引导提问:●促进认知生成与增强保持,○促进情
感参与和深化,○其他:________________2)评测题:○强化习得掌握与问题解决,○教学诊断与结果评测,○其他:________________[按点]题干:要测量你选择的物体,用哪一种“尺子”来测量呢?[按点]选项:1、一拃2、一庹[按点]意图:通过选择合适的小尺子进行测量,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按点]前后的教学过程与策略设计:确定要测量的物体后,请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5教学过程:注明上述不同[按点]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第一阶段谈话导入,引出问题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了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藏着一些“小尺子”呢,你发现了吗?2、让学生认识一庹、一拃的长度,教师适当纠正。当我们身边没有标准尺子的时候,像一拃、一庹,这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小尺子,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拃、一庹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量一
量。板书: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板书课题)一拃、一庹学生比划一拃、一庹出示图片第二阶段活动探究,获取新知1、观察记录单,明确测量项目2、探究测量方法,分组测量1号同学的一拃和一庹。小组分工合作要观察记录单出示记录单6求:(1)想办法量准确,减少误差。(2)读数、记录要准确
。3、分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4、集体交流测量方法,感受合作重要性。预设:(1)汇报一拃的测量方法板书:直尺(2)汇报一庹的测量方法找出两组同学的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合作。预设1:独立测量预设2:分工合理,全员参与按点1:你们喜欢哪组的方法?为什读要求分组测量交流测量方法预设1:用软尺量
,体现合作。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起点、终点、读数预设2:用直尺量,不同测量工具的选择。优化测量方法。汇报方法1、独立测量出示合作测量的图片按点1:你们喜欢哪7么?按点小结: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量准确呢?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再量一量1
号同学的“一庹”,检查一下数据是否准确。5、继续合作,完成测量通过操作、讨论,大家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小组同学合作,为小组其他成员测量出一拃和一庹的数据,并作好记录。小组分工合作要求:(1)想办法量准确,减少
误差。(2)读数、记录要准确。(3)注意分工合作。6、汇报结果。哪个小组敢上来汇报一下自己测量的结果?2、分工合理,全员参与读要求分工合作测量汇报结果组的方法?为什么?8第三阶段拓展运用,学以致用1、确定测量物体知道了我们身体尺的大小后,就可以利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
度了,大家有没有想测量的物体?(指名说一说)最后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体:黑板的长、教室的长、课桌的长、门的宽度、空调的宽度等。2、选择“身体尺”进行测量、计算现设按点2:要测量你选择的物体,用哪一种“尺子”来测量呢?①一拃②一庹学生分组活动测
量教室内物体的长度。3、汇报交流,实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测量结果。选择两个小组的测量结果进行展示。我测量的是(),说一说想测量的物体确定要测量的物体测量计算按点2:要测量你选择的物体,用哪一种“尺子”来测量呢?①一拃②一庹分组活动
测量教室内物体的长度。汇报交流9测量的结果是()庹,大约()厘米。与标准比为什么不一样呢?(指名说一说)因为身体尺不是一个标准的尺子,它只能测量出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每个小组测量的结果会出现不同。只要接近就可
以了。而这些数值我们要说成:课桌的长大约是60cm,那这个呢?因为身体尺不是一个标准的尺子,它只能测量出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每个小组测量的结果会出现不同。第四阶段小结收获,布置作业1、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有哪些收获?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2
、教师小结: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看来我们身上的“小尺子”不仅方便,还很有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五)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作业。1、认识“步长”,课后测一测自己的‘一步长’。2、要想知道教室有多谈收获完成实践作业10长,可以数出步数,在估计一下。《身上的“尺子”》教
学反思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上的小尺子”就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一些
部位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并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主动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了数学素养。我结合我执教的身上的“尺子”一课,来谈一谈,我是怎样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依据学情,合理制定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学生是学情分析的依据,学情分析是教学
设计的依据。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存在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它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本班学生进行前测后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的知识,知道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会使用直尺进行
测量,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有些孩子对自己身上的“尺子”,像“一拃”“一庹”到底指的是哪里还不太清楚,学生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还不太准确,学生的合作意识薄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位在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依据这样的学情和目标,我选取了教材中的有效素材,让学生经历寻找“身上的小尺子”、测量“身上的小尺子”、运用“身上的小尺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
生的合作、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二、在操作、思考中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在“做”的过程和11“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成功的思维方法。因此,课上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测量1号同学的“一庹”和“一拃”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的疑问,这时我先不急于指导,而是让他
们交流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测量“一拃”用直尺更方便,突出了测量工具的选择。在学生展示如何测量“一庹”的长度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按点:题干:你们喜欢哪组的方法?为
什么?选项:1、第一组2、第二组有13名同学选择第一组的测量方法,有23名同学选择第二组的测量方法。这时我先请喜欢第二组方法的孩子先来说一说他们喜欢的原因。孩子说把小组四个人进行了分工,节省了时间。2号同学把软尺的0刻度线对准1号同学的指
尖,3号同学把软尺拉直,再看看1号同学的另一个指尖对准哪个刻度线就读准哪个数,4号同学记录数据。这时老师出示相应的合作测量的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最后让选择第一组的同学再来小结怎么做才能保证量准确呢?通过课
堂上的汇报展示,同学们的交流评价,老师的适时点拨,孩子们对测量身体“小尺子”又有了新的思考,纠正了错误的活动经验优化了测量方法和活动经验,这时,我让学生带着新的经验再来进行测量,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整节课就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与“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三、在数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
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数学活动。这节课,应该把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应用意识作为本课的重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试图落实核心素养。第一个环节:找一找,观察交流,
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个环节:量一量,汇报交流,开展探究,在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碰撞、二次测量等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度量意识。第三个环节:用一用,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选择合适的尺子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课桌的长、门的宽度、
空调的宽度等等。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按点:题干:要测量你选择的物体,用哪一种“尺子”来测量呢?选项:1、一拃2、一庹学生在测量前先进行思考,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再通过实际测量进行验证,从而感受12到身上的“小尺子”很方便,很有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总结收获,帮助学生
梳理本节课的数学经验,布置实践作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应用意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度量,无论是度量长度、面积、角度还是体积,都不应只是单纯的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应该成为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沃土,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可以提供给
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从小学做起,要从我们的每一节课做起,从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数学活动做起。回顾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度量意识、应用意识
,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整节课中。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