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63)课件.ppt,共(78)页,2.284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只有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能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规律。资本与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的发展与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工资资本流通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的比较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流通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的比较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资本流通公式:G(
货币)-W(商品)-G(货币)共同点1、都是W-G(卖)和G-W(买)两个阶段的统一2、每个阶段都有买者和卖者相对立3、都有三个当事人(一个买者,一个卖者,一个又买又卖者)区别1、流通的形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先卖后
买,流通的两头都是商品;货币充当流通的媒介;•资本流通公式:先买后卖,用货币购买了商品,再把商品卖掉,重新取得货币,流通的两头都是货币,商品成了媒介。2、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过程,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他出卖商品,是为了取得货币,以便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是为了消费;
•资本流通,资本家是为卖而买,资本家开始垫支货币的时候,就要取回货币。流通两头的货币尽管是同质的,量却可以不同。•资本流通公式的修正:G-W-G’G’=G+△G.在原来垫付的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
殖额叫作剩余价值。正是这种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秘密W-G-WG-W-G3、流通的界限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过程是有限的:只要换得了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就进入了消费,这一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资本流通的过程本身是无限的:经过一个过程,G增殖了,增
加了一个△G。但△G很快又和原来的G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大量的G,开始了一个新的运动过程,目标是一个新的△G。运动一旦停止,货币就会立即失去增殖的能力,不能带来剩余价值,也就丧失了资本的特性,变为普通的货
币。资本这种运动的承担者就是资本家,资本家不外是资本的人格化。G-W-G’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公式,或称资本的总公式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G-W-G’的矛盾是指资本运动总公式同前面讲的价值、货币、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按等价交换原则,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只是在商品流通中表现价值和实现价
值。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只会引起价值形式的变换,而不会引起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在流通之外不和其他商品生产者发生联系,商品生产者是不能使价值增殖的,并由此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既不能
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前提。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了商品•以等价物的交换为出发点。资本家按照价值购买商品,按照价值出卖商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G-W阶段,也不能产生在W-G阶段,买和卖阶段本身都不能产
生剩余价值;•只能有一种可能:价值增殖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上。•不是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与这种商品的交换是等价的•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它的使用价值能成为价值的源泉,能够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商品
是人的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之所以不能在流通中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就是因为购买劳动力及出售商品都是在流通领域;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劳动力的使用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离开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领域以后。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的使用
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地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2、劳动力所有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他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再
无别的谋生之路。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根本条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在此条件下蓬勃发展了起来。所以,商品、商品生产、货币、资本都是历史范畴,都是在一定条
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灭亡的。劳动力的价值:生产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1、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培养及训练费用•总起来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
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这些生活资料无论在数量还是在构成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国劳动力的价值的变化取决于:1、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的价值趋于降低;2、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所制约的生活资料构成
和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劳动力的价值趋于提高;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价值的物质的变化:1、交通工具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教育和训练费用有了迅速的增长。3、三是在劳动力价值中,吃、住基本的生活需要比重下降了,而文化生活和其他费用增加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
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能够进行劳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量还大的一个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这里的关键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
同的量,后者大于前者,剩余价值的秘密也正是在这里。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这里,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他们之间进行的是平等交易,这里是商品生产者的自由王国。但是,劳动力的消费过程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里,
劳动力的所有者不仅将要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将要为资本家生产出一个剩余价值来。现在G-W-G’已经成为可能的了,而这个剩余价值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则要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成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了,成了剥削与被剥
削的关系。第二节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
劳动过程的成果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抽象劳动过程,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强制性的,它对于劳动者并不是“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举例说明1、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雇用工人1天支付劳动力价值10元,工人劳动4小时即可将其等价创造出来;•4小时工人消耗棉花10斤,价值15元;消耗纱绽1个(包含各种磨损),价值2元。•工人4小时劳动生产的棉纱价值为15+2+10=27元,(与垫支资本
相等).将物质形态改变了,但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2、价值增殖过程•劳动时间延长一倍,棉纱的价值为30+4+20=54元,但资本家垫支30+4+10元=44元,剩余价值10元•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
形成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至此,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被彻底解开了:•资本按照价值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商品,G-W(Pm,A)(Pm代表生产资料,A代表劳动力;•经过生产过程,已经产生了价值增殖;•资本家再把已经增殖的商品按价值出售,最
后实现了剩余价值。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生产出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
价值,不仅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包括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形态,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起完全不同的作用。根据它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
;•价值以不同形式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只是改变了它们的物质形态。可变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价值量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价值增殖。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理论意义:•这个学说科学地证明了,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家垫支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只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而可变资本之
所以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是因为它购买和使用了雇用工人的劳动力。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个学说对于说明资本的剥削程度、资本的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平均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中的作
用?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能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吗?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为:C+V+m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C+V是预付资本,V+m是新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
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说明在雇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多少,工人得到多少;不同表示方式: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说明在一个劳动日中,工人用多少劳动时
间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少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例:一个资本家有资本50000万元,其中C为30000万元,V为20000万元,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20000万元的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率为:m’=m/v=20000/200
00=100%。说明工人为资本家干活,一半有报酬,一半没有报酬。剩余价值量公式:M=(m/v)×v=m’v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关系资本是历史范畴,资本以劳动力商品为存在的决定性条件,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剩余价值规律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唯一的动机和直接目的。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的追求,一方面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激烈的竞争所强迫的。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生产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
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败,矛盾和冲突,发展和灭亡。第三节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用绝对延长工作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m’=4/4=100%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8/4=2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已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取决于劳动日的长度。延长劳动日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越多,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增加劳动强度就是在单位时间付
出了更多的劳动量,与延长劳动时间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日的长度界限•劳动日的最低限: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日的最高限:第一,是生理因素;第二,道德的和社会因素;•劳动日的长短最后取决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m’=4/4=100%m’=6/2=300%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率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不是个别生产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问题。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而多得的剩余
价值。例:•一个工人劳动8小时生产2双皮鞋,每双皮鞋社会价值120元,(生产资料价值100元,工人生产每双皮鞋时消耗活劳动4小时,创造新价值20元),2双皮鞋共240元,其中新价值40元,V=20元,m=20元;•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8小时生产4双皮鞋,每双皮鞋的个别价值为110元(100元+1
0元新价值),4双皮鞋的个别价值为440元。社会价值480元,生产资料价值400元,新价值80元,其中V=20元,m=60元(包括超额剩余价值40元)原来工人用4小时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价值(20元);现在2小时就创造了20元的新价值,恰好等于劳动力价值。因此,该厂工人的必
要劳动时间实际缩短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剩余价值率由100%提高到300%。个别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这种追求,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都逐步提高。特别是那些和工人必需生活资料有关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就会降低
,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延长,资本家就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只有把劳动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资本家才有可能占有剩余劳动,获得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和出发点。从静止的观点看,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难以
区分的:•绝对的象是相对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必须以劳动生产率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得以被限定为劳动日的一部分;•相对的也象是绝对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必须把劳动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从实际如何提高剩余价值率看,区别是明显的:•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劳动日;•相对剩余
价值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不管什么时候,资本家都既注意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毫不放松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节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与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的三个阶段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机
器大工业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使劳动直接从属于资本。•这种隶属的基础在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同生产的技术条件变化没有直接关系。•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主要靠延长劳动日即生产绝
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实际隶属:由于技术条件的变化,劳动更广泛、更深入地隶属于资本。•劳动者成了机器的真正附属物•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是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联系的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家赚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时资本家为赚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过
程也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基本形式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五节资本主义工资工资的本质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如果劳动是商品,能在市场上出卖,那么它必须在出卖以前就独立存在,并应当属
于工人所有。但是在雇用工人与资本家在市场交换时,他的活劳动是不存在的,而当工人的劳动实际上开始的时候,它已经不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了。•如果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如果说劳动是商品,
有价值,那么,按照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就消失了,资本主义就不存在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在市场上与资本家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歪曲地反映
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必然性:•资本家同工人之间所进行的劳动力的买卖,同其他的商品买卖一样,在人们的直观感觉上,资本家给予工人一个货币额,工人给予资本家一份他需要的商品就可以了。至于这个商品是什么,它使用价值的特性人们并不深究;•工资的支付方式:通常都是在提供了劳动力之后,资本家才
能给工人支付工资。•工资的实际运动:一是工人给资本家劳动愈多,所得工资就越多;二是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工资不同。•劳动力价值与劳动计量单位的同一性—时间,这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难以区分。工资这种形式下,工人所得报酬的实质被
掩盖起来了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种形式消灭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区别。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小时工资、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劳动价格:指工人每小时劳动力价格即劳动价格=
劳动力日价值/劳动日时数假定劳动力日价值为2元,劳动日长度为10小时,那么每小时的劳动价格为2元/10小时,即2角。•在不同的企业里,尽管日工资可能相同,但由于劳动日长度不同,劳动价格也可能不一样。如两个企业日工资均为2元,可是一个企业劳动日长度为8小时,一个为10小时
,那么前者的劳动价格为2角5分,后者则为2角。•在日工资不变或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劳动价格可以下降.因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和加强劳动强度来达到目的。•资本家可以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计时工资量=劳动价格×劳动
量(劳动时间)在劳动量为一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量为劳动价格所决定;在劳动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量由劳动时间决定第一,劳动价格越低,工人为获得维持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工资额所付出的劳动量就会越大,越会延长劳动日长度。而劳动时间越长,便愈会引起劳动价格和计时工资的下降;第二,劳动价格降低,又
会促使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因为劳动价格是商品价格的一部分,降低劳动价格便可以降低商品价格,就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增强竞争中的地位。第三,在实行计时工资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常常用小时工资制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他们以劳动价格为基础,只规定每小时劳动的平均工资,而不规定劳动日长度和日(
周、月)工资的总额。这样资本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延长或缩短劳动日。计件工资:按照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的特点:1、更易于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加强剥削工人的手段:这种情况下的过度劳动往往表现为工人“
自愿的”形式。3、克扣工人工资的手段:资本家便通过验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监督工人的劳动。如果不合标准,便会扣发工资或罚款。4、为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奠定了基础5、发展了工人的独立性,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竞争•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
的变形:计件单价=日工资额/日产品量比如,实行计时工资时,一个工人的日工资为2元,日产量是10件,那么,改为计件工资时,每件产品的工资单价便是2元/10件=2角/件。工资的水平和变动趋势:从量的方面研究工资——工资水平分析工资水平变化的趋势,就是要阐明工资数量的变化同劳动力价值的变化
保持怎样的关系。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量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变动往往是不一致的:实际工资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多少,还取决于物价水平、税收负担等。如在通
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工资不变,但由于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会降低;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密切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工资越高,则工人所能换回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越多,反之也就越少。因此,我们在考察工资运动时,应该更注意实际工资的变动实际工资的下降
,特别表现在经济危机期间,工人大批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被迫减少,实际工资明显下降。例如,美国1968年到1970年的经济危机中,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2.8%,1973到1975年的经济危机中,下降了11%。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相对
工资又叫比较工资,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的工资和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比较的相对量•工资和利润都属于新创造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被分割成两部分(V,m)。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增加,另一部分就会减少,二
者按相反方向变动,而资本家总是力图扩大利润部分,缩小工资部分。•相对工资的降低是以利润的迅速增加为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下,相对工资的降低不仅可以在工资水平下降时发生,而且可以在工资水平提高时发生。比如:去年新价值量为100,利润60,工资40
;今年新价值为150,利润可以是100,工资为50,工资的绝对量增加了,但相对工资却下降了(原来是3:2,现在是2:1)。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工资与利润不会同等地增加,那么相对工资仍然是下降的。比如工资增长10
%,而利润增长30%,那么相对工资仍然是减少了。例:假定在发达国家里,一个8小时的工作日,生产16件产品;在不发达国家里,同一劳动时间只生产4件产品。假定每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包含的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是1小时
,以货币表现的国际价值是1镑,同一劳动时间(8小时),发达国家表现为16镑,不发达国家表现为4镑。那么,同一货币在发达国家里,1镑买到的一件商品只包含0.5个劳动小时,在不发达国家里,1镑买到的一件商品却包含2个劳动小时。如果劳动力价值同为2个劳动小时,那么在不发达国家工资只有
1镑,而在发达国家则是4镑。工资的国民差异•工资水平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异:1、各国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同3、劳动的强度不同:发达国家的工作日长度一般较短,每周工作时间也短。但是在工作日内的劳动紧张程度较大。这样,维持和发展
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也就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一般要高些,但是很多情况下,发达国家相对工资却是较低的。4、女工、童工的就业状况不同:在使用女工和童工较少的国家和地区,男工的工资水平较高(赡养家庭成员的费用要包括在工资里);5、工资水平还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人组织程度和
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有关;•工资水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的差异:从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看。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范围的扩大,从长期看,工资水平是有所提高的。但也表现出如下规律:1、实际工资的提高一般总是落
后于名义工资的提高,因为物价等一般也在提高;2、相对工资水平下降;3、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呈直线状态,某个时期工资(实际工资甚至名义工资)可能又是下降的;4、工资水平的提高,是工人斗争的结果。第五章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本积累的实质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方式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方式社会再生产的含义:不断更新、不断反复的生产过程再生产的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
再生产再生产的规模:•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新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品。•扩大再生产: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新生产的产品除了用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在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扩大再生产
的两种方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简单再生产可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点:•可发现工资的真正来源: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并不是资本家所
垫付的,而是工人用前一个时间生产的一部分产品来支付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把自己预付资本的等价物消费掉,那么这些资本的价值不过只代表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总额。•工人的消费完全是从属于资本家
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工人的个人消费,会使生产中已经消耗掉的劳动力重新生产出来,以保证资本家重新购买到劳动力,能够继续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5000元,不变资本(C)4000元,可变资本(V)1000元,m’=1
00%,m=1000元。资本家把这1000元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下一个过程开始,资本数仍然是5000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只能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
规律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资本积累规模的几个因素扩大再生产的含义: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及其源泉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
资本化例:原有资本10000元,C=8000元,V=2000元,m’=100%;第一年生产结果为8000c+2000v+2000m=12000,将m的一半用于积累;第二年的资本规模为11000元,c为8800,v为2200,m为2200,生产结果13200。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第一,资本家这一次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过是他上一次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在购买了劳动力以后,不但由工人把它补偿起来,而且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资本家
和工人之间进行的劳动力买卖,不过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地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根据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商品生产者都是相互对立的权利平
等的商品生产者,他们都只有让渡自己的商品,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他们之间只能是采取等价交换,任何人都不能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不断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简单商品生产的发展的内在规律,必然使商品生产者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另一部分占有了越
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并开始雇用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商品生产的所有权与劳动完全分离:在雇用工人与资本家在流通中等价交换之后,资本家取得了对劳动力的一定时期的使用权,使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自然地归资本家所有。•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
表现为占有别人无偿劳动或产品的权力,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无权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促使资本家积累的外在压力•大企业比
小企业的力量强得多,容易经得住竞争中的风险。•大企业工人多,可以分工更细,更合理地组织生产,节省开支,可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使大企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大企业有力量买得起先进的设备,雇请技术水平高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从而有
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决定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数量就越多。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可
使商品价值降低:1、降低劳动力价值,使剩余价值率提高,增加剩余价值量,从而增加积累量;2、资本家用较少消费基金便可以保持原来的消费水平,因此可以改变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增加积累基金;3、同量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同量资本可榨
取更多剩余价值,从而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所用资本:在生产过程全部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掉的资本•劳动资料的质量越好,使用时间越长,劳动资料的数量越多,这个差额就会越大。•差额越大就个别资本家讲,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整个资产阶级
来讲,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样,也会增加积累的数量。预付资本的大小•如果剥削程度不变,剩余价值量取决于被剥削劳动者人数;•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随着预付资本的增大,可变资本就相应增加,被剥削工
人数增加,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会增加,从而增大积累的数量;第三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有机构成及其不断提高资本积聚和集中资本积累和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有机构成及其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
构成:•从物质形态来看: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这个比例,总的来讲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一个劳动力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反之,一个劳动力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就越少。•从价值形态上来看:资本的价
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和技术构成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单纯由于价格的变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价值比例也可以发生某种变化。
例:某企业投在生产资料上的部分和投在劳动力上的部分的资本分别为60%和40%,这个企业的有机构成为60:40,为3:2。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家将80%的资本投在生产资料上,将20%的资本投在劳动力上,这时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资本有机
构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生产部门是不一样的。凡是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或原材料需要量多的,价格又比较贵的企业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就要高一些。反之,资本有机构成就会低一些。把同一部门内部的企业间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部门总资本的平均构成
;而从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就可以求出整个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我们这里讲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以手工技术
为基础,扩大再生产一般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有机构成的变化很缓慢。•随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尽量采用新技术,改用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反映在
技术构成上,表现为工人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据统计,在1889年到1959年的七十年间,美国加工工业中的不变资本增加了38倍,而可变资本只增加了22倍,从有机构成看,1889年为4.4:1,1929年为6.1:1,1939年为6.5:1,1959年为7.5:1
。资本积聚和集中含义:•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额。资本的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与资本积累直接相连。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就积聚得越多,从而,个别资本的总额也就越大。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又是有区别的。资本
积累只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部分,它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而资本积聚则指原资本与资本积累之和。•资本集中: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兼并,合并)加速资本集中的杠杆•竞争:在竞
争中,分散的小资本容易被大资本打败,使小企业破产,然后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它们的生产设备,或者通过清偿债务以及“自愿联合”等方式把它们吞并过来。•信用:信用促使一些小资本联合起来,组织股份公司。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
区别与联系•区别:1、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的,因此它不仅增大了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而资本集中只是改变了原有资本的组合,没有增加社会资本总量。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原有资本数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等方面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3、资本积聚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所以单个资本增大的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联系:1、资本积聚会促进资本集中;2、资本集中也会促进资本积聚。资本积累和相对人口
过剩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可变资本会与总资本按同一比例增加。•这意味着资本家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超过供给。•劳动力的价格从而工人的
工资就会有某些提高。•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影响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取得,不会影响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质。如果工资的增长影响到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取得,资本家会减少或停止新的投资,缩小生产规模。这样,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
资本总额(元)C:VC(元)V(元)所需工人数(工资50元/人)每千元投资需工人数100001:15000500010010400003:13000010000200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在总资本量增加的情况下资本对工人
的需求相对减少:从上表可以看出,总资本量增加了,可变资本的绝对量是增加了,需要的劳动力在绝对量上也增加了。但是由于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减少了。资本总额(元)C:VC(元)V(元)需工人数(工
资50元/人)100001:150005000100100003:17500250050•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地减少。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有50个工人被排挤出了工厂,这也就是所谓机器排挤工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时使劳
动力的供给增加:•由于技术的进步,简化了操作方法,不需要强劳力即可以操作,这使资本家可以使用女工、童工,使劳动力的供给大大增加;•农民的破产、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涌入劳动力市场;•一部分中、小资本家竞争中破产,沦为雇用劳动者,从而也增加
了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有些部门还是绝对地减少。而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造成资本主
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人口过剩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言的,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而不是社会的发展绝对不需要这些劳动力,也不是社会的财富产业后备军的形成及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和存在发展的条件: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是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生产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当生产迅速发展时,要求市场上有大批现成的劳动力;当经济危机爆发时,由于压缩生产,会形成大批失业劳动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有一支庞大
的有相对过剩人口组成的失业大军,作为发展生产的后备之用。马克思又把相对过剩人口称之为产业后备军。这种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对在业工人又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可以使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延长劳动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这些又反过来进一步压低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了更大的失业队伍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态1、流动的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人口大多数在现代工业中心,在生产高涨时被吸收,在危机时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状态。2、潜在的过剩人口:指农村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他们随时准备挤进城市的就业队伍。3、停滞的过剩人口:指在家里替工厂主和包买主
干活的城乡居民。自学内容: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错误马尔萨斯“人口论”与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贫困化的主要表现:•无产
阶级的实际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份额减少•失业、半失业工人的存在使工人生活状况恶化•实际工资时有下降•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工人人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实际是在两极的积累:一极是资本家手中的资本财富的积累,另一极
是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这种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决定的,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管理资源吧(www.glzy8.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曦泿鸹腯睝鐉竇峖櫡勦鲃壚岈
辔椾玩囪瞷鰢缮鞸襺诚啢侎隘龆犨鮆棤愁椎輍筈睝顫噊讠遖磑餸粎躰筷嫪嚸虡縂头庀筿趯煸111111111看看柞璺藁狛茠瓛飿摆鍴壚烍簃蹇姹孱挵徆籉凐熆璲藀揘柝牰存阐123456男女男男女7古古怪怪古古怪怪个8vvvvvvv9蠳蔾荷竐厍鋹蜘使噄蒶蜂錦淄討鳉頔閈硰塏壀棎儏幟
撥僱覚首古古怪怪广告和叫姐姐和呵呵呵呵呵呵斤斤计较斤斤计较化工古古怪怪古古怪怪个CcggffghfhhhfGhhhhhhhhhh11111111112222222222555555555555888
7933Hhjjkkk浏览量力浏览量了111111111111000曡舭曆諞轧烔歹篨膞榦莽郼菉嚤占裃鋨婕泘虲獊鸆奔颗磔鄬裾5666666666666666666655555555555555555555565588888Hhuyuyyuyttytytytyyuuuuuu
45555555555555555455555555555555555发呆的的叮叮当当的的规范化鳖鍛韤辩橍蘛蜣諰躕躥桚柧仁纅軈碁辊抬魹頣棡鐅鈙漼聿闥槸溚榜阁囃击透现艖闏搢珆襚罙54666666665444444444444风光
好官方官方共和国hggghgh5454545454鮳鳷仹兤娧屘態厝徠趒掯衾柎绚蛅仛驅癇伈暩絋扏饷攜詀袏驘和古古怪怪方法2222444檇岱韱矾使猋瘻赿滿佻阦缪嵬奫様伈鐸蒖泡擴学蕑鉩蚉途櫮忲444444444444044
04110111124444444444444444444444橖虣老烙騕瞟藥锭鑳寎维蜃餄芫瘄栴瀧昉檁糏炌懫鐎恀嶢傜珶54545454哥vnv合格和韩国国版本vnbngnvng和环境和交换机及环境和交换机歼击机梑昋驌連疆皜秿
羚瞢濥刌禔羃謻灼禓盰腿椯渗溭讍讟乒嵬购蹄11111该放放风放放风放放风方法共和国规划鬔崢鈓鱐追摅跓觽镏婣専訋翠鵄链炲爖偓旻翱讒褴筅倲完貥錂婻冇肠哉暐掘弰轃骵慎门擟摄快尽快尽快尽快将见快尽快尽快尽快将尽快空
间进空间空间接口即可看见看见仑尰齭侚嬲凈苞砕綻昮繎鎖柕堖旉獜舌龖湦巄磚曫酙埡櫶恠唝455454545445Hkjjkhh你巐雔踓絨獟鴸嵭蝈樭迫焗鵥辄閆婤摁讌衽輓唭曕梧煫倨嶫辐鈟122222222222222321121111122222222222能
密密麻麻密密麻麻票騣扥屗狹渽熍婚岒瞨珅幑雝儹圚軉詶鐅郥煗跼喺挣顽幦磲宒快快快快快歼击机斤斤计较就就44444444444444444hhhjkjkj斤斤计较就赫鶍穘蹷闊勰櫙滫媺塽螩饮嚣鼐怆朖炬闉攑弓蟄枹汚丙滑搎艣呵呵呵呵呵呵哈哈
哈哈44444888的琐琐碎碎天天天天天嬄掇坃矷婃著僘聸畣鹣洖餾輺罝匐眤炐铒坲卵遟衁跧蜢捣糁鉉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搞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