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荡秋千》教学设计.doc,共(4)页,6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57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综合与实践-----荡秋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65页。教学目标:1.主动参与荡秋千活动,在活动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研
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绳子、砝码、秒表、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孩子们喜欢玩荡秋千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自由作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荡秋千(板书课题)。师:(出示情境图)有三个小朋友正在荡秋千,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胖瘦、高矮、绳长的长短……)师小结:荡秋千的有3人,3人的体重不同,3个秋千的绳长不一样。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
价值)【设计意图】荡秋千是学生都经历过的活动,通过谈论荡秋千的话题,引导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引发实验猜想师:你先猜想一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说说你的理由。(板书
猜测)预设1:1号荡的次数最多,因为1号最瘦。预设2:1号最多,因为1号绳子比较短。预设3:2号,因为他的绳子长。预设4:3号,因为他的体重很重。预设5:1号,因为他离地面高。预设6:3号,因为他离地面低。小结: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同学们有三种猜想,在相同时间内
荡秋千的次数,有的同学认为与物体的轻重也就是质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与绳的长短有关,还有的同学认为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有关。到底与什么有关,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你们想怎样解决?师总结:做实验验证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设计意图】荡秋
千是物理学中的单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研究中,可以先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小组合作做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及时点拨和引导:合
作要求:根据实验方案明确分工。做好实验记录。做好发言准备。(二)小组交流根据实验方案明确分工,开始做实验:方案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关系:用质量相同的物体挂在长度相同的绳子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同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一数各自摆的次数。方案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用质量不同的
物体挂在长度相同的绳子上距离地面高度相同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一数各自摆的次数。方案三: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用长短不同的绳子挂上质量相同的物体距离地面高度相同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各自摆的次数。(三)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师: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质疑)预设1: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预设2:荡秋千的次数与高度无关。预设3:绳越短摆动的次数就越多,绳越长摆动的次数就越少。预设4:绳长相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砝码荡的次数是相同的。预设5:绳长相同,质量相同,高度不同的砝码荡的次数是相同的
。预设6:绳长相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摆动的次数却相同,这说明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没有关系。小结:通过大家做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无关;与绳长有关,绳越短摆动的次数就越多,绳越长摆动的次数就越少
。师:真的是这样吗?(四)播放视频再次验证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无关;与绳长有关,绳越短摆动的次数就越多,绳越长摆动的次数就越少。(五)回归课前师:通过刚才做实验,现
在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为什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实验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通过制定方案,小组实验操作,合作探究,总结交流,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得出
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更是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师: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已经解开,老师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师:(出示机械钟)老师家的钟表走慢了,现在你能想办法让它走慢些吗?预设:把摆杆
调短。师:如果钟走快了,又该怎样调整?预设:钟走快了,是钟摆摆动得快了,应把摆杆调长。师: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通过联系生活,研究生活中的钟摆现象,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名小结,师边总结板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借助生活中的现象——荡秋千,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前我们先进行了猜测,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与质量无关。我们还运用结论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研究问题的有效科学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并学会运用
它!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中一定要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六、作业布置实践作业:课后做一个一分钟能摆动50次的秋千。【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个过程,提升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
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