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获奖教学设计(1).doc,共(3)页,4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12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内容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44~45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
数位对齐的道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教具学具:课件,铅笔(当小棒用),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
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片:小兔采蘑菇。观看完动画片让学生根据课件图片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解决问题方法?学生仔细观察,回顾学过的方法:1.拆分法.2.摆小棒法。3.计数器计算法。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
片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已获得的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自由合作探究新知。1.课件(小兔采蘑菇)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这个问题怎样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4=师:同学们观察下是
不是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师: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2.小组合作。让学生想想以前学过的方法。(1)独立思考算法。(2)小组进行交流。(3)小组长安排,做好展示准备。3.小组展示。(
1)找小组长汇报,汇报哪种方法后教师再用课件把该方法进行展示,加深影响。(2)小组长汇报了计数器计算法,摆小棒法时就让学生到讲台上边展示边说。(3)学生汇报竖式计算后,学生说师用课件展示竖式计算,先让学生说说,2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3在哪一
位上,表示什么,4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3加4等于7,在个位上写7,十位上写2。学生边说师用课件边展示。4.展示微课与竖式计算口诀。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竖式计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节微课,同学们要认真观看哦。播放微课竖式计
算,加深下学生对竖式计算理解。强调:列竖式笔算要注意以下两点。(1)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得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得数写在十位下面。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住,兔博士给大家编了一个竖式计算口诀,请
同学们大声读一读。竖式计算口诀: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算个位加个位,再与整十数相加。师:同学们都学会了吗?指名学生回答竖式计算23+4=的计算过程生边说师边板书。23+427提醒同学们做应用题时,最后千万别忘了写上单位和答。三、巩固提高学习致用。为了检验同学们是否真的学会
了,我们来玩个过关游戏好不好?把过关题卡发给学生。学生做一题展示一题。第一关:火眼金睛判对错。先自己做再小组讨论,最后找组点号回答。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得数要写在对应数位下面。第二关:竖式计算
我最棒!找组点号回答。师强化用竖式怎样算,并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第三关:巧解应用题!先自己做再小组讨论,最后找组点号回答。师强调:做应用题时,别忘记写单位和答。设计意图: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极
大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竖式是怎样来的,体会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道理,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东西?先指名学生回答,师再补充总结。23+
4=27,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个位和个位要对齐,十位和十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学会一题多解:1、拆分法2、摆小棒法3、计数器计算法4、列竖式五、课后作业。课本45页练一练1、2、3题.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加
一位数(不进位)加法23+427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重点解决竖式的算理和规范书写格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材安排“小兔采蘑菇”为实际背景,学生先通过观察情景图,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由于不进位加法较容易,有的学生通过口算
轻而易举的算出答案,也有的同学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得出答案,还有同学提出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等等。通过竖式计算,加深学生理解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数位对齐。从而掌握列竖式的计算过程。简单接触竖式后,课下通过练习题让同
学们用竖式计算,有的同学书写不规范,指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订正,避免下次犯错。绝大多数同学能正确的应用,但当学生在做书上习题时,同学会遗忘要数位对齐,在括号中随意书写,另外,同学在写竖式时,有部分人会把加号放在十位上等。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竖式错误和以后要改进的地方。最后,通过练习“
同步练习”进一步的巩固的本节课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