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说课稿1.doc,共(5)页,3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09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圆的周长》说课稿一、说教材《圆的周长》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四节。本课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
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经历动手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
综合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形象思维能力。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首先采取课件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然后利用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运用自学辅
导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从而学生提高自学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交互运用各种学习形式,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1、媒体课件。2、每个学生都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条,一把直尺。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出示圆片贴黑板上),你对这个新朋友了解多少?(学生指出圆心、半径、直径。d=2r)设计意图:(复习圆的有关知识,回忆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新授做准备。)(二)创设情境,故事导入1、出示
课件乌龟和小兔比赛跑,小乌龟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引导学生观察小乌龟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么求呢?那小兔跑的又是圆的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感知圆形
跑到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2、人人参与,探究新知我先出示教具圆,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圆,用手摸一摸你手中的圆的一周,同桌之间互相比划,再轻声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领会周长的含义。(学生演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比划,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淡化了对定义的死记硬背。)(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教具演示,直观感知,结合认知认识圆的周长。(学生独立实验,用绕线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①量一量、记一记:学生测量圆的
周长、圆的直径,然后记下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②比一比:比较数据,揭示关系。学生继续实验并算出每个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把商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四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结论:任何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
多一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3、介绍圆周率。①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
÷直径=圆周率②介绍圆周率的读写方法。③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④学生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
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2πr课件显示直径50米的圆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图。请学生观察思考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乌龟和兔子谁跑得快?(三)强化训练,形成能
力课件出示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针对性强,效果好:必做题有利于学困生消化所学知识,使之学有所得;选做题有利于学困生和中等生的提高:拓展题有利于优等生思维的拓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实践应用:小明的妈妈在自家的墙根
下建了一个花坛,你能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体现进行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实践应用价值。)(四)总结提高,指导实践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及获得的情感体验。)四、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概括性强,突
出本节重、难点。总之,对于本节课的问题,我应当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我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具体学习过程应由学生来完成,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