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后反思2.doc,共(3)页,4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09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圆的周长》说课材料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下面我从教材把握、目标定位、教学流程、课后反思四个方面对《圆的周长》的教学进行解说。一、教材把握及学情分析:《圆的周长》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
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过圆的半径、直径,认识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向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圆的周长,以及通过操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学生已经有了对其它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
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二、目标定位基于以上的教材把握,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如下:1.知识目标: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2.能力目标:通过对
圆周长的测量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古代悠久的数学文化.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三.教学流程教学中如
何有效落实学习目标,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我的策略是: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课件、实物演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究学习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问题中导入—在活动中发现—在实践中发展—在评价中提高”。(一)课前预习,在问题中导入。上课前一天,我将打印的自学
导航(学案)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航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把问题写出来,以待在课堂上和大家交流。这样导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二)尝试探究,在活动中发现。本环节不再是传统的新授,而是尝试探究,教师
完全放手,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板块:1、探究什么是圆的周长:通过画一画、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周长。2、探究圆周率:通过测量与计算等手段,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进而引出圆周率。3、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当堂检测,在实
践中发展3数学离不开练习,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练习环节。(四)梳理知识,在评价中提高课末我让学生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然后将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画在思维导图上,以便系统掌握知识。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探索知识的喜悦。四、课后反思本节课与
传统模式的课相比,有以下两个不同点:1、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电子交互式白板课件以及电子白板的批注、画图、拖拽、书写、擦除、漫游、等等丰富多彩的功能,例如在认识圆的周长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的智能笔画图、移动、拖拽等功能,让学生清楚、直观地
看到了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简单明了,省时高效;在练习环节让学生在白板上做题,做错了以后能轻松擦除,学生梦想都想有一本这样的本子或一块这样的擦子,在白板上实现了,尤其是计时检测,学生感到了科技的神奇,也激发了学生要学好数学的信心。2、教学理
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引领,学生亲自拿白板笔写、画、移、托等,以多样的互动形式唤醒了他们内在的潜能,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想,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
发现,在尝试中成功是可以实现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