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测试B (含答案).doc,共(3)页,9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61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期中测试B(含答案)苏教版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42分)1.写数。()()()2.爷爷的年龄比65大,比70小,而且是一个单数,爷爷的年龄可能是()岁或()岁。3.66里面有()个一和()个十,它在()的后面。4.79比(
)大1,比()小1。5.和80相邻的整十数有()和()。6.50+46的得数是()十多。7.>76><65<+50=588.计算85-50,先算()-()=(),再算()+()=()。9.55、()、59、61、()、65、67()()。10.写出5个十
位上是8的两位数,把它们从大到小排一排()。11.7+()=4766-()=()12.在○里填上“>”、“<”或“=”。54○4581○8075○42+3363+30○63+392○9987-70○87-7二、选一选,画一画
。(在合适的数字下面打“√”)(每题3分,共9分)1.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拔萝卜,兔妈妈拔了50个,兔宝宝拔的比兔妈妈少得多,兔宝宝拔的萝卜可能是多少个?55个50个18个2.一年级图书角图画书有68本,故事书比图画书多一些。故事书可能有多少本?3
.一(1)班有学生40人,一(2)班的人数和一(1)班差不多,一(2)班可能有多少人?三、口算。(每题1分共15分)60本70本90本50人25人38人67-40=90-50=80+14=78+10=69-9=20+16=45+5=30+70=3+3
6=28+40=67-30=93-30=60+16=89-4=89-40=四、在下面方格纸上各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每个图形3分,共9分)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题5分,共25分)1.三台山要栽49棵梨树,还有20棵没有栽,已经栽了多少棵?2.小明吃了15个草莓,家里
还剩30个,妈妈原来买了多少个草莓?3.同学们浇树,二年级浇了56棵,一年级浇了30棵,一年级再浇多少棵就和二年级同样多?4.幼儿园小班做了20朵花,中班做了30朵,大班做了45朵花。(1)小班和大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2)中班再做多少朵就和大班同样多了?附参考答案:()()()()()一、填一填
(每空1分共42分)1.4635542.67693.66654.78805.70906.九7.77>76>7564<65<668+50=588.80-50=3030+5=359.55、(57)、59、61、(63)、65、67(69)(71)10.38281811.7+(
40)=4766-(60)=(6)12.54>4581>8075=42+3363+30>63+392<9987-70<87-7考核知识:学生在掌握20以内数的读写和初步知道计数单位“一”和“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理
解一个数在在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能够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会读写100以内的任意一个数。考查能力:1.考查学生能否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理解一个数在在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2.能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3、能否比较熟
练的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二、选一选,画一画。(在合适的数字下面打“√”)(每题3分,共9分)参考答案:1.18个2.70本3.38人√√√知识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具体含义。考查能力: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
形容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三、口算。(每题1分共15分)2740948060365010039684763768549考核知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考查能力:1.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四、在下面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每
个图形3分,共9分)参考答案:(略)知识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考查能力:能否正确画出长方形、正
方形和三角形。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参考答案:1.49—20=29(棵)2.15+30=45(个)3.56—30=26(棵)4.⑴20+45=65(朵)⑵45—30=15(朵)知识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加、减法问题。考
查能力:学生能否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