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7.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doc,共(4)页,2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57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材料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中的内容。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已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节课继续教学因数的知识,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
节课也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作准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
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习惯。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说设计理念: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2.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以下环节:(一)活动探究
,认识公因数。分六个步骤:1.激发兴趣: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想给贮藏室铺地,该选哪种地砖入手,导入新课。2.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分别用边长6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纸铺满一个长18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贮藏室地面要
求正好整块铺满。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贮藏室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着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3.想象延伸: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
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长方形贮藏室。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长方形贮藏室。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长方形贮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
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和过程。4.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5.根据学生的总结我及
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变成抽象思维。6.反例教学:让学生说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由于是学生学过的课,所以像书上练一练这些简单题,我就没让学生在去写。(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10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
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么找12和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8的因数;二是先找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
上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12和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弄清怎样用集合圈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于生活
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七4、7、8题。然后分别完成拓展延伸小题。(练习的设计从知识到理解,再到拓展运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
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知识,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