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2.doc,共(6)页,4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44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按不同标准分类》。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过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活动。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己选定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
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图中的人进行分类,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完整经历提出问题,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积累收集、
整理数据的经验,增强数据意识。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自
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情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简单的分类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具有初步的分类经验,学生要在此基础上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能按照不
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会对分类结果进行简单分析。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积累一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数据
中蕴含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参与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
、收集、整理数据。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的兴趣真广泛呀!想看看学校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课间都在做什么吗?播放视频。2.师:说说图中有哪
些人物?(预设)生1:老师、学生3他们分别在做什么?(预设)生2:看书、丢手绢、打羽毛球。„„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啊!【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大屏幕中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教师给
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二、合作交流,分类统计1.提出问题通过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预设)生1:学生有多少人?老师有多少人?生2:有多少人在看书、打羽毛球、丢手
绢?生3: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少?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始,学生看到情境图便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时让学生主动、自由地将问题提出来,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在提问题的瞬间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解欲望。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把图中的人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生1: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生2:
按参加活动项目的分成看书、打羽毛球、丢手绢这三类。生3:按照男、女分两类„„43.刚才我们对画面中的所有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按不同标准分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分类统计”的关键在于分类的标准,此环节非常
重视标准的发现,揭示过程,让学生自己自由观察、概括和交流,这样不仅便于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也给学生预留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三、选择标准,进行分类1.根据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生分类,师对分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
指导。2.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说说你分的结果。(预设)生1:我是按老师和学生这一标准分的,老师有3人,学生有11人。我用一个“√”来表示一个人。师:一共多少人?小结: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用符号、图形、数字等来表示
整理的结果。3.从这些分类的结果中你还知道些什么?(预设)生1:学生比老师多。生2:丢手绢的人多生3:总人数都是相同的4.师:刚才同学们都是对同一幅场景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整理的,为什么分类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又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分类标
准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但几次分5类结果的总数是相同的。5.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小结:生活中常常需要将一些物体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统计,分类标准不同,统计结果也就不同,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又快又准的解决不同的问题。【设计意图:
这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完善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结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四、应用实践,巩固新知1.第1题:出示想想做做1的积木图(1)讨论:可以按怎样的标准对图中的积木进行分类?(2)要
求:分别按颜色和形状对图中的物体进行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3)展示自己分类整理的结果,介绍分类整理的过程,说说通过分类整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4)计算不同分类结果的合计数,检验分类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第2题:出示一组照片(1)学生独立思考确定不同分类标准,并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然后展示分类整理的结果,说说根据分类整理的
结果能知道些什么。(2)展示、交流,同时说说通过分类整理知道了什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自我肯定。【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环节对照片进行分类整理,不仅让学生再
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6下的多样性,感受到统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生活。同时,通过教师的评价,生生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这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肯定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哪些收获?师:按不同的标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六、板书设计按不同标准分类老师学生男女看书打羽毛球丢手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