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素材-【人教版】.doc,共(2)页,5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33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最大公因数》教学案例一、案例概要:《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1.情境导入。教师出示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设疑:老师要剪一些大小相同
的正方形,要使剪出的小正方形边长最大,而且纸不能有剩余,该怎么剪呢?由生活走入数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老师把学生思考的答案板书出来,设下疑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以便学习之后再来进行对比分析,让思维有一个碰撞。学生说到是整除关系时,老师顺势引导,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引入课题
。2.合作展示学习新知。这一过程是由2次小组合作学习和2次展示交流完成的。先出示合作要求一(学习例1,举例说说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说说最大公因数和每个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小组长带着组员根据合作要求逐一学习。学好之后再展示学习的成果。知道了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自然的进入第二个合作学习活动,(合作要求:结合例2,举例说说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经过探究,展示交流学习成果。3.首尾呼应,解决疑问。学生通过学习,再返回到课堂开始的问题,和开始的想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老师记录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符合条件的都是这个长方形长
和宽的公因数,最大的是10;让思维有了提升。4.合作练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卡,小组内先完成的同学检查好,就去教组内不会的同学,全组完成,小组内批改,组内分析总结批改情况,最后交流大家值得注意的地方或者是容易错的地方。二、主要做法:1.科学合理制定合作要求。合作要求一
定要能体现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学哪里,学什么,怎样学,学生才会学出一些东西来,自然就会考虑怎样展示给大家。2.学生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时,老师只需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教师不用自己讲,只要倾听学生交流,交流到重难点,就强调,不足的就补充。只有学生不会的老
师才讲解。培养习惯。3.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口头表达习惯,声音的大小在小组内和班级应该要多大,表情,动作;怎样呈现自己的想法,如边画边讲,叙述,表演等。大胆思考,乐于验证的习惯。三、创新举措:本节课采用学校正在开展的“合作—展示性学习”教学模式,让各小组结合合作要求,
开展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分工合作,展示交流,互相质疑、答疑。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体现了生态课堂的本质。四、实施成效:无论是新知学习还
是练习,同学们都经过了独立思考---以生教生---组内交流--总结分析---展示交流的过程,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思维非常活跃,对知识的理解、挖掘到位,精彩不断。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如:1.第一个次
展示活动时,有一个组用“”的形式表示因数和公因数的关系,大家很怀疑,我巧妙的用笔在“”用集合图一圈,立刻变成了一个集合圈,说:“这样的表示方法和集合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们豁然开朗。2.第二次展示活动时,有一组学生发现,用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来求最大公因数,有两个技巧:第一,列举较大数的因数,在他
的因数中和较小数差不多大的数开始找。第二,列举较小数的因数,直接从他的因数中最大的数开始找。由于是求最大公因数,这样找才快。学生不只是学习知识,还学会了思考和总结,有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在渗透其中,真正达到学习的目
的。3.在第三次练习交流时,有太多的意外,巨大的收获。其中有一个同学片面的发现:只要两个数相减就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个想法一说,大家都为之一怔,立刻进行举例验证,发现这种方法只是数据间的一个巧合,不能使用于所有的情况
,因此不成立。在求3个数的公因数中,也有同学大胆的用自己发明的“三角形”表示法,和前面的“括号”法形似,经过老师的转化,也变成了集合图,让学生思维有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