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人教版】.doc,共(2)页,6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31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上周我们学习了人教版四下数学的第一节------方程的意义。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与前面其他知识联系不太大。本节课如果用书上现有的程序教学,跨度太大,学生很难理解,安排的也比较乱,调理我自以
为不太清晰。于是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按自己的思路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多数理解较好,自以为教学效果理想。一、得意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同时区分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形象的给学生再现平
衡现象,为等式概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我从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两人玩跷跷板引入,课前我准备了一根小木棒,说是一根跷跷板,课堂上把小木棒放在自己的一根手指上,让小木棒两边平衡。让学生说说小木棒两边平衡时说明了什么?(说明小木棒左右两边重量相等)紧接着说,假设这个跷跷板左边放了一枝
重量30克的钢笔,要想使跷跷板平衡,需要怎么办?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右边也放一个重量为30克的钢笔或其他物品。这时我反问能否在右边放两个物体,开始学生反对,但很快又有不少同学说,可以放两个物体,但必须两个物体的重量加起来也是30克。看时机已初步成熟,我让学生看课本第3页中间
的两幅天平图,先看左边的天平图,天平左盘里放了两个重量分别是10克的砝码,右盘里放了一个重量为20克的砝码,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砝码重量的关系。(10+10=20)接着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现有
10克10克20克20克50克50克100克七个不同质量的砝码,让学生从中任选几个,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的盘子里,使天平平衡,并用式子表示出天平平衡时,两边盘里物体的重量关系。学生写出了:50+50=10020+20+10=5050+50+20=100+20等接着看
右边的天平,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盘里物体的重量关系。x+20=50接着出示天平平衡的示意图,让学生看天平图写出a+50=704y=80x+a=100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明白,以上各式式子左右两边都具有相等关系,象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而x+20=50a+50=704y=80x+a=100这几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课本第四页方程的概念,讨论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从而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含义。最后通过集合圈使学生区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所属关系。如果按照教
材的编排,本节课新课的内容已经完成,但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了不等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清什么是等式,我又大胆引入了不等式的概念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深刻理解等式的含义。我继续用小木棒做跷跷板,放在一根手指上使其两边平衡,接着问学生,如果这个跷跷板左边放了一张重量为1克的稿纸,右
边放了一支重量为20克钢笔,请想象一下,这时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哈哈大笑,有的还边说边做出了稿纸被翘上天的动作。接着让学生写出了跷跷板两边的重量关系式,1<20,最后看我的演示写出了不等式50+20>20+20+10m+20<502y>40b+5
0>60,从而深刻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内容所学内容。大多数同学对核心内容-----方程的意义理解的非常到位,二、不足之处本节课我自以为自己费了很大心血,学生应该掌握的较好,不料,还有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理解的不太完美。如1、8a=36-m2、25=x+33
、x=0有不少学生认为它们不是方程,认为第1个等式中含的未知数太多;认为第2个等式中的未知数必须在等号左边,认为第3个等式太简单了。看来他们对方程的实质含义理解还不算太到位,下节课还要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