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急救常识》【课标设计】-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共(2)页,3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2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急救常识》课标分析一、【课程目标】考虑到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而使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
初中《标准》规定了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药急救常识等课程内容,认为这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1.知识目标(1)学会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方法。(3)增强急救的知识。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综合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意识。课程目标的理解:在课程标
准中对于本节有明确的要求:学会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建议方面要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应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急救体验等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二、【课程内容】本节内容是初中《标准》课程内容10个一级主题之一《健康的生活》,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中学生学会运用一些急救方法,如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止血包扎的方法。
而本课在教学中是如何围绕目标开展教学的?1、通过学生的预习,初步掌握本课基本的急救知识,为课上学习做铺垫。2、经过课前预习,学生对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之后就是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环节。①教师的
“导学”:通过看去基地的急救情景图片采访活动,激发同学们想要帮助她的兴趣,随后提出问题,继而进入学习心肺复苏的方法的环节,这样环环相扣,顺理成章。②学生的“自学”:通过自主学习“心肺复苏”的方法,并将课本
知识付诸实践,尝试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活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③多媒体的运用:本节课多处利用多媒体教学,图片的导入、心肺复苏过程的讲授以及止血包扎的介绍等等,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对错误的做法进行及时的纠正,并
对社会的正能量进行有效的烘托,培养学生勇于帮助他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