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急救常识》【教材分析】-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共(2)页,41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2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急救常识》教材分析一、【课程地位】《急救常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七年级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二章用药与急救的第二节急救常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介绍,一是介绍急救的基本知识,二是介绍一
些急救方法,以便在出现意外是能够应急,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医药卫生常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同学所对医学的兴趣打下基础。二、【内容整合】整合一:心肺复苏2010年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联合制定的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的顺
序确定为:“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因此在学习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整合在一起,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二者的方法、具体操作以及次数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并要求按照心肺复苏的顺序进行,学生在
学习时更加方便,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整合二:止血、包扎在学习不同血管出血的过程中,关于流血的情况以及包扎的方法要学会区分,因此将课本中的流动现象与初二上册学习的《物质运输的管道》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
巩固,更容易理解,而对于不同血管的包扎方法不同,也是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区分整理。三、【资源取舍】本节课第一由于时间的原因,第二由于采用现场操作的教学模式,因此课本中的资源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教材中的中重点、难点进行了主要的讲解与操作,如心肺复苏和
包扎,而对于煤气中毒等知识采用了阅读资料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更加突出了重难点,对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更加高效。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人工呼吸的方法2、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3、止血包扎的方法4、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教育。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五、【课时、课型】本节课设置
一课时,为新授课。六、【内容教学策略】1.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的利用,视频与图片的展示,创设不同的情景模式,如观看基地图片采访活动,模仿医生的操作,救助病人,手出血了如何包扎等等,更能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兴趣。2.采用小组合作、小组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在学习心肺复苏的过程以及包扎的方法时,采用小组合作、小组比赛的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同时能及时纠正彼此的不足,并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3.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
展开学习与讨论,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通过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