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

DOC
  • 阅读 7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883.000 KB
  • 2022-12-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政治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人教部编版.doc,共(12)页,88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07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阶段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时代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其生产工具是石器、骨器,故A项正确。铜器是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时代的生产工具,故

B项错误。C、D两项处于铁犁牛耕时代,应排除。]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牛耕的推广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器时代的到来D[A表明耕作技术的进步;B、C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D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3.都城,

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A[市坊反映的是经济功能

的增强,其经济功能增强说明汉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4.“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土

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现出贫富分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

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大资本市场B.增加社会财富C.缓和社会矛盾D.调动劳动者积极性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福利国家的建设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体现之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

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C正确;A、B两项与福利政策无关,故排除;福利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D项观点片面,排除。]6.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一项《航海条例》,其矛头直指荷兰。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各殖民地

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又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此规定体现了()A.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诉求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英国发展C.自由主义影响国际经济秩序D.英国殖民霸主地位不断强化A[《航海条例

》是克伦威尔政府为打击贸易对手,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而颁布的一项限制性法案,加速了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选A。17世纪英国推行重商主义,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这推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发展,排除B;自由主义确立于第

一次工业革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1651年英国还未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排除D。]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17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的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早期殖民B.宗教改革C.圈地运动D

.工业革命C[材料涉及的是农民和耕地问题,早期殖民、宗教改革和题干无关,A、B项错误。英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因此圈地运动也被称为“羊吃人的运动”

,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兴起是在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8.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整个西方世界像一

潭死水般平静”C.“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C[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就业困难,出现“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的现象,C项正确。经济危机时,生产过剩,物价下跌,A项错误。社会危机加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B项错误。

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D项错误。]9.20世纪初,竹枝词描述了当时出现在上海的一种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该新鲜事物应是()A.电话B.有线电报C.互联网D.有轨电车A[材料中“鸿

”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指书信,故材料反映的是在近代上海由于近代化的发展通讯发生了变化,最后再依据材料“两地语言传顷刻”可知与电话有关,A正确。电报没有声音,排除B;互联网在20世纪初还未出现,排除C;有轨电车不属于通信工具,明显错误,排除D。]10.有一段宣传

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这“发明”指()A.信息时代的到来B.理性时代的到来C.蒸汽时代的到来D.电气时代的到来D[信息时代以40年代末50年代初揭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契机,以电子计算

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排除A;启蒙时代或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是指在17世纪及18世纪欧洲地区发生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开始进入了蒸汽时代,排除C;材料“使人类开始拥

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据此可知此项发明是指电气时代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故选D。]1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A.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垄断组织的出现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C.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倒退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而产生垄断,因此垄断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是进步的。因

此错误的选项是D项;A、B、C三项都是对垄断的正确说法。]12.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B.世界市场的形成C.垄断组织的形成D.工业革命的进行D[材料中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降低了商品的价格,之前的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故D项正确;A项不能直接提高生产力

,B、C两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和产生的影响,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31年”不符。]13.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

社”的出现表明()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D[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公社”

,是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故答案为D项。]1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C.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D.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C[184

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时,世界上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在1917年。故C项说法错误。]15.“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

是()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D[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者发射小排炮”可以得出“大炮”即为科学社会主义,D项为正确选项,C项属题干中“小炮”的范围,故排除

。A、B两项不符合材料要求,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16.《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主要是因为它()A.促进了广大工人的觉醒B.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C.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D.第一次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地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7.“傅立叶„„设想一种特殊的、自足的、精确人数为1620人的单位,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的这种设想()A.得到了资产阶级的大力支

持B.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C.来源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D.是改革社会弊端的一种空想D[傅立叶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他提出的这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无法实现,D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

得到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A项错误,B、C两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和条件。]18.“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警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上述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马克思主义传播B.五四爱国运

动C.中国共产党诞生D.第一次国共合作A[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所以材料“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可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选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

没有联合农民,排除B;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坚持城市中心论,忽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排除C;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1924年,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19.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A.中国共产党诞生B.红军长征胜利C.抗日战争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由“南湖”“画船”“搏出新天地”等关键词可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标志是()A.红军长征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D正确;红军长征的胜利,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A错误;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没有完成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错误。]21.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方针的提出B[A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B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C发生在1956年,D发生在1956年,所以结合材料时间“1954年9月21日”可知,答案选B。]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巩固国防,发

展生产力,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下列有关“一五”计划的表述,合理的是()A.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B.成功掌握核武器技术C.大跃进加速了其完成D.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了重工业,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故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掌握核武器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B;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C。]2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1954年股金证)信息理

解正确的是()A.农业合作社在全国确立B.民族资本主义已然消亡C.手工业改造的有效推行D.公私合营如火如荼开展C[这件文物反映的史实是三大改造中的手工业改造,故选C。从一张股金证无法说明农业合作社是否在全国确立,且农业合作社属于农业上的改造方式,排

除A;1954年三大改造并未完成,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与图无关,排除D。]24.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是()A.地方自治制度B.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据题干“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了中国的民族关系,C项正确;地方自治制度的说法过于抽象,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与处理民族关系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制度,D项错误。]25.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000万吨降到1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这一做法()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B.助推了左倾思想的发展C.使得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结构A[结合材料的时间和内容特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以后钢产量明显下降,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是对左倾错误的

一种纠正,没有助推左倾错误发展,B错误;材料的现象是三年经济困难以后,不是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C错误;材料的现象只是减少了钢产量,没有改变经济结构,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14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

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圣西门图二图三图四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材料二2008年11月7日,数万名俄罗斯共产党党员及支持者手擎红旗和绘有镰刀斧头的党旗,高举“你好,列宁,怀念你”“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等标语牌,在莫斯科红场列宁

墓附近举行盛大集会,以纪念十月革命。(1)图一中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列举两位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及其主张。(4分)(2)图二所示作品的作者是谁?图二所示作品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8分)(3)某学习小组对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2分)

[答案](1)主张实行实业制度。傅立叶、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欧文是社会主义的实验者,建立了“新和谐公社”。(2)马克思、恩格斯。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

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或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言之有理即可)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

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哥伦布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型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

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

到舒适的旅馆„„(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6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反映

的是新航路开辟问题。对其影响的总结要注意准确,新航路的开辟,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这一时期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第(2)问考查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现在电的发明和

广泛使用、内燃机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和通讯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2)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

流通;武力威逼;通讯和交通的发展。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航海家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从西班牙启航,以大无畏的精神向西横

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詹姆斯·瓦特在18世纪60年代全方位改进了蒸汽机,后来用于推动交通工具。1785年,这种蒸汽机开始在工厂使用。它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人类由此进入新时

代。——摘编自罗伯特·B·马克思《现代世界的起源》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在电的发明和应用历史上,英、德、美等国科学家都作出了卓越贡献。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1)“新大陆”指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8分)(2)材料二中的“新时代”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当时发明的交通工具。(4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时间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第二问从世界市场、文明链接以及商业革命等角

度思考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时间可知是工业革命;第二小问交通工具结合工业革命中新式发明回答即可。[答案](1)新大陆:美洲(只要有“美洲”字样即可)。影响: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和世界

贸易的发展;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美洲传统社会遭受灭顶之灾;刺激亚洲经济增长。(2)“新时代”:蒸汽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工具:火车(蒸汽机车、火车机车)、轮船(汽船、汽轮)。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195

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表

格中分析,有两个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据时间确定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第(2)问,从表格中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

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8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