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藻类植物》课后反思-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doc,共(1)页,2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藻类植物》教学反思一、备课理念与整体设计思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提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物学的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本节课“藻类植物”是从学生身边的南阳河水、生活中常见的海洋藻类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观察河水中的藻类、观察海洋藻类不同部位的切片之后,认识概括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结构。最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构建核心概念明确藻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它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二、组成教学与目标达成本节课有效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构建重要概念。课题引入由莱州本地的南阳河水为什么宛如碧玉切入,通过学生通过宏观肉眼、微观显微的观察讨论,构建藻类植物特征。教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资源选择上能够用莱州本地的南阳河河水、组织学生课前调查莱州湾海洋藻类,由基于莱州本地资源的实物进行观察
讨论,在展示交流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展示学生观察到的显微镜下的物像,引导学生由客观事实归纳概括核心概念。比如,淡水藻类先是用肉眼观察颜色形态,再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层面的特点;观察海洋藻类时,注重学生认为幼根的错误前概念,组
织学生观察马尾藻不同部位的切片,通过比较三个部位的内部组织极为相似帮助学生完善藻类植物的特征。在教学活动组织本节课较好地握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能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例如,在观察淡水藻类和马尾藻切片时,能够有效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探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
学生的思维,有效提升了教学目标达成度。三、学生状态与学习方式方面本节课因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状态高涨。引导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一个个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此外,因为设计的引导性问题符
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教师能够根据任务的难易度恰当选择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得完成探究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同过有效的学习方式选择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