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学案-2019人教部编版.doc,共(8)页,3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7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师版)【文本解读】《沁园春·长沙》选择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本单元意在指导学生在对诗文吟诵鉴赏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特点,分析意象,树立人生追求,表达少年情怀,学写新诗。《沁园春·
长沙》是本单元的第1课。本词通过对湘江壮美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学情分析【学习目标】1.品读鉴赏,感受词人笔下的壮美秋景,并把握词人写景的方法。2.诵读感悟,体味词人以
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3.尝试背诵全词。【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
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关于词的知识】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
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
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
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
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
观、李2清照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填写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正道是沧桑。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准字音。1、给加点字注音橘.子()漫.江()
百舸.()怅寥廓..()峥嵘..()岁月稠.()方遒.()浪遏.飞舟()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参考:上阕:写秋景下阕:抒豪情鉴赏文本,课堂探究(一)分析上阕1、作者描写自己在湘江边的情景时用了
“独立”两字,“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参考:背景链接:1925年,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这年深秋,毛泽东秘密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而这时湖南军阀正在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直面寒秋,卓然而立。一个“独”字蕴含的是一种从容,蕴含的是一种担当,蕴含的是一种气概。2、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用一个字引出眼前之景。哪个字?教学参考:看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提示:写景的角度)参考:由远而近,自上而
下描写,从视角的变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4、讲究炼字。请你找出你认为用字比较好的地方,并加以分析。教学参考: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染:红之深漫:水之满3透:水之清争:舟之快击:鹰之健翔:鱼之轻(二)分析
下阕5、在词的上阙作者通过一个“看”字引出了眼前之景,在词的下阙作者同样用两个动词来引出自己所抒发的情感,是哪两个字?教学参考:忆、记作者“忆”了什么呢?教学参考:作者忆了自己和同学在一起的一段峥嵘岁月。6、作者通过的回忆,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教学参考:作者通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下阙塑造了一群自信乐观、意气风发、心怀天下、奋发有为、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的形象。5、词的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层
含义?教学参考:词的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层含义?李贺在《致酒行》曾说“少年心事当拿云”,意思是说少年应有上揽云霄的凌云壮志。毛泽东也曾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流是指江中心水流最急的地方,其实作者在这里隐喻最艰险的环境。“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和凌云壮志。这一句也巧妙的回答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苍茫大地需要向作者一样拥有豪情壮志的革命青年来主宰。《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一、基
础知识夯实1.词语积累,解释下列词语。(1)峥嵘岁月:(2)指点江山:(3)激浊扬清: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
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4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C.《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
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D.因饮水机行业发展过快,而相关部门监管乏力,饮水机市场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现象,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E.胸无城府
....的她,在这个小天地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怜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参考:A项,“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胜、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不能用来形容“学习和生活故事”。B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属于望文生义。C项,“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D
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E项,“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答案】A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问题)B.在这
段峥嵘岁月里,词人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时候。(杂糅)C.《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豪情壮志。D.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反映出的崇高美。(主谓搭配不当)参考: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沁园春·长沙》是词人毛泽东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词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其锋藏而不露②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③寓动于静④其势引而不发⑤其词雅而不激⑥寓张于弛5A
.②④③⑥①⑤B.③⑥①④⑤②C.②④①⑤③⑥D.③⑥②①④⑤参考:B二、对点练习阅读全词,完成7~11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
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胸襟自由奔放的状态。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
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此表达了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6.下列词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D.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7.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
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68.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六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六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9.《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异色
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词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三、迁移过关(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13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
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空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经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B.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下阕一个“笑”字赋予梅花人格化的特征,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升华
了词的艺术境界。C.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D.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7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13.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诗词拓展:(一)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
海,残阳如血。【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二)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四)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