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欣赏《1812年序曲》教学素1-湘艺版.docx,共(5)页,33.05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6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组作业单(每组10人左右,上课时请按小组就坐)请跟随录音听唱以下主题感受主题音乐表达的情绪并填写作业单!„„组员姓名听录音用“啦”跟唱完成效果:非常棒()良好()能跟唱一点点()完全不能跟唱()用一小段话
描绘本段音乐主题(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描述):第二组作业单(每组10人左右,上课时请按小组就坐)请跟随录音听唱以下主题感受主题音乐表达的情绪并填写作业单!„„组员姓名听录音用“啦”跟唱完成效果:非常棒()良好()能跟唱一点点()完全不能跟唱
()用一小段话描绘本段音乐主题(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描述):第三组作业单(每组10人左右,上课时请按小组就坐)请跟随录音听唱以下主题感受主题音乐表达的情绪并填写作业单!„„组员姓名听录音用“啊”跟唱完成效果:非常棒()
良好()能跟唱一点点()完全不能跟唱()用一小段话描绘本段音乐主题(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描述):第四组作业单(每组10人左右,上课时请按小组就坐)请跟随录音听唱以下主题感受主题音乐表达的情绪并填写作业单!„„组
员姓名听录音用“啦”跟唱完成效果:非常棒()良好()能跟唱一点点()完全不能跟唱()用一小段话描绘本段音乐主题(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描述):第五组作业单(每组10人左右,上课时请按小组就坐)请跟随录音听唱以下主题感受主题音乐表达的情绪并填写作业单!„„组员姓名听
录音用“啊”跟唱完成效果:非常棒()良好()能跟唱一点点()完全不能跟唱()用一小段话描绘本段音乐主题(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描述):第六组作业单(每组10人左右,上课时请按小组就坐)请跟随录音听唱以下主题感受主题音乐表达的情绪并
填写作业单!„„组员姓名听录音用“啦”跟唱完成效果:非常棒()良好()能跟唱一点点()完全不能跟唱()用一小段话描绘本段音乐主题(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描述):《1812》序曲学习资料一、《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
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1812》序曲在老柴的所有作品中应归入最粗浅、最通俗易懂的。《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
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二、《1812》序曲的内容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
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
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三、分析《1812》序曲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
)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
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声部轮流传递。(2:53)和(3:01)左右,你会听到鼓钹对击的声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
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3:26),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
一个短暂的休止(4:2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28)左右。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
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在(5:02)左右你会听到击鼓声,到了(5:08)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6:04),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
主题。(6:20)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留意这时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你应该听到足够的泛音,如果你只能听到暗哑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录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
差劲。另一个在(7:35)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
,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随后一段(8:36)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08)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
音符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10:06)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留意三角铁的声音。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10:52)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紧接在《马赛曲》(11:13)主题之后,乐声的速度
加快和加强,到了(11:47)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2:36)停止,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12:37)左右,进入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
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来的钟声,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13:40),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3:5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作品结构(奏鸣曲式)音乐主题序奏1、祈祷和平与安
宁——众赞歌2、俄国骑兵呈示部1、战斗主题2、法军主题(借用《马赛曲》音调)3、俄罗斯军民I(思乡、抒情)4、俄罗斯军民II(乐观、轻快)展开部呈示部第一、二主题的交织与展开(俄法军队的“较量”)再现部呈示部四个主题的再现和变化,最后汇聚成疾风暴雨般的下行音列尾声1、众赞歌由祈祷变
为赞颂2、骑兵音调发展为辉煌的凯旋号角音乐主题:1、俄国骑兵2、法军主题3、祈祷和平与安宁——众赞歌4、战斗主题5、俄罗斯军民I——思乡、抒情6、俄罗斯军民II——乐观、轻快课外拓展:如果你喜欢这部作品,建议课后欣赏以下几个不同版本的演绎,你将从各个不同层面对本部作品有更
深的了解!1、观看电影《战争与和平》,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2、“纪念柴可夫斯基150周年1812序曲音乐会”版,看看这部作品使用真大炮时的宏大的场面。3、http://ppyy2007.blog.163.com/blog/static/20906008320
15112933023788、http://share.renren.com/share/294513324/12115759276两个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用纯人声来演绎1812序曲别有一番风味。4、尤金·奥曼迪与费城管弦乐团1970年11月录制的加入部分合唱人
声的版本,其中的一些音乐主题使用合唱人声进行。5、http://www.iqiyi.com/w_19rt3iqdqh.html根据电影《战争与和平》合成画面,视听结合,有助于追随各音乐主题完整聆听音乐作品。同学们,
你们还可以欣赏更多的版本,对作品了解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