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黄河船工号子》教学设计3-湘艺版.doc,共(7)页,5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6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族民歌的概念,体裁分类。2.过程与方法:欣赏音乐作品,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聆听、表演来探究各种体裁的音乐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的密切关系,正确的引导学生多听赏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二、教学重
难点1.重点:民歌的概念2.难点:民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三、教学方式:讲授,视频欣赏,学生讨论。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师: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欢快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与蒙古族的长调音乐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国家的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极为广阔。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就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
我们来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汉族民歌》。新课讲授: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一)民歌的概念师: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二)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师:我国的民歌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原始社会,它就在人民群众的集体劳动中产生。《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一百六十篇民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朝以来的“歌谣”、“小曲”……就是我国民歌的汪洋大海中留存的珍珠。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放射着永远不灭的
光芒。1949年10月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汉族民歌也随之走上了新历程,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三)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师:由于地理环境、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的汉族民歌既
丰富,又具有多样性。按体裁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师:在劳动号子里面课本所选的第一个曲子是《澧水船夫号子》,澧水位于洞庭湖的西缘,这里的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大型木船需要纤夫,在逆水行船的过程中,
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自然而然出现了独特的劳动号子,这就是澧水船夫号子。所以劳动号子又可分为:《打夯号子》《搬运号子》、《划船号子》、《打麦号子》、《拉纤号子》。师:欣赏《澧水船夫号子》,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在欣赏曲子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2)节奏和演唱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答(1)在欣赏曲子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吆喝吆喝的声音,这是一个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答(2)粗狂有力,节奏固定,律动感强,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领唱者往往就是劳动的指挥者。师: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有呼号性的民间歌曲。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其音乐特点是粗狂有力、律动感
很强,节奏比较固定,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者往往就是劳动的指挥者。刚才我们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并总结了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形式,下面我们一起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生:欣赏视频《过滩号子》。师:在
漫长的岁月演进和劳动实践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领略并发展了自己的乐感,渐渐地,最初的劳动号子从单纯依附于劳动、服务于劳动的局限中突破和升华出来,飞向更加自由舒展的情感世界,这就产生了民歌中的另一种体裁——山歌!生:欣赏信天游《赶牲灵》师:创作背景:旧社会
,陕北一带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赶牲灵”也称“赶脚”它近似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即用畜生(陕北多用骡驴)长途为他人运送货物,而赶着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即称赶牲
灵者。生:欣赏《小河淌水》师:创作背景:这是一首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像。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云南弥渡山歌,有“东方小夜曲”之称。曲调清新优美,节奏自由舒展,生动的描绘了在宁静的夜晚,一位聪慧美丽的姑娘望着皎洁的月光,听着潺潺的
流水,见景生情,唱出了对阿哥的思念之情。师:请大家在欣赏这两首作品时思考两个问题:问题(1):这两首歌曲有什么样的音调特点?生:音调高亢嘹亮奔放,旋律起伏比较大师:问题(2):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形式?生: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
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师:山歌,一般是指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等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又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曲调高亢嘹亮,旋律爽朗、质朴、节奏比较自由,歌词
多为即兴创作。其实在咱们甘肃地区也有比较经典的山歌,课本里所选的一首《下四川》就是我们甘肃民歌,这是一首有代表性的“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这一带。现在由老师演唱这首歌曲,大家再聆听一下是不是具有
山歌的音乐特点。演唱《下四川》。师: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与南方的民歌特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南方地区河流
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生活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这就形成了民歌的另一种体裁小调。生:欣赏小调《无锡景》这是一首歌咏无锡城历史与自然风光的小调,具有典型南方色彩,全曲赋予抒情性和叙事性,感情细腻旋律优美。师:请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时思考有什么样的音乐乐特点?生:感情细腻
、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较为严谨师:小调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歌词内容大多以咏唱历史传说故事、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离情别绪等为主。感情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较为严谨。我们刚才欣赏
了三种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并讨论总结出了各种体裁的音乐特点。现在大家相互讨论,归纳完成课本第P86页的活动与探究。生:欣赏:宋祖英《茉莉花》师:总结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
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它夺目的光彩!四:板书汉族民歌一、汉族民歌概念:二、民歌的分类及其音乐
特点号子山歌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