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音乐鉴赏《茉莉花(江苏民歌)》教学素材1-花城版

DOC
  • 阅读 9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87.000 KB
  • 2022-12-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音乐-音乐鉴赏《茉莉花(江苏民歌)》教学素材1-花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音乐-音乐鉴赏《茉莉花(江苏民歌)》教学素材1-花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茉莉花(江苏民歌)》教学素材1-花城版.doc,共(5)页,8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0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茉莉花的芬芳》教学案例选用教材:《音乐鉴赏》(花城版)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茉莉花的芬芳”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类型:欣赏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唱出《图兰朵》的主题曲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了解音乐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并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了解各种重大场合中演奏的不同形式的《茉莉花》及其在国内外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2、能力目标:能分辨出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所存在的

差异,了解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风格差异,以及影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能表述自己对不同风格的感受。3、情感目标:理解感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能对“茉莉花现象”作出评价。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和

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二、教材分析: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朵》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为人们展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里的中国传奇故事。普契尼把《中国游记》中用五线

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并在剧中的女生合唱中用了它的全部曲调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部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芳香,便随着这

部经典的歌剧流传得更广更远了。与此同时,1998年9月,为纪念普契尼诞辰140周年在北京的紫禁城太庙上演了歌剧《图兰朵》。张艺谋执导并在以后出现了其他剧种的《图兰朵》,如芭蕾舞、川剧、豫剧等。《图兰朵》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已成为了大趋势。《茉莉花》是一首耳

熟能详的江苏小调,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情感细腻。在清末时期,这首小调“被”传播到欧洲伴随着著名歌剧《图兰朵》香飘四海;近年来,《茉莉花》更以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以代表中国的形象主动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本课以“《茉莉花》的变迁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表现形式《茉莉花》的认识,

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这场文化“运动”的思考。三、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熟悉歌曲《茉莉花》但对其前身——江苏小调《茉莉花》比较陌生,并且不太了解其他表现形式的《茉莉花

》以及《茉莉花》所具有的深远意义。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已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情绪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彩,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分析能力。本课从“鉴”字着眼,引导和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思考、感悟、表达,展开探究式的学习。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音乐感受。教学难点: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音乐具有的共性和不同个性的把握与区别。五、教法和教具1、教法:体验——引导——讨论——再引导——得出结论2、教具、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乐器、六、学法指导:类型:通过感知→感受→感悟的心理操作模式,提

问启发式、探究学习式。策略:创设情境,对比感受,参与体验,启发思考,关注表达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茉莉花的芬芳》,为了方便今天的探究学习,我把大家分成了六个学习组。(清新淡雅茉莉花组,芳香迷人茉莉花组,美好纯洁茉莉花组,真

诚友爱茉莉花组,善良朴实茉莉花组,勤劳勇敢茉莉花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环节“初闻花香”问:同学们小时候都爱看些什么童话书?有谁知道《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学生或老师讲故事)(二)、讲授新课: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根据这

个故事创作了歌剧《图兰朵》,用了一首中国民歌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渗透着中国色彩和风格。1998年9月为纪念普契尼诞辰140周年,由张艺谋执导的歌剧《图兰朵》在北京的紫禁城太庙上演,场面恢宏,阵容庞大,气势震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小段。

请同学们在欣赏这个片段,听听这首旋律是什么?你们熟悉吗?让我们跟这音乐来用啊轻声哼唱.1、播放、欣赏歌剧《图兰朵》片段,探究歌剧《图兰朵》和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联系,了解音乐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形式。2、探索民歌《茉莉花》(1)播放、欣赏两首江苏的《茉莉花》,思考,

讨论这两首《茉莉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体现什么样的音乐风格?江苏《茉莉花》:婉转、优美,具有浓重的抒情风格问:那又是什么让《茉莉花》显得如此的温婉?(环境/气候/方言)(江南水乡/温暖的气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鱼米之乡/“吴侬软语”)正是人杰地灵的江南

水土孕育出了似水柔情的《茉莉花》。小结: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茉莉花》。(2)播放河北的《茉莉花》音频,分组讨论河北《茉莉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体现什么样的音乐风格?(速度缓慢、音调高亢,拖腔

,有着唐山皮影戏的戏曲味道激昂、豪放)(3)、探索欣赏东北《茉莉花》小结:东北民歌《茉莉花》显现出北方爽朗而明快的音乐风格,在歌曲中加了拖腔,体现粗犷乐风。(4)探索音乐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那些因素有关(分组讨论)小结:我们知道,北方地势坦荡辽阔,比南方寒冷,加上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因素

,风格大多偏于激昂、豪放,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方的风格大多偏于细腻、委婉,多为柔和婉转之美。因此,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会根据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因素而改变。3、探索“茉莉花现象”,加深对“音乐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融合”的理解。《茉莉花》以多姿的形象和迷

人的风采频频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学生列举。教师补充)(1).1997年香港回归,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就是江苏的《茉莉花》。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我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天·地·人

》交响曲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茉莉花》的辽宁版;(2)、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茉莉花》;(3)、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茉莉花》

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4).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一首江苏《茉莉花》,再次由军乐队奏响;(5)、1999年,中央民族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

民乐合奏《茉莉花》让大厅掌声雷动;(6)、昆明世博会,上海世博会,隆重开馆时奏响的还是这首《茉莉花》;(7)、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收录了中国的《茉莉花》;(8)、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最后8分钟,中国乐队也向全世界演奏了《茉

莉花》这首乐曲;(9)、2003年宋祖英在最著名的维也纳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这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在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宋祖英也演唱了这首《茉莉花》。(10)美国作曲家肯尼·基也将《茉莉花》进行改编并用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他的改编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相融合

,西方人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理解(三)拓展能力:1、畅所欲言:“茉莉花现象”给你的感悟。问:一首江苏民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打动着各个国家不同肤色人们的心?为什么在这么多重要的场合选择演奏《茉莉花》?请开启我们合作学习的模式,各组展开讨论!(清新

淡雅、芳香迷人、美好纯洁、真诚友爱、善良朴实、勤劳勇敢《茉莉花》)2、总结:(1)、《茉莉花》深受中外人们的喜爱,因为其香、其韵、其神来自民间民族的土壤,这是它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一首简单的小调,成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茉莉花》就如同一位文化使者,传播着中国音乐文化;从北

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到维也纳金色的大厅,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融合和发展。(2)作品愈是富于民族性,它在艺术上的价值也就愈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表演《茉莉花》《茉莉花》既是中国的,又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这是咱们中国的骄傲,咱们民族的自豪!让世界

倾听我们的声音(分发乐器,演唱演奏《茉莉花》,让学生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八、教学反思《茉莉花的芬芳》选自花城版《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的第二课。《茉莉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小调,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情感细腻。在清末时期,这首小调“

被”传播到欧洲伴随着著名歌剧《图兰朵》香飘四海;近年来,《茉莉花》更以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以代表中国的形象主动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本课以“《茉莉花》的变迁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表

现形式《茉莉花》的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这场文化“运动”的思考。一、《茉莉花的芬芳》教学思路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频音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运用音乐语言的力量,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感知→感受→感悟的

心理操作模式,提问启发式、探究学习方式,构建体验——引导——讨论——再引导——得出结论的学习环境,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二、对《茉莉花的芬芳》兴趣导入(一)以“讲故事”为切入点歌剧《图兰多》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了让学生能快速、愉快地接受、体验音乐,我选择了以学生们所喜闻乐

见的形式----“讲故事”为切入点,最终由学生当中知道这个故事的人自己讲,使同学们感觉《图兰多》并不陌生,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愿意去接近他、体验他,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二)对比欣赏三个地

方的《茉莉花》为了让学生们感受不同地区“茉莉花”的不同风格,我选取了江苏、河北、东北三个不同地区流传的《茉莉花》。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把他们分学习小组来讨论探索学习,在欣赏的过程中我特意用夸张的声音跟唱,并做对比引导,让同学们感知不同的速度、风格。经大家激烈的小组讨论后得出音乐特点和风格,

比较三个地区《茉莉花》的相近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到其受影响的因素。(三)分享学习我让同学们分享《茉莉花》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让大家通过分享感受茉莉花的芬芳。并通过畅所欲言,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三、对《茉莉花的芬芳》教学思考通过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对以茉莉花为主

题的不同音乐感受,并通过“讨论”、“探究”、“分享”“演唱”、“演奏”等环节的参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音乐具有的共性与区别。最后演唱演奏《茉莉花》让教室里回荡着《茉莉花》的芬芳,让学生真正进入了角色,感受音乐意境,即体

验茉莉花的芬芳,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又巩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一)成功的教学应该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介绍歌剧《图兰朵》,和请学生讲述故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开拓了知识面。但大多学生的阅读的名著

书籍不多。导致教师在引导中花费时间较多。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创设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问题情景和探究情景,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动脑思考并回答,还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成功的教学应该同学生进行互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学习感受茉莉花现象。我让学生自己分享《茉莉花》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一是通过学生的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希望在教学中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事也活

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这要求教师讲授有针对性、实效性,提出问题有价值。在互动过程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回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很容易就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但这一环节学生了解甚少,且比较胆小,让教师显得比较被动,我想如果让他们提前做好预习的工作,提前收

集好相关材料,一定能表现得更好。在最后环节,让学生演唱演奏《茉莉花》,学生没有完全放开,教师在调整和引导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改进。纵观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启发者的身份出现,把学生推向主体。用趣味的、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省自悟,从而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得以顺利突破。但音乐鉴赏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更好?我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在高中音乐教学的领域里探索

和思考,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