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火把节之夜(中阮独奏)》教学设计1-花城版.doc,共(3)页,3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76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所属年级:高一年级2、所用教材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3、所属单元:第二单元第2节民乐篇4、学时:一课时(45分钟)二、教学背景《火把节之夜》吴俊生,作于1979年,原为琵琶曲,后移植为阮独奏曲。《火把节之夜》是表现彝族人
民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的晚上,尽情歌舞、互诉衷肠的场景。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尽情歌舞,也借此互诉衷情。乐曲描绘了了这一
动人的民族风情。全去共分为三段:慢板-快板-慢板。《夜深沉》京胡曲,乐曲以昆曲《思凡下山》折中《风吹荷叶煞》一曲中的四句歌腔为基础,经过历代京剧琴师们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曲名出自首句唱词的头上三字。《风吹荷叶煞》的唱词内容是小尼姑哀叹
自己身入空门,过着寂寞凄苦的无聊生活。而《夜深沉》的作者们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加花、删简、紧缩、句末填充和变新等手法,将原来悲哀怨恨的曲调改成一支刚劲有力的新型乐曲,刚劲有力,充满激情。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用它来配合祢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的场面。改编者对它进行了加工改编,将乐曲
结构扩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铺排。《夜深沉》曲调由繁至简,在快板段落作了较多发展,其中有大鼓的独奏和鼓与京胡的竞奏,使原曲的精华--刚劲且优美的音乐得到充分优美的表现。1、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
定的音乐知识和情感积累,对音乐作品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能力和愿望。他们能够通过哼唱音乐主题运用适当的形式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即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并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描述。教师可以充分引导他们哼唱歌曲主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聆听、鉴赏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能力感悟作品,理解作品。三、教学目
标(三维目标寓于相关知识学科中)1、能说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名称,了解其音色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2、熟悉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和京胡演奏的《夜深沉》,哼唱其中音乐主题。3、有进一步欣赏和了解民乐的兴趣和愿望。四、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哼唱《火把节之夜》音乐主题和辨认阮的音色。(2)引导学生感受《夜深沉》中“离”的感受并有表情地哼唱第一段的音乐主题。【难点】:(1)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要素(速度、力度、音色、旋律、情绪等)来体会
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和作者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2)了解民族乐器的历史发展背景吗,熟悉它们的演奏方式。五、设计思路:高中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将核心素养融入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三种课程理念贯穿
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课时安排为2课时,我设计的是第2课时内容,包括欣赏《火把节之夜》和《夜深沉》两部经典的民族器乐作品。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学生能说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弦乐器名称;了解其音色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与乐器或乐曲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哼唱/表现两首器
乐曲的主题。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哼唱或表现乐曲主题,真切感受到音色与表现手法对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感知,通过大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加深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百灵民乐团的部分同学为大家演奏民乐小合奏《赛马》,使同学们初步
感受民族乐器合奏的魅力。【二、新授课】1、教师播放中阮独奏音频《火把节之夜》学生认真聆听并为作品划分段落。2、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3、由民乐特长生为大家现场演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感受作品的同时,牢记音乐主题。【三、实践活动】1
、学生一起随着演奏者的旋律、节奏,进行体态律动并随音乐起舞。2、三位特长生分别演奏三种乐器(二胡、板胡、京胡),学生听辨其中音色并说出乐器名称。了解拉弦乐器音色及演奏方法。【四、讲授】教师播放京胡与乐队协奏《夜深沉》学生有表情地哼唱第一段的音乐主题,感受旋律进行的方式【五、拓展延伸】学生模仿京
胡大师燕守平的演奏动作和姿势,感受京胡演奏的特点。并进一步体会虞姬舞剑时的离愁别绪和矛盾挣扎的思想感情。【六、总结】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教师做补充【作业】请列举出你所喜爱的三种民族乐器并至少写出每件乐器的五首代表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