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物理选修第一册《3 光的干涉》导学案1-统编人教版.docx,共(3)页,449.31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73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光的干涉【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3.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体会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
两束,得到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4.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5.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习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学习
难点】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干涉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干涉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振动加强点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振动减弱点的
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二、新课学习(一)光的双缝干涉[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用激光器发出的红色光(平行光)垂直照射双缝,将干涉图样投影到教室的墙上,观察现象。现象:可以看到,
墙壁上出现_______________的干涉条纹。结论:实验证明,光____________________。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亮一些有些地方暗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总结: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点的振动加强(明条纹)。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则??点的振动减弱(暗条纹)。(二)干涉条纹和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推导过程:则相邻两个亮条纹间距为:________________。缝宽一定,波长越长,相邻两个亮条纹间距__
_________。(三)薄膜干涉薄膜干涉的应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1.用波长为0.4μm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A点到狭缝S1、S2的路程差为1.8
×10-6m,则A点是出现明条纹还是暗条纹?答案:暗条纹2.关于杨氏实验,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B.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相干光源C.在光屏上距离两个小孔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处出
现暗条纹D.在光屏上距离两个小孔的路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答案:AB3.对于光波和声波,正确的说法是()A.它们都能在真空中传播B.它们都能产生反射和折射C.它们都能产生干涉D.声波能产生干涉而光波不能答案:BC4
.两个独立的点光源S1和S2都发出同频率的红色光,照亮一个原是白色的光屏,则光屏上呈现的情况是()A.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B.一片红光C.仍是呈白色的D.黑色答案:B5.在真空中,黄光波长为6×10-7m,紫光波长为4×10-7m。现有一束频率为5×1014Hz的
单色光,它在n=1.5的玻璃中的波长是多少?它在玻璃中是什么颜色?解析:先根据𝜆0=𝑐𝑓0计算出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𝜆0,再根据光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由𝑛=𝑐𝑣=𝜆0𝜆,求出光在玻璃中的波长𝜆。𝜆0=𝑐𝑓0=3×1085×1
014m=6×10-7m,可见该单色光是黄光。又由𝑛=𝜆0𝜆得𝜆=𝜆0𝑛=4×107m。由于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而在玻璃中光的频率未变化,故光的颜色依然是黄光。答案:4×10-7m黄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