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1-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共(6)页,82.53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5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章第1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3.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肾脏结构图的观察,提高学生识图能力2.在血液、原尿、终尿三
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良好的保持泌尿系统卫生的习惯。2.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的形成过程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教学过程导
入新课人体的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呢?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讲授新课一、肾脏是泌尿系统重要器官1.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
和尿道组成。(1)肾脏:泌尿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高右低,左、右侧各一个,是形成尿液的器官。(2)输尿管:由平滑肌等组成的管道,上连肾盂,下通膀胱作用是输送尿液(3)膀胱:囊状结构,位于盆腔中,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膀胱的下端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连,出
口处周围有环行的平滑肌—尿道括约肌,它与膀胱壁的舒缩可控制尿的排出。(4)尿道:泌尿系统通向体外的管道,具有排出尿液的功能。2.观察肾脏(1)肾脏的外形像蚕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红褐色。(2)肾脏一侧的凹陷处
叫肾门,与之相连的管道有三根,分别是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肾动脉管壁较厚,内流动脉血;肾静脉是将血液运出肾脏的血管,管壁较薄,内流静脉血;输尿管将尿液由肾脏送到膀胱。(3)由肾脏的纵剖面模式图可以看
出,肾脏可分为三部分,即皮质、髓质和肾盂。周围颜色较深的是皮质,此处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皮质内侧是颜色较浅的髓质,中央的空腔是肾盂。肾盂有暂时汇集尿液的作用,它与输尿管直接相通。教材第62页“讨论”①肾脏可以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皮质:
主要由肾小体聚集而成,肾小体的肾小球中有丰肾脏富的毛细血管髓质:主要由肾小管组成肾盂:汇集尿液②输尿管与肾脏的肾盂相连,尿液汇集到肾盂后,经输尿管送到膀胱。③皮质部分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3.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第个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1)肾小球: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又汇成出球小动脉,所以血流方向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球分布在肾脏的皮质部分(2)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
内侧紧贴肾小球,主要分布在皮质部分,它向下与肾小管相连通。(3)肾小管: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们是由出球小动脉的分支形成的,另一端又汇集成小静脉,最后形成肾静脉。4.肾脏中血液流动的
途径肾脏的血液直接来自肾动脉。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发出,入肾以后再经过多次分支大部分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后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然后又汇合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球以后,再度形成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然后汇合成小静脉,最后汇
合成肾静脉,出肾门入下腔静脉。可以概括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小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5.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与正常人比较,指出该病人的哪些指标是不正
常的;第二,结合已经了解的肾胜结构知识,分析推测产生异常情况的原因。然后,在全班交流各小组讨论情况,各小组提出对异常情况产生原因的推测。教材第63页“讨论”①通过对比某人化验单中各项数据与正常人的指标可知:这个病人尿液中的红细胞、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指标
是不正常的。②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管具有重新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的作用。结合化验单的各项指标可知,该病人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了问题。要知道这个的尿液与还价有差异的原因,需要了解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的过程。二、尿液在肾单位中
形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由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索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由于肾小囊的壁也很薄,又加上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细,使肾小球内的血压升高,有利于肾
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了原尿。在滤过过程中,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滤过。原尿与血液在成分上的区别是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和血浆的区别是原尿中缺少大分子蛋白质。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进入
缠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由于肾小囊与肾小管是相通的(肾小囊是肾小管的盲端向内凹陷形成的)原尿可经肾小囊腔流向肾小管。肾小管的壁很薄,它与周围的毛细血管
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又逐渐汇集形成了肾静脉。由于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刚刚经过了
肾脏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它里面的尿素等废物最少,所以说,在全身各血管中,含尿素最少的血管是肾静脉。肾小管在进行重吸收的同时,管壁细胞也会分泌一些废物这样进入肾小管末端——集合管中的液体就是一些含尿素、无机盐等较多的尿液。尿液形成以后
,经集合管逐渐流向肾盂。3.血液、血浆、原尿与尿液成分的区别(g/L)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血浆9007010.30.049.0原尿970微量10.30.049.0尿液950001.80.0511.0方法技巧区分血浆、原尿、尿液三种液体主要看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两种成分。如果大分子
蛋白质和葡萄糖两种成分都有,则该液体为血浆;如果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两种成分都没有,则该液体为尿液;如果只含葡萄糖而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则该液体为原尿。三、尿液在膀胱中暂存后由尿道排出1.尿液排出的途径尿液经肾单位形成后,先由集合管运送到肾盂,然后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当膀胱内
充满尿液时,人就会产生尿意,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尿液经尿道排到体外。2.排尿的意义人体通过排尿不仅可将体内的大部分代谢废物(如多余的水、无机盐及尿素等)及时排出体外,而且还维持了体内水和无机盐的代谢平衡。四、适量饮水和适时排尿有利健康1适量饮水人全每天摄取的水
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对平衡的,水摄取的多,排出的也就多。人体的代谢废物只有溶在水中才能排到体外。一个成人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正常情况下,排尿的多少取决于喝水的多少。如果人一天内排尿过少(少于500mL)就会造成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危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每天
必须饮用适量的水,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适时排尿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因为只要血液在流动,尿就在不断形成,而尿液形成后,可由膀胱暂时贮存起来,所以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但是膀胱内一旦充满尿液或一旦有尿意时,就应及时排尿,以免损伤膀胱。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大约形成150L原尿,而每天只
排出约1.5L的尿液,其余的成分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了血液。3.泌尿系统的卫生女性尿道比较短,长度为2~5cm。尿道外口附近有阴道和肛门等器官,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别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4.肾透析一些患有严重肾病的人,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会产生中毒现象。
人工透析机可暂时解决这一问题,它相当于一个体外肾脏,可以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滤过并排出,滤过后的血液再送回血管中,透析机中的透析膜在功能上相当于肾小球。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为什么?【肾
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谈一谈,肾动脉和肾静脉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静脉将排出了尿素、部分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再送往人体其他部位。】课堂练习1.
(2018武威)下列结构中,不属于肾单位组成的是(C)A.肾小球B.肾小囊C.输尿管D.肾小管2.(2018广东)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许多孔隙,有利于代谢物的滤出。正常人体不能滤出的物质是(D)A.尿素B.葡萄糖C.无机盐D.大分子蛋
白质3.若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则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B)A.收集管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囊4.健康人体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L,主要原因是(C)A.
消化作用B.呼吸作用C.重吸收作用D.滤过作用5.肾小囊、肾小管末端的液体分别是(B)A.血液和原尿B.原尿和尿液C.原尿和血液D.血液和尿液6.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哪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趋势符合如图所示(B)A.水B.葡萄糖C.无机盐D.尿素课堂小结我们通过视频进行小结:泌尿系统的组成与
尿的形成和排出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