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体育与健康《“二攻一”“一防二”》教学设计2-人教版.doc,共(7)页,2.58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57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篮球模块—交叉步突破1对1》教学设计方案一、设计理念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精讲多练为原则,以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调动同学们主动参与性为宗旨。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循序渐进、分层练习的教学方法,使其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让部分同学把所学的知
识运用到实战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教学内容篮球--交叉步突破1对1三、教学内容分析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篮球运球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也是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运球突破技术。它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易与其他运动衔接等特点。变向
运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从而在比赛中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及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在篮球模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次课为本单元第二次课,首先让同学们复习巩固急停急起和原地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同时学习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其动作
要领是:运球行进中,右手运球为例,拍球的右后上方,使球从自己的体前反弹到左侧前方,同时右脚蹬地向左前方跨出,上体左转,探肩护球,换左手运球同时加速向前运球。动作要领其实很简单,如果要本节课学会对同学们的协调性球感要求较高,根据水平五的学生实际水平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把以下知识作为
本节课的重点:蹬跨转体探肩换手加速。难点:变向的时机,变向的突然性和上下肢协调配合。易犯错误是:球的变向不明显、手脚不够协调、球变向后向前推进脚步跟上不连贯,这都是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四、教学对象
分析水平五高一级学生,他们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基础对篮球这项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主动性强,参与积极。但有的从小都没有接触过篮球特别是女生,由于他们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这项技术动作,对同学们的控球能力和协调性要求较高给教学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分层教学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五、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2、通过分层教学,使85%以上的同
学掌握行进间换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绕障碍物,30%的同学能够运用在比赛中,提高同学们对篮球技术学习的兴趣。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同学们探究、主动、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六、教学重、难点重点:蹬跨转体、探肩换手、加速推进难点:变向时机和变向
的突然性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七、教学策略1.导入部分:采用问题导入课题(问题:有同学在篮球比赛中曾经有突破所有对手得分或许助攻队友得分的事吗?2.热身与熟悉球性部分:采用绕场慢跑,绕场运球,各种形式的熟悉球性练习及复习上节课原地
体前变向运球,不仅起到了热身的目的,熟悉了球性,为本课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3基本部分.首先自我体验:老师先做一个完整示范让同学们自我练习体验并找出与原地变项的区别,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解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其次组织
练习由易到难,又慢到快,到最后的分层学习,环环相扣逐渐深入教学设计思路。整节课安排如下:自我体验—动作分析---运球绕障碍物练习----绕“之”联系---分层拓展练习。4.恢复部分:采用教师语言提示和按摩拉伸的方式放松。八、场地器材篮球场2块篮球人手1个,标志物73个九、教学预计估计
本课的练习密度为40%,平均心率为110—140次/分。篮球—交叉步突破1对1单元计划学习阶段水平5上课年级高一级教学时数3-2单元教学内容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重点难点重点:对球的控制,蹬跨、转体、探肩、换手难点:转体变向的衔接,变
向的时机,变向的突然性及上下肢协调。单元教学目标认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技能:能掌握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动作,在实践中初步运用该项技术。情感: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敢打敢拼的精神。课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难点教学策略11、建立正确
的篮球“原地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概念;记住动作要领。2、复习急停急起学习“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让80%的同学能掌握体前变向运球的技术要领;发展身体协调素质。3、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1、复习篮球急停急起2、学习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基本技术。重点:变向时拍篮球的部位—侧后方。难点:拍篮球部位不准导致落点不准。1、高低运球、急停急起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2、采用原地练习,小组互相观察相互纠错练习。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3
、采用分层递进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对应的层次进行练习。21、掌握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2、使其85%的学生能掌握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20%的同学能在实战中运用其技术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同学们探究、主动、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交叉步突破1
对1重点:蹬跨、转体、探肩、换手、加速。难点:变向的时机、变向的突然性及手脚协调一致。1、高低运球、急停急起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2、复习原地体前变向运球。3分组绕障碍物运球、“之”字运球4、分层体验,1对1、三对三31、通
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动作,熟练运用其技术要领。2、通过学习使其70%的同学能在实战中运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动作。3、培养同学自我展示和主动参与的能力以及增强顽强拼搏的精神。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实战
练习重点:手脚协调一致难点:变向的时机、变向的突然性1、快速绕障碍物练习2、1对1过人突破练习3、互相纠错4分层对抗练习技术不是特别熟练的同学1对1消极防守。技术熟练的同学3对3积极防守,前提突破防守队员尽量用体前变向运球。篮球---交叉步突破1对1水平5高一级第2次课教学内容篮球-
--交叉步突破1对1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2、通过分层教学,使85%以上的同学掌握行进间换手运球绕障碍物,30%的同学能够运用在比赛中,提高同学们对篮球技术学习的兴趣。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同学们探究、主动、团
队合作的学习能力,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学重点蹬跨探肩换手、重心移动教学难点变向的时机和变向的突然性场地及器材两块篮球场篮球人手一个锥形标志物34个标志干4根标志碟32张顺序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开始部分2分钟1、四列横队站立2、师生相互问好
3、宣布本课任务要求4、提出注意事项5、清点人数、安排见习生1、师生相互问好2、宣布本课任务要求3、清点人数、安排见习生4、注意安全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2、报告人数、事、病假人员3、听口令快速成四列横队,要做到:静、齐、快组织:体育委
员集合整队,准备部分6分钟引入1、球性练习2、自我体验:行进间体前变提问:谁曾经在比赛中突破了所有防守队员,最后得分的?1、运球绕篮球半场慢跑一圈,教师用口令指挥。2、提问:原地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与行进间体前变向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口令进
行运球慢跑,再听口令完成球性练习。2、球性练习:1)有球的指关节运动2)弓步压腿及低运球3)拉伸脚踝及高运球4)体侧压腿及低运球3、绕障碍物运球方法:学生分成8组体验绕障碍组织方法:如图一:学生老师图一难度2:1对1(图3)向换手运球—“绕障
碍物”换手运球有哪些区别?物。基本部分32分钟1、学习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17分钟预计20-25次/每人)2、分层学习(15分钟预计练习10-15次/每人)教法:1、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动作的技术要点:动作要领:变向时重心降低,转体探肩,蹬跨突
然,还原快速用力,换手变向后加速要快重点:脚步的蹬跨换手和重心的移动。难点:变向时机和变向突然。2、组织学生进行练习3、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进行单独辅导,强调安全4提问顺利突破防守还具备什么条件?教法: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难度进行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运用今天所学内容。1)绕多个高、大的障碍物2)真人防守一对一3)实战3对31、认真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2、分成4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练习3、相互观察、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如(图2)
4同学们水平不一,技术好的同学到难度较大的一组进行学习。要求连贯,有节奏。如(图3)1、组织练习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图2)2、分层练习图难度1:难度3:3对3结束部分5分钟放松活动及总结1、呼吸放松,按摩放松2、教师总结。1、学生跟老师进行放松活动2、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总结。
围成圈课后小结练习密40%运动心率11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上课后反思1、本节课有哪些精彩瞬间、最满意的地方?学生参与度高、自我展示能力强,特别是分层练习感觉很满意,让基础好的同学得到了更高水平的学习,做到了因材施教。2、有哪
些问题没有解决和不足的地方?基础差的同学练习的积极性还需要更近一步提高,应该多关注一下女生3、课堂中有出乎意料的事发生吗?如果有如何解决的?出乎意外的事,就是有少部分同学基础太差不怎么参与。处理办法,分解技术,多练习一些原地变向,增加一些相关
游戏。4、是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没有?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然后同学们自己总结其技术要领,通过学生分组探讨找到解决其重、难点的方法,同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自主挑战适合自
己的难度。5、如果重上这堂课,如何规避以上不足?如果我再上这堂课,我会层次分得更细些,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更好的锻炼,来提高他们的参与性。课后指导教师点评孙成老师本堂课从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问启发,自我体验,讲解示范,分组练习,辅助练习,分层教学,达到学习目的。本节课亮点:分层学习,
很好的解决了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不足:在分层学习时,特别是一对一和三对三时该多提醒同学们多用今天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刘佰健老师本节课组织流畅,环环相扣,主题突出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强度、密
度合理。亮点:精讲多练紧扣主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对女生难度能否再降低点。